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思筆記一百一十九:2017年讀書總結
2017年讀書總結
一、2017年讀的書
2017年讀了多少書,到底沒個數,也費不著單獨去統計其本書。但大概還是有個數的,在知乎上發的最近一篇是「讀思筆記一百一十八」即寫了比一百一十八篇多一些的筆記,當然不是讀書必要寫筆記,但是最好寫點,很多專業的書籍既沒有通讀也沒有寫電子版的筆記,只在是紙張上寫了收穫,便不計算在內,看的書通讀的或許有二百本吧,未曾通讀的不知幾何,反正很多已經模糊了,至於瀏覽、過手之書目亦不可知。數量並非最重要,重要的在於有所收穫,有所思考。現在簡單回憶一下吧。
今年讀的第一本書是《藏傳佛教寺院考古》,為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宿白先生的書,這本書實際上是為了應付本科佛教考古的作業而寫,因為第二天就要上交而迫不得已連夜讀完,雖然倉促,但也記住了其大概內容,未曾想到考研複試的時候老師便問讀過宿先生的書嗎?遂以此對之,儘管答的很差,卻也比說不知道好很多。大四上學期最後段為了寫游牧課程作業,又讀了幾本相關的書,其中馬健老師的《草原霸主》和陳凌老師的《草原狼纛》屬於通俗讀物,前者考古發現較多,後者文獻引用較多,王明珂的《游牧者的抉擇》和《華夏邊緣》對我影響很深刻,其邊緣、族群認同、共同記憶的思想可以說是我本科最大的收穫之一,著名的《游牧考古學》和庫茲米娜的《絲綢之路史前史》因為翻譯味道很重而且生僻名詞太多,到底沒留下多大的印象,甚至讀來令人生厭,與之相比同為西洋學者的狄宇宙就好很多,其《危險的邊疆》剖析文明之間的交流關係,很深刻,也不難懂。還有大四上半學期考研時候買的(雙十一)《考古學家鄒衡》在最後終於看了,總覺的作者對鄒先生有點……另外,老師上課推薦的《絲綢路上的外國魔鬼》也在孔網買了,雖然放在考研自習室最後被清理了,但最後又借了同學的看來,這是一位英國記者寫的,記敘了諸多探險家在中國的活動,自有褒貶。
然後就到了大四下學期,看的第一本《宦官史話》,已經迷迷糊糊了,覺得一般。《絲路豹斑》是一本考古專業書籍,從小問題看到文化的交流,很深刻,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小病卧床一周,躺在床上舉著書看了孫慶偉老師的《最雅的中國》和鄭嘉勵先生的《考古的另一面》,都很有趣,此外本年還讀了一些比較通俗的考古書,如李子一的《考古入坑指南》、高蒙河先生的《考古好玩》、柴煥波《洞庭之時光》、湯惠生《考古三峽》、張光直《番薯人的故事》、蘇愷之《我的父親蘇秉琦》、梁柏有《思文永在——我的父親考古學家梁思永》,《被禁的考古學》、《梁帶村李的墓葬》,剛買的《從清華園到史語所》還沒讀,幾本歷史和歷史學家的如周一良《畢竟是書生》、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黃河青山》、余英時《未盡的才情》,還有《人類簡史》、《未來簡史》、《對科學的傲慢與偏見》(很老,但學科之間鴻溝的問題仍然均在),其中《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很多,前者精讀後者瀏覽了,作者名字沒記住,但見到了一定認識,確有不同的視角,但也並非開闢性的,令瓦瀏覽了很火的《絲綢之路》似乎也不過爾爾,可能是我理解太膚淺。《黑氈上的北魏皇帝》此書雖然很薄,但方法很好,拉通了整個內亞的草原習俗,抓住一點深入挖掘。林語堂《吾國與吾民》、胡適《胡適文集十二》可以說是對中國文化中的人性、做學問做了很好的解說。《槍炮、病菌和鋼鐵》的思維方法也很特殊,拉通大視野,龐雜,解說整個人類文明,利弊自有,記憶最深刻的是大陸的軸線與文明的傳播,小的點很多,《1492》與之略有共同,講述美洲在被「發現」之前的狀況,對我的之前認識「這時候兩大文明相去極大,歐洲統治者不費吹灰之力就獲得了最大的成果」產生了衝擊。
中間搞了讀書會,了解了一些書,其中巫鴻的書了解的最多,如《武梁祠》、《黃泉下的美術》、《中古代藝術建築中的紀念碑性》、《全球化視野中的中國美術史》令我對美術史有了淺薄的理解,在理解墓葬的時候需要以空間、組合、藝術的角度來思索。基本比較深奧的書籍,魯惟一的《漢代的神話、信仰和理性》、王愛和的《中國古代宇宙觀與政治文化》,主要講先秦到漢代的宇宙觀的變化,如四方到五行之變,漢代與皇權的關係等。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與之有共通,姜生的《漢鬼考》可以說是很考證了,用了很多道教文獻,我以前都沒聽說過,對神農、老子在畫像石中的形象進行了剖析,大出我之想像,對升仙過程、黃泉、人物故事進行了精闢的考證。青銅器的剖析上,林巳奈夫的《神與獸的紋樣學》講述了獸面紋的歷史,楊小能的《另一種古史》令我產生不同的想像:紋飾、文字及其過渡的分類研究,加上某種特俗紋飾的器物會具有「神性」,這點衝擊了我的大腦,說來也簡單,讀來卻佩服之至。令,何駑先生的《怎探古人何所思》是一本大書,讀了半年還沒讀完,四月底噹噹半價的時候買的,似乎能開闢一個方向,但是精神文化領域的分析實在不易,中間環節還有很多需要構建。
本年也讀了一些關於考古史的書,如孫慶偉《追跡三代》,其中顧頡剛、李濟部分記憶最深刻,後面的學術爭鳴具體內容已經忘完了,但是還梳理了,哎。其後讀了衛聚賢的《中國考古學史》,他的《中國考古學小時史》沒找到,之後的陳星燦先生的《史前考古學史》粗粗瀏覽了,了解了內容,其影響力很大,之後的如徐堅先生的《暗流》開創了理論模式,值得借鑒,其《名山》尚未拜讀,明年計劃讀之。又陳洪波先生的《中國近代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仔細讀了,是史語所的歷史介紹,挺不錯的,今年新出的羅宏才先生的《徐旭生陝西考古日記》節老苗看了,我買的《陝西考古會史》還沒怎麼看,可恨。其他的若干具體研究如《疾病考古學》、《隋唐長安城佛寺研究》等就不說了。
二、2017讀書總結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總體來看讀的書和行的路都不能令人滿意,讀書還有很多計劃之內的未讀完,還會碰到很多計劃之外的,年初去了幾天工地、暑假去了新疆,開了眼界。整年在讀書會中葉收穫很多,畢竟人的精力有限,讀書會能讓一個人快速吸收另一個人的經驗,並可能有智慧的火花產生,以後要堅持。
不足:①讀書太散,不成體系,已經有所改善,還要繼續改進;②主要憑興趣,要轉向研究導向;③浮躁,讀書時心不定,精力不集中,這是最大的問題;④理解膚淺。
三、2018年讀書計劃
1、興趣導向向研究導向轉變;
2、廣而專,有一部分一定要專,深挖;
3、先把我導的書讀完,精讀;
4、注重理論方法的學習,這是短板,對理論知之甚少而且理解不到位。
5、讀書筆記要分層次,有一部分要比較正式,也能訓練寫作。
6、古典文獻和外語文獻不能落下,其中欠缺的還很多,現代考古學生讀文獻的不多了,更多的是查文獻,一定要改善自我;國家視野,學號東洋和西洋的語言,東張西望中看中華文明。
7、其他:學習不能停,戒驕戒躁,早睡早起,有機會多實踐、多與人談論。
任重而道遠,自勉!!!
2017年12月31日
推薦閱讀:
※筆記專欄2017.10-1|近期計劃
※第五章(第三遍)
※《台北人》——我在這頭,你在那頭
※十一月讀書筆記
※書評《孩子你慢慢來》:我願意等上一輩子時間
TAG:读书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