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生活(一):對門的阿姨

(圖片來自於Wiki)

來加拿大工作已經一年半了,這一年半里遇到了好多有意思的人和有意識的事。見多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也促使自己思考到底為什麼要來加拿大,以及以後是爭取留下來,還是回國。從剛開始的迷茫到現在的釋然,中間經歷了很多痛苦的掙扎。寫這些系列文章,一是想記錄下自己思考的一些結果,二是也給同樣迷茫的人或者未來可能迷茫的人一些啟示。每個人得到的結論,常常依賴於自己獲得的信息。所以在這些系列文章中,我會詳細描述這些信息,供讀者們參考。也就是說,我的文章基本上都在講故事啦。

在我所有的思考中,最核心的問題是:我們的人生究竟追求的是什麼?

我的個人信息:本科畢業於中流985,在TOP2拿到博士學位,目前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做博後。把信息放在這裡,是希望有助於大家的閱讀,還請大家不要人肉我。

剛到加拿大的時候,考慮到第一年參加工作,工資不高,就在學校旁邊租了一個非常老的公寓。據說這公寓是一百多年前學校的女生宿舍。系裡的同學跟我打趣到:你這還維持著一百年前加拿大人的生活水平。這房子除了舊點,其餘的倒還不錯,獨門獨戶,類似於國內的單身公寓,有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並且廚房還有個門。後來發現這個門太重要了,炒菜的時候把門一關,盡情地炒,不用擔心煙霧報警。睡覺的時候把門一關,也不用擔心冰箱製冷的噪音。在國外大部分的出租屋是沒有這個門的。當然,我還是羨慕師兄住的那個新樓,樓里就帶著健身房和游泳池,但考慮到口袋裡的銀子,還是忍忍吧。

我一直以為樓里住得都是像我這樣的窮學生。有一天回家,看到對戶的門半開著,電腦里大聲放著江蘇衛士的非誠勿擾,就意識到對面也住著一個中國人。我輕輕敲了敲門,一個『女孩子』馬上從廚房裡走了出來。互相自報家門後,我們倆就天南海北的聊了起來。她已經移民了,前幾年讀完了這裡的高中,現在在讀護士專科學校。然後她跟我抱怨課程壓力太大,需要背的內容太多,而且全是法語。她的法語是速成的,簡單的生活對話沒有問題,但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比防彈衣還厚的書,並且還要背下來,確實也夠不容易的。她自己又買了英文版的書,對著來理解。我跟她提議可以從網上下載中文版的書。她也覺得是個好主意,就讓我幫忙找找系統解剖學的教材。我順利從百度網盤下載了幾本解剖學教材給了她,她連連稱讚。我總感覺她怪怪的,跟我周圍的同學不大一樣。

熟悉了以後我時不時去她家坐坐,偶爾還蹭個飯。數次交流,終於串起了她的一生。她與我媽同歲,她女兒與我同歲。當我第一次知道她的年齡時,驚得下巴都要掉起來了。我一直以為她最多40歲,沒想到竟然是快60的人了。她80年代參加高考,江蘇省的前一百名,讀的是對外經貿大學。在整個社會還摸著石頭過河的年代,她就早早接觸到了美國的價值觀。畢業後她留校任教,在那裡認識了自己的渣男老公。結婚懷孕,一切都向著美好的方向發展,直到她發現老公出軌了。接受過美國價值觀的她,執意要離婚。當年離婚可是驚天動地的事情,還需要組織開介紹信才行。她單位的領導和她老公單位的領導反覆做她的思想工作,她就是不鬆口,最後還是把婚給離了。她告訴我她離婚後承受了巨大的壓力,走在學校里都有人指指點點,有人在背後評價她「這個人還挺漂亮的,也沒看出有什麼不正常來」。雖然離了婚,但她還是決定把孩子生下來。中間學校派她去美國訪學。那時候很多人去美國直接把護照一撕就黑在美國了,然後再找個老外結婚,就有了合法身份。她可以接受跟老外結婚,但她捨不得肚子里的孩子,她就拒絕了外派的機會。

再後來她就把學校的教職給辭了,南下深圳打工。當年的深圳是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她在好幾個公司,包括外企和私企,都做到了很高層的位置。現在想想,那應該是我們很羨慕的一種工作狀態吧,三四十歲,年輕有為。隨著孩子的長大,她也在盤算著後路。孩子並沒有繼承她和渣男老公的基因,學習成績一直都上不去。為了孩子以後能有一個舒適的生活,她辦理了加拿大的技術移民。目前孩子在溫哥華工作,而她自己住在蒙特利爾。因為孩子不是她從小帶大的,所以跟她也並沒有維持特別依賴的母子關係。

她剛來蒙城的時候,也不上班,就每天混日子,拿點政府的補貼。後來生活實在太無聊了,她就去讀了高中。在這裡讀高中,政府也會給補貼,讓你能維持生存。當然政府的補貼不多,她還經常需要周末再去中國人的店裡打點現金工。隨著年紀的增大,她也在為未來擔心。她去讀護士專科學校,希望以後能留在醫院裡工作,那麼看個病,也能近水樓台先得月(雖然加拿大是全民免費醫療,但等待周期實在是太長太長了,感慨一下國內醫療真是好)。為了護士能畢業,阿姨的學習強度非常大,經常是白天上課,晚上還要複習到深夜。

曾經問過阿姨未來有什麼打算。阿姨現在還處著一個老外男朋友。平時學習太忙了,兩人分開住。但一到過節,比如聖誕節和新年,或者阿姨考完試,就會去她男朋友那裡。她男朋友想結婚,但她並不想。有時候覺得阿姨也挺可憐的,一個人形單影隻。在一個半年時間是冬天的城市裡,自己住在一個破敗的小出租屋裡。萬一哪一天自己在家裡暈倒了,或摔骨折了,也不會有人知曉。自從加了阿姨的微信,就看到她每天狂刷朋友圈。透著冰冷的屏幕,都能看到阿姨的寂寞。

都說國外人的關係簡單,其實凡事都分正反兩方面。在國內的時候我很煩七大姑八大姨的各種問候,在國外真是清靜到了自己掛了也不會有人來煩。曾經有一個發小很擔心我的安全,還問我要不要每天用微信晃我一下。在國內讀博的時候,住兩人間。我總抱怨室友的起居影響到我的睡眠了。而在這裡,我自己住,卻經常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後來阿姨的法語考試沒通過,她需要暫緩一年學業來提高法語。她又進入到了失業狀態,又要重新找工作。有一天,她很興奮得告訴我找到了一份工作了,在汽車店裡做銷售。因為中國市場越來越大,像她這樣有中國文化背景,又懂英語和法語的人就有機會了。她高興得展望過了試用期,工作幾個月以後,就有失業保險了,她就不用再擔心失業問題。而且她還有了本地工作經驗,有了本地工作經驗工作就好找了。但三天以後,她就把工作辭了。她說公司就是招一些試用期的人來應付一下季度性的繁忙,等到試用期一過就會把這些人開掉。而且公司特別欺負華人,總讓他們隱性加班還不給加班費。那些為了拿身份的人,只能在裡邊忍著。她一邊絮叨一邊安慰自己,現在到處都在招工呢,去個學校當秘書多好,錢多活又少,又何必跑那麼遠去干銷售。其實像阿姨這種歲數大了,又沒有本地工作經驗的人,工作真的挺不好找的。雖然阿姨在國內做得風聲水起,但換到加拿大來,求職廣告上都會個要求本地工作經驗,阿姨國內的經驗不算。

前段時期阿姨終於找到了一份工作,機場休息室的服務員。她特別高興能拿到這份事業單位的工作,她在微信上讚美資本主義國家給了她機會。跟她一聲入職的都是小姑娘小夥子,她能拿到這個職位,也是跟機場華人旅客尤其是使用休息室的有錢華人旅客增多有關。最近給阿姨排的班都夜班,半夜一點多上班,上午下班。聖誕節想邀請阿姨一塊在家裡吃火鍋,阿姨推辭她沒空。夜班耗盡了她的體能,她除了上班就是在睡覺。她一周只做一次飯,然後凍在冰箱里,需要吃的時候就用微波爐加熱一下。她告訴我,這應該是她退休前的最後一份工作了,她很珍惜。

因為我媽媽和阿姨同歲,我時不時得會把她倆對比。我媽媽出生於一個普通小城市家庭,七十年代家裡窮,就輟學出來工作。由於未成年,還託人篡改了年紀。先在工廠車間做工,後來自學會計,終於不用倒三班了。也經歷過下崗潮,運氣還不錯,保住了職位,只是待遇一落千丈。靠著精打細算攢下來的錢,在小城市裡買下了一百多平米的房子。她現在已經退休,在家頤養天年,總是說自己老了老了,什麼也幹不了了。她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都在身邊,還時不時參加一下初中同學聚會。我媽媽的生活,就是被社會推著往前走。她並沒有太多的選擇權。當大環境好的時候,家裡的日子就富足一點;當大環境不好的時候,大家怎麼做,她就跟著怎麼做。而阿姨,出生於大戶人家,總是站在時代的前列。當外企剛剛進駐北京的時候,她就一邊教學一邊去外企做兼職,好的時候一個月能收入上萬。但到了老年,一切似乎又回到了起點。有點諷刺的是,我媽媽剛參加工作時,奮鬥的目標就是不上夜班,但阿姨的最後一個工作又回到了夜班。

我曾經問過阿姨,對我的未來有什麼建議。她一直重複:趕緊回國該幹嘛幹嘛去,你有博士學位,應該做些有意義的事情,不要在這裡混日子。她一直說在國外的大多數國人,都是混日子而矣。雖然有些悲觀,但其實有些道理。阿姨還有一個妹妹,在英國劍橋。她妹妹奮鬥的一生,終於拿到了大學講課老師的職位。但為了這個職位,她妹妹沒有要孩子。阿姨很驕傲地說,她自己做的一個很重要的決定就是當年把女兒生下來。雖然女兒給她的事業拖了後腿,但她仍然覺得沒有孩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阿姨的故事基本上就講完了。我問過我媽如何來評價阿姨的生活,我媽說阿姨和她不是一個階層的,她只能仰望著。我又問阿姨自己如何評價,她覺得人生中除了遇到渣男,其它都挺不錯的。她做不了那些一成不變的工作,她喜歡挑戰。你要問我如何評價?生活是自己的,選擇自己喜歡的就好,何必要去評價別人。我們所有的評價,都帶有主觀色彩,而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阿姨的故事,讓我有了很多感慨。我的第二篇打算說一說自己的選擇恐懼症。

推薦閱讀:

世界上最冷的幾個地方,凍到高位截肢仍捨不得搬走,有什麼魅力?
年僅27歲著名韓星患癌,年輕人要如何面對巨大的心理壓力?
如何理解:接受不了最差的你也不配擁有最好的你?
學習心理學是不是有利於自我心理建設?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TAG:加拿大 | 心理 | 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