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病,你是真的了解么?

糖尿病患者一旦血糖控制不佳,極有可能導致相關併發症,而糖尿病足病作為高發併發症之一,可以說影響了不少人的健康。下面就具體說下糖尿病足病:

發病原因:

目前來說,糖尿病足潰瘍與壞疽是導致臨床非創傷性截肢的主要原因,同時也嚴重危害著糖尿病患者的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糖足通常由下肢神經病變、血管病變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結果。

主要表現:

糖尿病足病的主要癥狀是下肢疼痛及皮膚潰瘍。在早期,雙腳會感覺皮膚瘙癢、怕冷、發白或發紫,肢端刺痛、麻木、感覺遲鈍或喪失,走路像踩在棉花上一樣,進而在行走時突然出現下肢疼痛,必須休息一會兒才能繼續行走;後來,往往會足部皮膚潰爛、壞死,創口久久不愈,壞死可深入肌腱、韌帶以及骨頭,最終病人不得不接受截肢手術而導致殘廢。

糖尿病足病的三個特徵性臨床表現:

間歇性跛行:通常發生在病變早期,具體表現為行走一段距離後,突然出現臀部、大腿、小腿後面的麻木、疼痛以至於痙攣,導致跛行,嚴重者甚至蹲下休息,等癥狀完全消失後才可繼續行走。

靜息痛:通常發生在病變中期,表現為安靜情況下腳趾或者腳趾末端疼痛,卧位時疼痛更為明顯,夜間尤其厲害,需要步行幾步才能緩解。

肢端潰瘍壞疽:根據肢體潰瘍性質和臨床表現,肢端壞疽可分為濕性壞疽、乾性壞疽、混合性壞疽3種類型。

濕性壞疽臨床表現為肢端水腫,潰瘍部位分泌物多;乾性壞疽臨床表現為動脈搏動消失,肢端無水腫,腳趾或腳趾以上乾枯變黑,黑變組織和健康組織界限比較清楚,分泌物較少;混合性壞疽往往是將濕性壞疽與乾性壞疽臨床表現同時存在。

健康危害:

糖尿病足潰瘍可導致局部組織的破潰、感染,引發骨髓炎、壞死等情況的發生,治療往往非常困難,嚴重者可導致截肢。

據數據統計,糖尿病患者下肢的截肢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0倍,約15%的糖尿病患者會在一生中發生足潰瘍。另外,糖尿病足潰瘍還可並發或誘發其他急性心腦血管事件,甚至誘發糖尿病急性併發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滲性昏迷、全身膿毒症等,直接威脅到病人的生命。

防治方法:

糖尿病患者通常從飲食、運動、藥物多方面同步進行控制。

在飲食方面,嚴格控制每日攝入的總量,多食吃些有助於腸道功能的食物,如:對血糖控制有利的蔬菜、含纖維高的澱粉和豆類食品,以及用新鮮水果來代替果汁飲品等。

附:

《血糖總控制不好,還不是因為你吃的不對》

《其實,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吃的很好!》

在運動方面,規律的運動對於改善病情來說十分重要,每次最好維持在30分鐘左右,但不宜長時間運動。可根據自身的體質和健康情況選擇運動種類,推薦散步、慢跑、太極拳等有氧運動,因為這些運動既可改善下肢血液循環,增強耐寒能力,又有助於降低血糖。

《科學告訴你,糖尿病患者該如何運動?》

《這3點運動「禁忌」,糖友們還在犯么?》

藥物治療對於控制血糖、血壓、血脂都有明顯的效果,早期的糖尿病足潰瘍患者,口服降糖葯或者注射胰島素都可以,對於中、晚期患者,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是比較理想的選擇,因為胰島素不僅是控制血糖的最有效手段,還是一種生長因子,有利於創面的癒合。

《關於胰島素,你的操作正確么?》

《胰島素5大誤區,你是否中招了?》

日常防護: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糖足的發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日常過程中有很多小細節需要病友們的重視。養成良好的習慣是避免截肢悲劇發生的重要措施。

具體糖足防護措施見:《糖足小科普(一)》

病情監測:

早期識別糖尿病足潰瘍的危險因素十分重要。這些危險因素包括:

①糖尿病病程超過10年;

②血糖長期控制不佳;

③有足潰瘍的既往史;

④存在嚴重的足畸形;

⑤有足部發涼或發熱、皮膚不出汗、肌肉萎縮、壓力點的皮膚增厚、脈搏消失和皮下組織萎縮等;

⑥有足部麻木,觸覺、痛覺、溫覺覺減或者消失等神經性病變的癥狀等;

⑦老年或獨居生活,不能及時或拒絕治療和護理;

⑧吸煙、酗酒等。

一般建議僅有足部感覺缺失者沒1~3個月複診1次,已發生足潰瘍者每周1~3周複診1次。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控制血糖是基礎,定期檢查也很必要,若是想預防糖尿病足的發生,日常護理更是不能忘~

推薦閱讀:

不攝入糖量,血糖還會有嗎??
男朋友有糖尿病怎麼選?
漫畫 | 他們害死了親生的娃,原因竟然是不相信科學!
輕度糖尿病患者是早上運動好還是晚飯後運動好?
怎麼預防遺傳的糖尿病?

TAG:糖尿病 | 糖尿病并发症 |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