二百、穿越者王莽的一生(十五)
如果要評價王莽改制的內容,我想我並沒有多少發言權,因為畢竟不專業。
但是,通過讀《通鑒》我發現,如果硬要我作出評價的話,我也可以提供一個角度,那就是:王莽的改制除了「復古」以外,既沒有什麼值得肯定的明確目標,也沒有明確的受損或者獲利的群體,更沒有配套的具體舉措,當然,也沒有緊密合作、忠誠無私的政治班底。恰恰相反,他的改制更像是為了「改」而改,因此也就陷入了「改革者和被改革者都不滿意」的死循環,最終走入死胡同,弄得天下大亂,人亡政息。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還要從最開始說起。
王莽改制的依據是流傳多年的《周禮》,這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從漢元帝時期起,朝廷就不僅在口頭上,更在組織上、和思想上真正開始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策略。而《周禮》就是依據之一。但是由於《周禮》成書年代過於久遠,作為一種政治理念的載體尚有存留價值,但是如果作為現實的改革藍本恐怕就難以負荷了。
但是,王莽是一個著急的人。
就像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王莽在一片歌舞昇平中繼承了漢朝的江山,所以總覺得不滿足,覺得自己要是不做點什麼就對不住自己這千辛萬苦才弄來的皇帝寶座!所以,他千方百計有所作為。即位之前,他就改動官職名稱、疆界區劃、貨幣制度,繼位之後更是連發詔令要求在多個領域進行改革,以顯示自己的「新皇」風範。
他首先動手改變的是人事安排。
第一個要確定的,是國本——皇太子。皇后王氏為他生的四個兒子,兩個被他逼死,一個被嚇瘋,剩下最後一個王臨倒是沒了競爭對手,不必擔心什麼「九王奪嫡」之類的幺蛾子,於是自然就成了皇太子。
有了新的皇太子,那原來的那位「孺子」自然也就沒了用處,於是被廢為「定安公」,封以萬戶,地方百里,立漢祖宗之廟於其國,與周后並行其正朔、服色。這時候,王莽還主動脫稿來了一段「真情告白」。他拉著孺子的手,流著眼淚說:「以前周公攝政,最終把權力歸還給了周王,但是我卻迫於皇天的威命,不能如意啊!」說完,還嘆息了很久。據記載,當時內官將孺子領下殿,北面稱臣,諸臣陪同「莫不感動」。
感動歸感動,轉過頭,王莽就命令:將這位「定安公」安置(實為監禁)在大鴻臚府,「敕阿乳母不得與嬰語,常在四壁中,至於長大,不能名六畜。」一個好好地孩子就這樣變成了傻子。說起來這也算是一個比較早的人的社會化的實驗了。當然,代價有點大。不過,更大的是最後,王莽又把自己的一個孫女嫁給了這個孩子。至於這兩個人如何過日子,我們不得而知,反正王莽死後,他也很快被亂兵所殺。這也算是「不要生在帝王家」的有一個註腳吧!
除了孺子被廢,同時被廢的還有劉氏的諸侯王們。當時「漢諸侯王二十二人皆降為公,王子侯者百八十一人皆降為子,其後皆奪爵焉。」漢朝亡了,他們的好日子自然也到了頭,不過能留條活命罷了,當然,還要看人家的臉色。
有廢就有興。
王莽接下來一起任命了十一位公爵,這都是按照那位流浪漢的書冊里的安排設定的,不知道哀章有沒有後悔,早知如此,還不如當時多畫幾個,誰給的錢多,就畫上誰。這十一位分別是:安新公王舜,就新公平晏,嘉新公劉秀,美新公哀章,這四位合稱四輔。還有成新公甄邯,章新公王尋,隆新公王邑,這三位合稱三公。再有廣新公甄豐,奉新公孫建,崇新公王盛,這四位合稱四將。
這十一位中,王興和王盛是當時哀章為了看上去真實而胡亂編造的,而王莽也為了真實就照著做了。當時費了好一番周折才找到這麼兩個人,一個是看門的,一個是賣餅的,就因為跟書冊有點像所以就被拉來糊裡糊塗當了國公。不過,您可別羨慕,要知道,這並不是什麼好差事,賊有吃肉的時候,更有挨打的時候,到時候可沒人替他們。
接下來就是改名。改名的事其實進行了一段時間了。比如,當年的長安三輔就被改成了「前輝光、後丞烈兩郡」,現在,連長安都改名叫「常安」了。其餘什麼大司農改叫「納言」,太常改叫「秩宗」,水衡都尉改叫「予虞」等等等等,不一而足,連官員也記不清,至於說辦理政務,誰管他呢!
名義上的東西的改動並不足以影響大局,但是王莽接下來的改動卻是「茲事體大」,因為涉及到貨幣、財稅、土地、市場等諸多重大方面,也正是因為這些方面改革的失敗才最終導致了莽新的覆滅。
那麼王莽到底是如何改革的呢?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推薦閱讀:
※審配逢紀田豐之間有什麼恩怨?
※如何評價金日磾?
※如何讀 王夫之的《讀通鑒論》比較好?
※《資治通鑒·漢紀》下幾乎年年日食是怎麼回事?
※如何評價《資治通鑒-柏楊白話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