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以選擇「投降保全所有人性命」和「戰至最後一人以保全尊嚴」時,選擇後者違背人道主義嗎?

選擇第一種方案是否喪權辱國?選擇第二種方案是否忽視了許多人的求生權?兩種方案應該如何抉擇?分別的邏輯是什麼呢?


首先需要明確:對自身使命及榮譽感負有的責任心和對生存的渴望是共存的。而人道主義,則是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好了:

1.選擇投降

這種邏輯十分直接:我要活下去,這是人類求生的本能那麼為什麼不選擇為榮譽而死呢?原因很簡單,士兵不把國家抑或是上級的勝利和榮光放在眼裡。這可能是因為領導者放棄或背叛了他們,也可能是因為糟糕的待遇挫傷了士氣。舉個例子:二戰時期,相較於盟軍牛肉和蔬菜罐頭的上等伙食,義大利軍隊食用的是什麼呢?堅硬的過期餅乾和被「冠為」「墨索里尼的屁股」的劣質午餐肉。這些伙食僅能提供大量蛋白質和飽腹感,沒有什麼營養,士兵們在作戰時精神萎靡,被包圍時也自然泄了氣,不消幾日就繳械投降(所以不要總怪義大利士兵戰鬥力極差,雖然他們本來就不強,但是糟糕的待遇進一步削弱了士氣)。這是人為待遇惡劣的苦果。但是應當注意到,自然條件的惡劣和應對措施的不當也會造成類似的結果:阿拉曼戰役時,英軍最大的勝利,是保持了良好的衛生狀況,他們用木箱做了簡易馬桶,並注意遠離蒼蠅。德意聯軍的悲劇在於,士兵隨地便溺,很多地點甚至十分靠近廚房,並且不像英軍士兵那樣用沙土掩埋。於是,被吸引而來的蒼蠅傳播了瘧疾,德意聯軍因此士氣大減,就連隆美爾本人都患病回國休養。加之補給線過長,臨近補給碼頭又掌握在盟軍手中,德意聯軍最終潰敗,低沉的士氣也導致6萬名左右的士兵放棄抵抗而投降。俄國難以攻破的原因也是補給線和環境的雙重作用。這是環境條件及人為處理不當的結果。西羅馬皇帝霍諾里烏斯執政時期,哥特人領袖亞拉里克大軍圍城,意圖以羅馬之圍換取土地和黃金。這是「野蠻人」的慣用伎倆,洗劫希臘時就以此詐取了雅典的巨額贖金。在東羅馬帝國皇帝阿卡迪烏斯以伊利里亞行省換取和平後,他們又打起了西羅馬帝國的主意。起初在羅馬蠻族將軍斯提里科的苦勸下,霍諾里烏斯允諾了黃金和土地,並與亞拉里克結盟來牽制東羅馬帝國。後來阿卡迪烏斯去世,霍諾里烏斯又因為聽信謠言處死了斯提里科。並多次背棄羅馬,欺騙哥特人,而自己在拉文納花天酒地。忍無可忍的哥特人決定與羅馬人照會,羅馬人沒過多久就背棄了拋棄它的皇帝,並由哥特人從元老院中扶植了一個傀儡皇帝,直接與拉文納的政權對抗。然而拉文納方向沒有任何消息。於是沉不住氣的哥特人將背棄皇帝的羅馬洗劫一空。這是中央政權的背棄和欺騙的影響

2.選擇堅守

這種邏輯是為大多數指揮者所稱道的:為了軍團、國家的榮譽甚至是個人的信仰和精神而戰鬥,即使要為此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為榮譽而戰

著名的兩個例證:其一即是突出部戰役中的巴斯托涅鎮發生的戰鬥。美軍101空降師空降進入被德軍四面圍困且切斷了補給線的巴斯托涅,並堅守至巴頓的增援到達。其間他們曾彈盡糧絕,在德軍的猛烈進攻下看似即將失守。德軍連篇累牘的勸降書只得到了一個輕蔑的回應:「Nuts」.很難說101空降師的將士們不看重自己的生命,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他們為了軍團的榮譽和民族的自豪,寧死不屈。其二是二戰歐洲戰區的重要轉折,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在90%的街巷失守,城內殘軍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他們不惜一死也要冒著城外斯大林管風琴的炮火,或明或暗地殊死抗爭,直到德國人被趕出城市,他們從未想過退縮或投降,他們是為國家榮譽而戰。

為個人信仰和精神而戰

宗教戰爭,可以說是最典型的例證,無論是十字軍東征、克羅埃西亞戰爭,波斯尼亞戰爭還是中東的諸多亂局,都有出於信仰的需要。在羅馬攻城略地時,曾一度進入耶路撒冷,不屈的猶太人用生命來守護聖城,幾近全滅。穆斯林在維護宗教信仰時顯得尤為狂熱,同時戰鬥性也最為強盛。幾次中東戰爭也都印證了這個說法。

為了某種狂熱的精神而死…硫磺島戰役想必各位都記憶猶新,二戰中日軍瘋狂的進攻和不怕死的肉搏讓盟軍吃了不少苦頭。但這種虛無縹緲式的「武士道」精神是真正的信仰嗎?不,它並無意義,狂熱的日本死士在我看來也是一種悲哀的,不值得的殉道者了。


首先是誰能知道投降之後勝利方來的指揮官是不是白起、谷壽夫、或者艾希曼?嗯,又或者最近比較火的isis?

其次是兵臨城下就一定能贏了嗎?西方有斯大林格勒凡爾登,中國也有四戰長沙,反面的也有松山騰衝。另外,例如中國的襄陽、西方的君士坦丁堡等圍城戰,也是堅持數年之久。誰又有把握在開戰之初就斷定被圍的就一定失敗?

再次就是戰略需要。事實上以一個堅固點拖住敵軍主力然後機動部隊實施反擊是一種常見的戰略,上面說的斯大林格勒、凡爾登、長沙都是這麼打的。另外就是因為這種戰略無論是進攻方還是防守方,往往都需要大量的部隊,所以很容易成為舉國之戰,或者影響整個戰局的關鍵之戰。上面舉的那幾個都是這樣的例子,另外還有北宋的開封太原、戰國的長平。所以,如果核心城防輕易投降,那帶來的結果就是毀滅性的,例如說靖康之難中的開封失守。

最後,戰爭就是雙方民眾的全體行為。如果一方投降,則意味著所有主動權都落在對方手裡,無論是生命還是財產還是任何其他權利,都要祈求對手的寬大才得以倖免。所以,雖然不排除某些人可以從中得益,但是,作為絕大部分的普通人員(包括軍事人員和平民),一定是最大的受害者。


對於題主的問題,我倒是想問一下,在防守方不願意投降的時候,進攻方是不是應該停止進攻,以保護己方那許多人的生命權?堅持進攻是不是違背人道主義呢?

戰爭的目的是贏.不僅是現在贏,也包括將來贏,選擇不選擇投降的唯一考量是:這是不是有助於我們在未來取勝.

101空降師在巴斯托涅面對5倍的德國人和彈藥見底的窘境對於德國人的勸降信"給被包圍在巴斯托涅的美軍指揮官:戰爭的好運正在轉向,這一次強大的德國裝甲部隊包圍了美國在巴斯托涅和其附近的軍隊...只有一個可能使被包圍的
美國部隊免於完全覆滅,那便是這個被包圍鎮值得尊敬的投降...若此提議被拒絕,一個德國炮兵軍和六個重防空營已預備好消滅美國部隊...這些火炮導致的
慘重平民死傷將與美國著名的人道不合...—德國指揮官",美國人給予的回答只有一個詞"Nuts!"


前一種很容易理解:士兵們已經儘力了,殺傷了足夠多的敵人,彈盡糧絕,再打下去除了全軍覆沒給敵軍的功勞簿添點內容之外再無意義,面臨這種「絕地」,可以體面地投降。

但並不是所有的戰役都是如此。有些戰役的目的就是儘可能殺傷敵有生力量,在這種戰役中,多殺一個是一個。

而且按照東方軍人的價值觀,什麼樣的境地算「絕地」,標準跟西方士兵是不太一樣的。

現代戰爭懂得不多,以朝鮮戰爭為例。

對於美軍,如果被截斷後路、補給斷絕、彈藥耗盡、傷亡慘重、沒有炮火支援等情況發生,他們便可能認為已到「絕地」,可以投降。

而對於志願軍……

後路被截?藏在山上打游擊,或者突圍,反正一定要找到部隊!

補給斷絕?不就是一口炒麵一把雪么!挖野菜!

彈藥耗盡?上刺刀!用石頭砸!

……

也就是說,這些被美軍認為是絕地的處境,志願軍也許會認為是稀鬆平常的。畢竟從建軍之時起,這支軍隊就已經開始打游擊、挖野菜和拼刺刀了。

再加上志願軍還創造過一個連打到只剩7個人還能守住松骨峰陣地的戰績,這種都不算是「絕地」(因為打贏了),那什麼處境算是「絕地」呢?

上甘嶺戰役,按美軍的推演,怎麼也算不出志願軍能贏。

但志願軍就是靠著坑道硬生生挺了一個多月——這種處境對美軍是「絕地」,對志願軍不是,因為他們還「有辦法」。

有時候,抱著「戰到最後一人」的信念打下去,反而未必真的會戰到只剩最後一人。戰場上向來是求生者死、求死者生,豁出命去的氣勢有時會讓敵人因承受不住巨大傷亡而被迫撤退——防守戰不就是這麼打贏的么?

而且,真的到了最後一刻嗎?有那麼多絕地逢生的戰例呢,我們還「有辦法」。

回到題主的一個疑問,是否忽視了許多人的求生權。

那當然。戰爭本身就是忽略士兵的求生權。

但這一部分人的犧牲,往往是為了更多士兵的求生權。

說人權人道的,可以用聯軍司令李奇微的一句話來回應:「媽的,這是戰場!」

什麼樣的陣地,才需要戰至最後一人去守衛?

如果這個陣地被敵軍攻克,會導致什麼後果?會不會犧牲比守軍更多的人?

為了避免這種後果,值不值得想盡一切辦法、找出一切可能,來守住這個陣地?

在戰場上,勝利才是唯一的。

並非是說志願軍不會投降,不然也不會因為戰俘問題雙方鬧得不可開交。

但志願軍投降的標準跟美軍畢竟是有差別的,「不惜一切代價」的戰例也遠遠比美軍要多。


戰爭從來都不是勝負問題,而是勝利代表了什麼,失敗代表了什麼。當你選擇投降自以為保住所有人的性命的時候,你卻想不到因為戰爭失敗,國家而不得不割地賠款,甚至國家被入侵,平民被殺害。如果軍隊可以因為人道主義而投降,那麼當我們國家面對外敵入侵的時候,我們這些平民還可以、還敢相信軍隊嗎?我們還有什麼必要養這樣一支軍隊呢?


做為士兵在戰場上你基本沒得選,當敵人衝到眼前,是拼是降就在你一念之間。作為指揮官在堅守等待救援,突圍轉移,放棄抵抗,這些選擇面前選擇全體殉國才算是不負責任吧。


推薦閱讀:

TAG:生命 | 戰爭 | 人權 | 公平 | 人道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