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店潮來臨,無人貨架風口恐難持續

實習生 王倩

編輯 新零售評論君

零售業持續幾年的關店風潮再起波瀾。2015年的關店潮仍讓人心有餘悸——大規模的關店、聳人聽聞的「實體店要滅亡」等無不動搖著實體零售人的心。在經歷了近兩年的沉澱轉型後,2017年的傳統零售業雖然仍存在關店的現象,但總體來講已經進入了理性關店、主動關店的新時代。就在2017上半年,包括永輝超市、高鑫零售、步步高、三江購物、紅旗連鎖等在內的14家超市企業共計關閉204家門店,其中,聯華超市關店最多,多達138家。談及關店原因,聯華方面表示,「房租到期和經營困難是關店的主要原因」。不僅本土零售業大肆關店,外資零售也適時趕了一把潮流。

大肆關店引起輿論一片嘩然,很多人把矛頭對準電商,認為是電商平台炙手可熱,擠壓實體零售業,使得眾實體零售夾縫中艱難求存。但實體店自身固有的局限性也是他們的裹腳布。

很多經營能力告罄的實體店無法充分滿足消費者需求以及提供優質消費體驗。在銷售業績和毛利潤的高要求下,公用通道一壓再壓,使得消費者在實體店裡面,完全無法體驗到優質的商品。相比互聯網電商的消費環境和用戶體驗,劣勢顯而易見。另外,當下消費者迫於生存環境壓力,消費信心不足,這也是社會給實體店生存之戰的考驗與難題。

很多實體店要盈利並不容易,缺乏開店前的科學規劃,實體店的選址問題首當其衝。流通連鎖行業,特別是在目前的創新創業的大背景下,中小型的連鎖行業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大眾創業與流通企業巨頭的開店發展,正在形成新的同質化,並且帶有非常大的盲目性與主觀性。

管理水平不佳也會造成實體零售流產。百貨連鎖行業常年採用低價促銷的簡單粗暴的營銷方式,作為市場推廣的唯一利器。在電商的資本化運作手段面前,實體店的價格優勢幾乎蕩然無存。缺乏融合數據和管理平台,無法向互聯網電商那樣,對目標客群的實際需求進行廣度和深度的分析。對供應商的實際需求和管理標準化和精細化匱乏,在互聯網電商面前,渠道、工程管理、供應鏈管理、倉儲管理、資產有效性管理等都出現了短板。

這一筆一波關店潮席捲而來,才展露頭角還沒站穩腳跟的無人貨架可還能保住立足之地,成為現在大家關注的焦點。

無人貨架在短時間內屢屢刷新融資金額,成為新零售風口下的一匹黑馬。

小e微店,每日優鮮便利購、果小美、領蛙、哈米科技、猩便利、有品、便利吧、七隻考拉、零食e家,咕噠獵人,京東先後宣布入局。京東之家要瞄準公司辦公室布局開放式貨架,定位為無人值守自助迷你超市。阿里系的盒馬鮮生也不甘示弱,去年9月27日宣布要開設辦公室無人貨架。去哪兒前CEO庄辰超創辦的便利蜂也湊熱鬧,號稱要進軍辦公室無人貨架業務。阿里巴巴、順豐、餓了么等巨頭、平台也都紛紛進入此領域。

按照大部分無人貨架企業的通行邏輯,這種無人值守的貨架省去了實體店最為昂貴的人工和場地成本,大大提升了企業效率。理論上看起來,這樣的推理天衣無縫,但在實際運營中,人工和場地成本可能是會節省一些,但提升企業效率就見仁見智了。先不說所有的辦公場所都是否會讓無人貨架免費進駐,或者說長期免費下去(如果競爭加劇,不排除企業會漫天要價或者無人貨架競爭同行主動提高費用以換取進駐,這樣會導致全面惡性競爭,行業將難有贏家),鋪貨、補貨的人工成本,顯然是很難節省的,對於缺斷貨的補貨速度與效率,也很難和有人實體店媲美。另外,無人貨架確實可以截流一部分辦公場所的即時性消費,但受空間、環境、陳列面積及商品選品能力等多方制約,很難滿足這些用戶的需求,也就無法對他們形成持續的吸引力。後來,猩便利關店、便利蜂戰略控股領蛙。

照這麼看,無人貨架領域也面臨著與實體零售類似的問題。那麼順勢推算,這個領域可能就會迎來清洗倒閉潮,快過此前出現的任何風口。在下一個風口到來之前,無人貨架、無人貨櫃或許既是膨脹最快的風口、又是最短命的風口。

推薦閱讀:

成立半年便已融資5個億,果小美是如何做到的?
簡24林捷:基於視覺識別技術,做真正的無人便利店|愛分析訪談
2萬億無人零售的未來到底意味著什麼?
「無人零售」,它到底是「風口」還是「瘋口」?
亞馬遜Amazon Go今日開張 推遲一年的無人店終於來了

TAG:仓储货架 | 无人零售 | 猩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