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lers:遇到挫折?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因為你會習慣的
最近在讀《大腦的未來》,裡面有一個概念一直縈繞在我腦海里,以至於這幾天早起讀書的活動中反覆提到。這個概念正好把我這幾年一直在思考的一些點給串起來了,今天分享一下,文章略長,時間不夠就看結尾。
這個概念叫「慣化(habituation)」,也譯作「習慣化」。先摘錄原文如下,為了方便閱讀,我把對應的英文版本也找了出來,這樣除了學習新概念,還能把英文學學:
「渦蟲(planarian)頭端的凹處具有感光細胞,可以避光,也可對觸碰和化學梯度做出反應。被玻璃棒觸碰後,渦蟲會蜷成球形,這是它對危險的反應。然後它會緩慢而小心地展開。再碰一次,它會重複這種反應。然而,如果觸碰重複足夠多次,反應會逐漸衰減,最終渦蟲不再反應——它已經習慣於玻璃棒的刺激而不視其為威脅。這一過程稱為「慣化(habituation)」,這是神經系統的一種通性。可以視其為學習的初級形式,其生化機制己經得到廣泛研究。
Planaria have light sensitive cells embedded in pits at their head end, avoid light, and respond to touch and chemical gradients. If a planarian is touched with a glass rod it will curl itself up into a ball, its response to danger. Slowly and cautiously it will uncurl again. Repeat the touch, and it will repeat the response. However, if the touch is repeated enough times, the response will diminish and eventually the planarian will no longer respond – it has become accustomed to the stimulus of the rod and no longer regards it as dangerous. This process is called habituation, and is a universal property of nervous systems. It could be regarded as a primitive form of learning, and its biochemical mechanisms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從早起穿衣的動作開始,我們每天都要經歷很多這種「慣化」。開始我們相當清楚地察覺到衣物對皮膚的摩擦,但是很快就不再注意這種感覺。然而,如果刺激的性質有些微的變化,衣物刮到什麼東西,或者對渦蟲來說玻璃棒觸碰的同時還有噴水,全部反應立即重現―我們再次察覺到衣物;渦蟲再次感受到危險並且蜷成一團。發生「慣化」並不僅僅是因為動物疲倦或者耗盡了某種化學機制,而是一種基於經驗進行適應的方式。「慣化」決不永久地改變行為;時間隔得足夠久,原來的反應就會重現。
We all experience such habituation many times every day, starting from the moment we dress in the morning. We start by being very aware of the feel of cloth against skin, but within a short time cease to notice the feel. However, if the nature of the stimulus is slightly modified, our clothes unexpectedly rub up against something – or, for the planarian, the touch of the rod is coupled with a squirt of water – then the full response will immediately reappear. We are aware once more of our clothes; the planarian senses danger and curls up into a ball again. Habituation does not occur simply because the animal is tired or some chemical mechanism is exhausted, but is a way of adapting based on experience. Neither is the habituation a permanent change in behaviour; given a long enough gap in time the original response reappears.
——以上引自《大腦的未來》P27.
注意這裡有一個關鍵要點,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當一件事情出現在我們生活中,最開始我們會給予比較強烈的反應,但是隨著刺激的反覆出現,我們會對這個現在習慣,於是不再作出與最初一樣強度的反應。這個「慣化」是我們神經系統的一種特性,也就是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類似機制都在發揮作用。
可以這樣來解讀這個原理:在給定的時間序列下,假如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了重複出現、穩定的信號來源,那我們的神經系統,對這個信號給出反應的強度會減弱。也就是說,當一個信號來源開始穩定以後,便不再有新的信息量出現,於是神經系統對這個刺激完成了一次信息壓縮,不再專門騰出精力處理這個刺激。
這相當於形成了一個系統,可以復用歷史的經驗,也就讓下一次相同的刺激來到的時候,不再單獨專門響應,因為我們已經知道要怎麼做了。這其實就是從環境中習得了一條知識或者經驗,於是可以節省神經系統的能量消耗。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讀這個現象:
1.鑒於神經系統的慣化現象,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性,給自己培養出好的行為模式。
我們都說養成好習慣很難,但是如果你看明白了慣化的原理,你就不用害怕,因為從神經系統的角度,適應刺激就是基本的特性。既然反正你要適應和現在不一樣的刺激,那麼為什麼你不一步到位,給自己最有價值,最好的東西呢?
例如,在學習的時候,對於新人而言,反正不會的東西對你都很難,那麼不如學那個最難的好了,反正你會慣化的。如果平時對自己提要求,那就用最嚴格的方式來做,反正你也會慣化的。現在回想高中時代,我唯一感到缺憾的就是,當時沒有更早學習更難的知識,因為反正你會慣化的,讓你一次多跨幾步,在認知上,不是壞事。那些高中清華保送的學霸們,很多在初中畢業的時候就提前學完了高中的課程,等到高中的時候,已經把高等數學玩得很溜了,拿個競賽大獎也是手到擒來。我本人的英語進步其實就得益於,提前學習更難的知識,變得習慣以後,再回到教學進度上看,於是就很厲害了……
當然上述「更難」的也有一個限度,過量會適得其反。但是我想說的是,我們的認知要打開,要知道更多的可能性。現在你知道什麼要「刻意學習」了吧?
2.正因為我們會慣化反覆出現的刺激,走出舒適區是個永恆的話題
《創新者的窘境》這本書討論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新的技術創新,往往不是來自於成功的大公司,而是小公司。作者在這裡面提出了許多分析和看法,比如小市場的時候看不起,等大了以後看不到,害怕風險等原因。
但是用慣化來解釋就很清晰了。公司是由人組成的,而人的神經系統本質上都有相同的「慣化」的屬性。當一家公司的人都沉浸在我們是一家成功的大企業的時候,其實思維是慣化的,處理問題已經不需要單獨花費精力,按流程走就可以了。而這個時候外界的真實變化往往會忽略,直到形勢已經很明顯的時候,就來不及了。
再說一個生活中大家有體會的例子。
經常看到有人說,等我賺到1000萬,我就如何如何。我曾經在《Scalers:不要用單變數模式思考問題》中談到了這個問題,說不要假設什麼不變你突然多了1000萬,多賺這些錢,你的很多地方都需要變的。今天換一個角度再分析一下。
當我們沒有1000萬的時候,這個數字對我們是很有力的刺激,就像用玻璃棒刺激一下渦蟲。所以你會看到那些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不光是錢,任何你所追求的目標都會出現類似的現象,「等我考上了清華大學」、「等我追到了那個妹子」、「等我終於沒有了期末考試」……
但是一旦我們真正得到了我們心心念念的東西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身處其中,就像被玻璃棒反覆觸碰,於是我們反應減弱,最終不再反應了。
你在沒有考上清華的時候,你可以天天心心念念做個清華人多自豪,但是當你在清華校園裡面,周圍每一個人都是清華人,你還會有同樣的反應強度么?你去打飯排隊的時候,臉上還會掛著我是清華人么?你會慣化的,慣化在苦逼的學業與科研中,然後慢慢平淡。
當你沒有賺到1000萬的時候,你會說等我有了1000萬我就要怎樣怎樣,但是等你的收入到了這個級別,你的視野開闊了、周圍朋友也會和你相當的量級,那時你還會激動么?你會慣化的,因為周圍也是一堆有錢人,然後開始想著我要有一個億就好了。
同樣的,當你終於追到了你心儀的妹子,你很有可能不會你當初想的那樣愛她,因為你慣化了,不信就查一下「柯立芝效應」;當你終於熬到期末考試結束,你也不會像當初想像的那樣,認真學習的,不信就看下你放假回家帶的書。
當一個刺激被你慣化以後,你會對這個刺激漠然,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達到目標以後,反而空虛了。
再回到我的個人成長體系中,「持續行動」其實就是培養慣化的,讓你對大量的行動產生慣化,於是你不再認為多做事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但是當你事情做的多也會麻木,因為你開始不動腦了,所以需要「刻意學習」給你提供新的刺激來源。這就是為什麼成長雙系統(學習系統與行動系統)很好用的原因,我會在2018年,給成長會小夥伴展開分享。
3.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不要讓你的付出,變成他人的慣化
有一句古話叫,「升米恩,斗米仇」,指如果你在危難的時候給人很小的幫助,人家會感激你。可如果給人的幫助太多,讓其形成了依賴,一旦停止幫助,反而會讓人忌恨。(來自百度百科)
很多時候由於認知水平有限,我們不能理解這句話。按照正常的邏輯,你對別人更好,別人也會知恩圖報的嘛。但是我相信有的讀者只要經歷過一次這樣的事情,就會對這句話有深刻的感觸。例如,你的某家親戚一直被你或者你的家人關照得很好,但是突然某一天,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就不見了,然後等你不能再給他們關照的時候,他們就會恨你,就像不認識你一樣。
面對這個現象,有人解釋說,是因為我們把這些東西當成「理所應當」的了。有很多雞湯寫手,也就這個話題發表了大量的文章。但是我卻很少看到有人更深一步,為什麼會有人「理所應當」呢?
用今天文章的主題就好解釋了。
神經系統具備慣化的屬性。
你第一次對別人好,升米養恩,肯定是會和你說謝謝的。這是用玻璃棒對渦蟲的第一次刺激。
然後你繼續對他好,給了很多米,這個刺激已經慣化了,玻璃棒刺激已經沒有用了。他會被更強烈的刺激吸引,所以你最好不要只給他米了,你把你養的豬牛羊也給他;再接下來就是把你的土地家當也給他,最後就是最好把你的漂亮閨女也許給他。這樣的故事我想社會閱歷豐富的人可能聽過,因為我們有句諺語叫「蹬鼻子上臉」。
什麼是人性呢?人性就是我們神經系統的通用屬性啊,這就是人性。如果你掌握了這一點,你就能看明白很多社會現象。例如,請了個保姆結果保姆卻想做老婆;或者保姆放火把家給燒了;小三上位趕走正房;家族企業請了職業經理人,結果人家把自己搞成了董事長。當你看明白這個層面的時候,你甚至可以開始學習做編劇寫故事,因為根據神經系統的屬性,你可以設計不同的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演化齣劇情故事。
另外再補充一點,那些靠譜的人,不會輕易地讓你慣化的。如果值得你投入的人,是不會讓你用這樣的強度來關照的,對方也會給你回饋,於是你們的互動可以流動起來,就像健康的經濟一樣共贏。這個時候你不會覺得你是在施恩於對方,於是哪怕哪天你們分道揚鑣了,你也會覺得只是少了個交往的人而已。這就是古人說的「禮尚往來」,今天說的「互利互惠」。
生活中也有大量的案例,你對他人做一件事情,重複次數多了以後,他人會習慣,然後你不做了,對方會產生讓你很意外的反應。我在我們讀書小組就這個話題發起了討論,一共收集到1萬多字的案例反饋。裡面都是在人際關係中,由於出現了慣化,而產生的摩擦,當然也有正面的內容。摘錄部分如下,出於篇幅考慮,這裡就不引用名字了:
(1) 以前大學時,我經常請一位室友吃飯,後來請了另一位,原來那個就生氣了。
(2) 以前早上和同學一起吃飯,不喜歡吃雞蛋,總是給一個同學吃,後來又一次給了另外一個同學,第一個同學就不開心了。(3) 以前欠60萬房貸就生無可戀,現在接近600萬貸款,無感。。(4) 溫水煮青蛙一樣的加班。開始是995,後來996,然後元旦也加班,現在宣布過年也加班。人事為了不讓大家連上20天,中間做了一天調休。同事很欣慰的說真好啊…… (5) 跟老公長期兩地分居,有時候周末他回來,我總是會看他不順眼,覺得很多餘。(6) 大學在宿舍天天習慣提兩壺熱水上樓,但其他人都沒有這個習慣。別人要用我的我都覺得OK,就一直提了兩年。前一段時間因為考試一直在圖書館早出晚歸,也就沒有提熱水。她們居然問我,為什麼現在宿舍公用的熱水沒人提了? 以為自己做了兩年公益,結果做成了義工。
(7) 早上把水壺帶下去放到打水的地方,中午下課回來覺得順手就幫忙同學打了幾次水,有天只打了自己的回來,他就說我的熱水呢?(8) 之前有位朋友不知道為什麼總是缺錢,管我借的時候,每次都借給她,之後有一次恰巧我微信裡面沒有錢,就說我沒有啊,她就生氣了,說了一堆不好聽的話,還把我刪除好友了,這是慣化吧,習慣了我的有求必應,哪次沒滿足,就跟我發脾氣(9) 以前一天過完不做事,看視頻,玩遊戲,感覺也過得去,睡一覺就好了。現在不讀書,不聽寫,不總結思考,不學習課本,就賊難受。(10) 我這人比較好說話,上班的時候,如果我沒有特別的事情,同事找我換班我都會答應,有一次一個同事找我我沒有答應他就生氣了。(11) 17年的暑假跟著Scalers早起晨讀,養成的習慣,直到現在到了早上五六點就會醒來。(12) 常年在一起的朋友或親人,突然有一天離開了。某天還會一時忘形而喊出對方的名字但是沒人應答。
這裡可以做一個結論,就是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始終要牢記,對朋友好是沒有錯的,但是我們不能忘記,這也可能產生慣化效應,這時你們的關係反而不牢固了。同樣的,如果你想追求異性,你天天對對方好,期望通過這件事情讓對方喜歡你,也會被慣化的,然後你就成為備胎了。
慣化是我們神經系統的屬性,當你專註在神經系統的層面的時候,這就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這其實就是人性的基本面。神經科學是本世紀科研的前沿領域,對大腦的理解是自然科學探索生命和人類本身的最終目標。我們在平時的閱讀中,多關注一些前沿的科學進展,對升級我們的認知會有很深遠的影響。
就像我讀《大腦的未來》這本書,通過「慣化」這個概念,串起了我關於生活的一些思考,對我來說是非常大的收穫。這是那些天天聽三點式乾貨微課的人永遠無法體會到的。有含金量的知識是像珍珠一樣灑落在各個學科的知識殿堂里,需要你根據自己的實力去採擷,這是閱讀清單式的快餐文章,永遠也無法傳遞給你的。
最後如果你不能吸收這樣大劑量的思考,那你就記住這樣一個段子好了:
當小明遇到挫折的時候,小紅安慰道:
「不要怕,一切都會過去的,會慢慢好起來的。加油小明!」「是真的嗎?」小明哭中帶笑。「是的」,小紅認真地看著小明說,「你會習慣的。」
(附加題:你認為小明和小紅有可能在一起么?)
推薦閱讀:
※對於小孩有天眼有什麼科學解釋?
※在漫畫《亞人》中,如果亞人的頭掉了,在重新長出了一個,人還是不是原來的那個人?
※和人見面留名片後過幾天就不記得長相了,怎麼增強這方面的記憶力?
※人腦中「CPU」、「內存」、「硬碟」和計算機中的結構一樣么?
※當我們思考的時候,腦中出現的聲音是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