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武夷岩茶神奇的工藝 | 岩茶篇

摘要:採茶——萎凋——做青——殺青——揉捻——乾燥——揀剔——烘焙。


武夷岩茶的製作方法,兼取紅、綠茶的製作原理之精華,加上特殊的技術措施,使之滋味更加醇厚,具有岩骨花香的品質特徵。

曾經有位武夷山友人說,茶葉從茶青——茶葉成品,就是一個控制水分的過程。

第一道工序:採茶。

首先,採茶時間。

一年採茶時段:(武夷岩茶多采春茶)

春茶:穀雨(4.20)後立夏(5.5)前;

夏茶:夏至(6.21前);

秋茶:立秋(8.7)後。

一天採茶最佳時間段:

9:00——11:00;

14:00——17:00。

採茶最佳天氣:晴天或多雲。

註:若當天有露水,需等露水干後再採為佳;

雨天不宜採茶。

其次:茶青標準。

新梢形成駐芽采三四葉,俗稱「開麵茶」。大概就是葉尖尖已經長成了葉子,採的時候,以3-4葉為佳。

最後:採摘方式。

分為人工采和機械采。

機械采

註:茶青採下後應及時運達茶廠進入下道工序——萎凋。

第二道工序:萎凋。

萎凋是指茶青失水變軟的過程。

一般分為兩種方式:

日光萎凋(就像在室外曬稻穀);

日光萎凋

室內萎凋(速度會稍慢)。

室內萎凋

第三道工序:做青。

岩茶工序中形成岩茶色、香、味以及品質的最重要環節。

搖青和靜置發酵多次交替進行來完成,需搖青5-10次,歷時6-12小時。搖青程度先青後重,靜置時間先短後長。

手工搖青

做青機

第四道工序:殺青。

殺青,也叫炒青。大概跟炒菜差不多意思,就是不能放油。

專業來說,就是採取高溫措施,散發業內水分,鈍化酶的活性,停止內含物繼續氧化,固定茶葉品質。

鍋下是駕著柴火的

註:假如殺青殺不透,茶葉內含物還會繼續氧化,茶葉就會變紅。

喝茶時有返青一說,就是內含物又活起來啦,就像起死回生一樣。

第五道工序:揉捻。

揉捻,大概就像揉麵糰。

通過揉捻形成緊結彎曲的外形,並對內質改善也有所影響。

方式有兩種:

1.熱揉:指殺青葉不經過攤涼,趁熱揉捻。

2.冷揉:指殺青葉出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攤涼,使葉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時的揉捻。

第六道工序:乾燥。

乾燥,目的是散發水分、緊縮茶條,使茶葉烘至足干便於保存又有塑造外形的作用。

那個竹籠,上高下窄,下方是燒的碳,通過掌握碳的溫度來掌握火候。

現在也有專門的機器,可以讓溫度更容易掌控。

精製工序一:揀剔。

揀出或剔除不符合成品茶品質要求的茶梗、筋、朴片、茶籽及非茶類雜物等。

方式有以下三種:

手揀:人工揀剔;

機揀:機器揀剔;

電揀:靜電揀剔。

總是會想起老奶奶坐門口扣芝麻、剝瓜子仁的段子

精製工序二:烘焙。

烘焙,就是跟之前的乾燥工序差不多,在火候和時間有區別。

烘焙時間比較長,火候較乾燥時高。

烘焙目的:

1.降低含水量,防止劣變,延長儲存時間;

2.去除異味,增進茶香,以提高茶葉品質;

3.使氨基酸與還原糖脫水轉化成香氣成分;

4.減少細菌微生物,保證產品安全衛生。

這一道工序,就是特別考驗制茶工藝的焙火了。

傳統的焙火方式是碳焙,對溫度的掌控需要有很高的技術。

現代有電焙,比較容易掌控溫度。

碳焙比較辛苦,要時時看著。

烘焙機就方便多了,可以坐一邊扣手機。

焙火啊,真是做茶的一大難關。焙輕了滋味沒出來,焙重了變成碳,哈哈...

茶葉烘焙好之後,就可以裝箱拉去賣啦。


前茶媒體小編,瞻仰過很多大師,混跡茶圈子5年整。

整理所學淺識,若有不對之處,望指出改正。

另,圖自網路,侵刪。

推薦閱讀:

這年頭,沒點「斜杠精神」,互聯網汽車都不好意思叫「實力派」
細說功夫茶的十八道茶藝 | 岩茶篇
岩茶到底能存放多久?兩三年,還是二三十年?
武夷岩茶的山場與口感該如何選擇?

TAG: | 武夷岩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