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過後,李斌戴雷們是堅定還是慌了
中國的新造車勢力一直醞釀著一股情緒,李斌、戴雷、沈暉、何小鵬……繼續延續著樂視曾經的路徑高調造車,大家的想法空前一致:希望迅速佔據智能新能源汽車的輿論主動權。
無論是品牌的發布,還是車型的亮相上市,時間節點都選得講究。今年CES展上,小鵬汽車才把自己的量產車G3進行首秀,拜騰舉辦了媒體試乘活動,威馬的量產車EX5在今年北京車展上將正式接受預定。蔚來已經把ES8推入到市場,接下來就是學習特斯拉,亦步亦趨做自己認為成立的消費需求生態。
新造車勢力們的差異在哪裡?
李斌是一個典型的商業家,對於資本運作十分嫻熟,比如最早把易車上市,之後孵化摩拜單車等等,擁有「出行教父」稱號的李斌,資本號召力極強,簡單的說,就是有錢,很多人看不清新造車的發展前景,但有錢終歸是活得最久的,據說當時ES8上市的時候,發布會就花掉了8000萬人民幣。
主導四家互聯網和出行公司的李斌,對速度很敏感,他不是一個高調的佈道者,借馬斯克的光環在中國複製一個特斯拉,把互聯網思維接入到傳統造車中去是他的想法。但是在做法上更像蘋果,自己做設計和系統,剩下的找代工。
相比李斌,戴雷和沈輝的做法更謹慎和系統。
拜騰第一款量產車要在2019年才上市,相比ES8要晚近兩年。兩年的時間存在太多變數,拜騰必須拿出比蔚來現階段產品更有震懾力的車型,才有刷存在感的可能。
戴雷在華晨寶馬擔任過高級營銷總裁,也在英菲尼迪擔任過中國總裁,對中高端車型有著很成熟的理解,他的夥伴畢福康曾經在德國寶馬主管i品牌,他們堅信慢工出細活:一旦第一款產品市場不滿意,消費者是不會再給第二次機會的。
對於沈暉和他的威馬,引用一位圈裡人的評價:「沈暉是土炮中的洋槍,有國際視角的泥腿子,可與戴雷-畢福康的組合一拼。」他曾在吉利集團負責沃爾沃項目,通過個人號召力挖走了大量通用下的中堅力量搞產品和營銷。據說他的成本控制能力可以達到SGM或者吉利的水準。
沈暉不認同李斌的做法:「沒有一款好的產品,是通過代工出來的」,沈輝團隊彙集了一批國內主流汽車企業出來的技術和製造領域骨幹,這也是威馬和其他幾個品牌最大的不同。從一開始就自建生產基地,並沿用C2M(客制化模式),這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家這麼做的企業。威馬第一款量產車型會在2018年第三季度上市。到時候可以對比一下,威馬和其他幾家的品質差異。
小鵬汽車的名字聽起來像做共享單車的,雖然都是創始人名字命名,顯然沒有「WEY」有氣勢。小鵬汽車是阿里巴巴在汽車領域整體布局的一部分,阿里現階段還不想做一個行業顛覆者,他們想成為中國汽車業的谷歌,做系統集成供應商而不是造車。小鵬汽車是以傳統的造車為基礎,成為馬雲在無人駕駛和網聯化上的試驗品。
產品差異化
看了四個品牌的成品車或概念車,可以直觀感受到不一樣的設計思路。目前我只見到過ES8的實車,在王府井蔚來體驗中心,把另外三家的車型圖片列舉出來,大家可以對比一下。
拜騰在造型設計上是最激進的,尤其體現在內飾中。蔚來、小鵬、威馬都相對保守,都是基於傳統汽油車造型進行局部優化。看了CES展上賈躍亭的FF91,個人感覺都比這幾款車強。
我很好奇,純電動車省去了發動機布局的位置,在設計上有更多的發揮空間,你們為什麼電動車不去造得更加天馬行空一些?Model X不也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嗎?
前兩天看了一篇觀點是「電動車為什麼都長的那麼丑」的文章,忽然意識到人們可能還處在傳統汽車設計的慣性中,「謹慎」的設計會擁有更多潛在的用戶基數,造型奇異反而讓企業鋌而走險。
不得不說,拜騰在內飾的布局上確實新奇,它把賓士逐漸擴展的觸控屏,一下子做成了50英寸,貫穿前排,並且給方向盤也加上了一塊兒8英寸的屏幕。消費者如果要接受,可能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另外,蔚來選擇的是中大型SUV進入市場,拜騰,威馬選擇了途觀的尺寸,小鵬則是瞄準緊湊級SUV,無一例外都是SUV。一來SUV在造型上更容易做得酷,另一方面做轎車造型怕沒人買(其實做SUV估計也沒人多少人買)。
這種沒有脫離傳統汽車造型的設計,顯得李斌、沈暉、小鵬們的膽子小了,傳統造車的思維慣性還在。特斯拉第三排的背向座椅、獨立支柱座椅和鷗翼門,兩年前就已經局部顛覆汽車啦。這方面蔚來離特斯拉確實太遠了,舉兩個例子:蔚來ES8外形設計不統一,另外是把中控台上檔把換成了一個小氣的撥片,女司機經常把那麼大的檔把掛錯檔,你還改成了小撥片,細思極恐。
你們的熱情真像說的那麼大嗎?
蔚來ES8上市的時候爭議比較大。多數媒體的疑問有兩點:蔚來是不是能夠盈利?換電模式的配套設施是不是靠譜。
儘管其他三家都採用了常規的充電模式,配套設施面臨的風險很小,但會不會盈利是大家都要面對的。特斯拉一直走在燒錢的路上,新造車勢力必須要有超越特斯拉的融資能力,才能繼續走下去。
在這篇文章即將結尾的時候,看到一篇文章,畢馬威報告針對電動車發展前景預測採訪了許多大佬,最終的結論令人錯愕:過半全球車企高管認為電動汽車要完。
事實上像寶馬這種在電動車領域有絕對話語權的企業,也只是選擇了Phev車型進行發展,那麼電動化的未來是不是像許多人預測的那樣只是過渡階段?李斌、戴雷、沈暉、何小鵬們不知道是怎麼看這個問題的。
推薦閱讀:
※小米推出小米電動汽車,小米能得到什麼,小米做電動汽車的優勢在哪?
※面對霧霾,汽車工業應該做什麼?
※現在如果沒有這些東西,就算不上一台完美的SU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