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威廉·烏克斯《茶葉全書》中的武夷茶

忘年摯友錢時霖君從古都杭州寄來一份沉甸甸的禮物——美國威廉·烏克斯《茶葉全書》譯本(以下簡稱《全書》)。這部早就聽說而未目睹的世界茶葉大全著作,我本只希冀得到其複印件,卻意外獲得印刷本。

這部世界茶葉全書,烏克斯先生從1925年起,用了10年時間編寫的。其間收集資料、整理分類、到各有關茶葉國參觀察看、校正有關記錄、定稿付印,可謂頗費苦心。全書六大篇25章,其面之廣,類之全,目之細當為茶著首列。有人評價它是一本世界奇書,實不為過。

吳覺農先生

該書傳到中國後,致力於中華茶業的吳覺農先生深感此書所著「凡茶業的歷史、栽培、製造、貿易及社會、藝術方面,都有豐富詳盡的記錄」,「不失為今日茶業著述中,唯一具有世界性和綜合性的偉構」 (見《全書》譯者序),決心將之翻譯為中文。他於1941年在浙江省油茶棉絲管理處時,建議該處費鴻年、馮和法二位合力翻譯,歷時一年;1942年吳先生在武夷山中央茶業研究所時,安排專門人員分章節及學科進行校訂,並親自通覽定稿。1946年擬交付印時,研究所被撤銷。1948年吳覺農在上海組織「中國茶葉研究社」,經同仁幫助,1949年由上海開明書店印刷出版。由於資金所困只印1000部(分上下二冊)。此書備受中華茶人珍重。至今已寥寥無幾,可謂彌足珍貴。

這部世界茶業全書,多處寫到武夷茶,從中可看出武夷茶在世界茶業中的重要地位。如:

○最早運到歐洲的中國茶葉,系武夷山所產制的佳品。

烏克斯寫到: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607年自澳門運載若干茶葉至爪哇,是為歐人自東方所設根據地起運茶葉之最早記錄」,「最初運至歐洲茶葉為綠茶,由蘇格蘭醫學家著作家Tnomas Short(1690-1772)之著作中可以見得。彼謂歐人最初所訂購之茶葉為綠茶,其後則改為武夷」(見《全書》上冊16、17頁,)。自此荷蘭人開始以飲茶為時尚。「最初茶葉出售,以藥房為主」、「1660至1680年,茶的應用,已普及於荷蘭」(見《全書》上冊19頁),當時之茶多為武夷。

○美波士頓抗茶運動與武夷茶有關。

英國人掌有遠東之商業貿易權後,大量輸入中國之茶,其中武夷茶被視為上品。英人轉將茶葉運往美國等殖民地銷售,牟取暴利,因而激起殖民地人民反抗。為什麼說此與武夷茶有關,因為其時馬薩諸洲有一老婦,請求准予購茶的特批許可證尚保存該地的歷史學會圖書館。其許可證文曰:「查Baxter夫人請求發給購買武夷茶四分之一磅之證明書,鑒於彼之年邁體弱情形,自當不在本會限制之列。特此證明。」(見《全書》上冊30頁)。從這張地方政府之批文,看出當時禁茶之嚴,另一方面又說明當時武夷茶已被飲者視為「救命」之品 (時茶歸藥店售出)。

○「正山小種」紅茶成了當時印度等地拼茶之珍貴原料。

烏寫道,武夷正山小種為紅茶中珍品,作為拼記之用。「法國——一種尋常品質之拼和紅茶所用只是中國茶,其組合成份為15份良好中國正山小種紅茶,3份華南紅茶及2份武寧紅茶。」用正山小種拼和的紅茶還列有好幾種(見《全書》下冊37頁)。

○當時科學家對武夷茶產地土壤已進行分析。

烏在記錄福建茶山土壤時,重點對武夷茶之土壤的成份進行記載:

中國茶區土壤之機械分析,武夷第1種,含砂33.08%、含鐵質之粘土66.92;武夷第2種含砂44.61%、含鐵質之粘土55.39%;武夷第3種含砂36.15%、含鐵質之粘土63.85%。(《全書》上冊162頁),由此說明武夷土質宜茶。

○最早測出的茶葉成分命名為武夷酸。

中國雖是茶的發源地,但外國對茶的研究分析確比中國更早。在840—1850年,就有英國科學家發現茶葉中之單寧,並分離出一物。由於樣本是中國武夷茶,所以命名為武夷酸。爾後於1861年證實武夷酸者乃沒食子酸、草酸、單寧與槲皮黃質之混合物(見《全書》上冊272-273頁)

○印度乃至世界茶種源自武夷山。

19世紀,英企圖從中國搞去茶種在殖民地印度栽種。1834年茶葉委員會勘測到印度部份地區可種茶時,「即派遣委員會秘書Gordon(常譯為戈登)到中國,了解茶的栽培與製作。」由於清政府禁止外國人入內地,1834年6月,戈登只到武夷山設法購得大批武夷茶籽,於1835年種於印度之亞薩姆(有譯為阿薩姆)。這是英國首度引種中國武夷茶,獲得成功之記載。而後戈登於1936年又被派入中國購買茶籽,了解種、制茶技術,並雇請中國茶工去種、制茶葉(見《全書》上冊76頁)。1837年印度首次制出樣茶,1938年第一次將所產制之茶運到英倫墩,轟動一時(見《全書》上冊80 頁)。

《茶葉全書》書中內容照片

後來的1848年「英國旅行家及園藝家R·Fortune(譯名福瓊或福均、福穹)受東印度公司指使,喬裝深入中國內地,採辦最優良的中國茶籽、茶樹及工人……,第一批所裝茶樹茶種籽於1850年夏到達加爾各答。」包括「武夷山、徽州、婺源」等地之茶籽,並有帶去華工8名(見《全書》上冊83頁)。

以上說明印度之茶種最早是從中國武夷山傳去,並逐步傳到錫蘭(現斯里蘭卡)、爪哇等國家和地區。

○印度開始時的制茶方法,是福建武夷山等地的烏龍茶製作工藝。

烏《全書》記錄了由「中國傳入亞薩姆之制茶方法」概述如下:1、乾燥——將青葉盛於大篩中,置於干竹架上,在烈日下曬之。(筆者註:此當稱曬青); 2、萎凋——乾燥後的茶葉置於樹蔭下,使之變柔軟;3、炒焙——將萎凋後的茶葉放入鐵鍋中儘力攪拌;4、揉捻——將炒後青葉倒在檯面上,用手搓成圓形;5、乾燥——將已揉過之茶葉置於一種形似沙漏的焙籠中,移入炭火上焙之。後來於1871年有一制茶專家建議,將以上複雜12道工序簡化為5道,即「不用鍋炒與文火乾燥二法」(見《全書》上冊250、251頁)。筆者認為此文前面當屬烏龍茶工藝,因為有曬、晾、炒、揉、焙等工序,後者「不用鍋炒」才是紅茶做法。所以起初之茶被稱「武夷」,又稱作「紅茶」,乃湯紅色之故也。

○武夷茶成了外國詩人詠誦的重要對象。

書中記錄了不少中國、外國文學中茶的故事、詩文。其中就有吟哦武夷茶的。如:

蘇格蘭詩人Allen Ramsay在1712年歌云:「臨印度之長川兮,倚恆河之雙流,玉葉是生兮,芳原之陬,信嘉饗之殊珍兮而百卉之尤,稱綠茶兮,而『武夷』之名最優」(見《全書》下192頁)。吳覺農註:詩人誤認為當時之茶產於印度。

《茶葉全書》書中內容照片

1773年蘇格蘭放浪詩人Robert Fetgusson詩云:「……女盍為神致爾虔崇兮!彼煙騰之甘液,唯工作、熙春與武夷,無霞朝與露夕兮,於爾玉案其來儀。」

1785年,又有英國保守黨政客Rolle作諷刺詩云:「茶葉色色,何舌能別?武夷與貢熙,婺綠與祁紅;松蘿與工夫,白毫與小種,花熏芬馥,珠麻稠濃。」

1925年又有英國詩人Edward Young寫的「聲譽女神之愛」詩云:「兩瓣朱唇,薰風徐來,吹冷武夷,吹暖情懷」。(以上二詩均見《全書》下冊194頁)。詩中的「祁紅」當不是中國人所說的紅茶,因為「祁紅」是安徽黔縣人余干臣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罷官回原籍時,從福建學而制之的。

從以上詩中看出,當時進入英等國家的武夷茶,倍受上流社會青睞。

烏克斯如此記載評述武夷茶,足見武夷茶在世界茶史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作者:黃賢庚

出版源:《福建茶葉》, 2008, 30(3):45-46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聯繫郵箱:744373898@qq.com)

福茶之心

微信 | fuchazhixin

茶覺先生,食茶交友

weixin.qq.com/r/2HWrszv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有沒有講茶文化的書籍?
長期喝茶是怎樣一種體驗?
英國茶的頭牌,憑什麼是它?
Joy Cai 的 Live -- 品茶:鳳凰單叢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