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失敗,其實不能怪慈禧

戊戌變法,是晚清歷史上一件重要的政治事件,是一場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皇帝進行政治、教育、經濟制度的改良運動,但卻很快失敗,歷時僅103天,所以又稱百日維新。很多人感嘆,戊戌變法的失敗,使古老的中國失去了一次走向現代化、走向國家富強的機會,而「戊戌六君子」喋血北京菜市口,為變法而流血更是讓人唏噓不已。

在提到變法失敗的原因時,很多人把矛頭指向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確實,因為慈禧太后突然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通緝、逮捕維新人士,導致戊戌變法的全面失敗,除了京師大學堂被保留下來,其他的改良措施則全部被廢除。但是,慈禧是否一直就堅決反對變法改良?其實不是,慈禧太后並非守舊派,19世紀中後期的洋務運動就是在她的支持下開展的,主張向西方學習的李鴻章、張之洞等人她也一直予以重用。另外,在戊戌變法開始後,慈禧太后雖然沒有公開發表聲明,但應該是同意或者默許,否則靠著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變法是不可能進行的,更不可能頒布這麼多改良措施和法案。在戊戌變法期間,光緒皇帝曾12次專程前往頤和園朝拜慈禧,這自然不是簡單的禮儀性朝拜,而是向慈禧彙報政務,以尋求慈禧的支持。所以,戊戌變法真正的幕後決策者和支持者是慈禧,而並非光緒。

雖然慈禧太后並不守舊,更非頑固,但是作為一個最高掌權者,她注重朝廷內部權力的平衡,注重政局的穩定。但是,隨著變法的深入,各項內容和措施越來越激進,特別是裁剪機構、廢除八股等,得罪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反對派開始聚集到一起,天天跑到慈禧太后居住的頤和園哭訴,攻擊變法和維新人士,甚至像張之洞等這樣開明的地方實權人物,也由原來的熱心支持轉變為觀望、反對。因此,慈禧在變法後不久就迫使光緒連下三諭,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區的軍政大權,這一方面是要保證自己的權力和地位,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因為變法過於激進而引起政局動蕩。之後,慈禧也否定了變法中的一些措施,以此警示光緒和維新派人士,如光緒皇帝曾擬開懋勤殿,設顧問官,慈禧太后就反對,此議因此作罷。

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基本上是一群年輕的書生,並無從政經驗,自然也無法看懂當時複雜的朝局,而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光緒皇帝身上。在看到變法的反對勢力都聚集到慈禧周圍後,他們錯誤的認為慈禧太后也是頑固的反對派,為了保證變法的進行,開始想著怎樣從慈禧那裡奪權,甚至開始商議如何囚禁或者殺了慈禧。這是一個很天真的想法,要知道這些書生手上並無實權,也沒有軍隊,而他們最大的依靠光緒皇帝同樣沒有實權,朝廷內外幾乎都是慈禧太后的勢力。特別是當時的直隸總督榮祿,是慈禧的鐵杆心腹,直接控制著京畿地區,維新派想發動政變並取得成功,簡直是異想天開。即便譚嗣同真能說動袁世凱起兵勤王,支持光緒,政變也不太可能成功,一來當時京畿地區有多支軍隊,都是效忠慈禧並且由榮祿直接控制,並非只有袁世凱的新軍;另一方面,袁世凱小站練兵的時間還未長,軍隊人數又比較少,戰鬥力如何還難說。

隨著袁世凱的告密,慈禧太后得知了維新派欲發動政變,想要囚禁甚至殺了她,從而奪走最高權力,頓時大怒,這也就直接導致了其與光緒皇帝、康梁等維新派人士的徹底決裂。很快,慈禧太后發動了政變,將光緒皇帝囚禁於中南海瀛台,然後臨朝「訓政」,這也就意味著戊戌變法的全面失敗。如果在變法的過程中,維新派能夠尋求慈禧的支持,或者至少不去挑戰慈禧的最高權威,則結果可能完全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辛丑條約》簽訂後,慈禧太后從西安返回北京,並重用袁世凱、張之洞等人,推行新政。而新政中很多的內容和措施,都是戊戌變法時期維新派人士想做而沒有做成的,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戊戌變法的繼續。清末新政部分改良了封建落後的政治經濟體制,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現代化。


推薦閱讀:

光緒為什麼不能找機會直接一刀捅死慈禧?
為什麼看到許多關於慈禧太后的照片和油畫中,慈禧太后都只露出了一隻腳,請問這是一種怎樣的姿勢?
十九世紀末慈禧太后與維多利亞女王誰的生活水平高?
她是大清唯一能管束慈禧的女人,卻死於一場離奇的怪病!
如果呂后,武則天,孝庄,慈禧幾個人侍奉同一個皇帝,誰最有可能勝出?

TAG:历史 | 慈禧太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