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孝陵到中山陵:紫金山的「帝王情結」

1912年4月,在孫中山先生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僅僅三個月以後,為迫使清政府下台,結束封建專制,促成南北和解,早日實現共和一體,讓位於當時清王朝的實權人物,北洋集團領袖袁世凱。辭去臨時大總統以後,孫中山一身輕鬆,與胡漢民等前往紫金山中打獵。來到紫金山茅峰的一處高地,只見此處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迎山帶水,煙雲繚繞,氣象雄偉,地勢絕佳,孫中山十分的喜歡,於是對身邊的胡漢民說:「當年明太祖選陵時,為何沒看中此地?孝陵地勢太低了,哪裡比得上這裡地勢?」接著又笑著說:「待吾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一土,以安置軀殼耳。」

1924年,馮玉祥在北京發動政變,囚禁了當時的賄選大總統曹錕,推翻了直系北洋政府,并力邀孫中山北上商討國事。孫中山為謀求南北統一,重建民國,抱病北上,不料肝疾惡化,於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與世長辭。在彌留之際,憶及獵時之語,留下遺囑:「吾死之後,可葬於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在孫中山先生逝世後,遵照先生遺願,靈樞暫厝於北平香山碧雲寺內,並在南京紫金山修建陵墓。當時葬事籌備處一方面派人前往南京紫金山勘察地形,另一方面廣泛徵集陵墓設計方案。結果,著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自由鍾」式圖案榮獲首獎。同時聘請呂彥直為陵墓總建築師。中山陵於1926年1月正式動工興建,到1929年春主體工程完工,而全部工程則直到1932年才基本完成,前後歷時六年。

中山陵的主體工程完工以後,國民政府舉行了盛大的奉安大典,1929年4月23日,國民政府以何應欽為「總理奉安迎柩總指揮」。5月26日,靈柩由北平南移;5月28日抵達南京。停靈公祭至5月31日,1929年6月1日正式將孫中山先生的靈柩葬入中山陵。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中山陵建築群的設計師和工程總監的呂彥直先生,在1929年3月18日,中山陵工程還沒有最後完工,就因為患肝腸癌而去世了,年僅36歲。這使得坊間有了這樣的傳聞,說孫中山當過臨時大總統,國民黨的總理,是「真龍天子」,「帝王之人」,為他設計「皇陵」的人自然不能活下來,理應「殉葬」。

中山陵最核心的建築為墓室,墓室為圓形,頂部用彩色馬賽克鑲嵌成國民黨黨徽,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鋪砌。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雕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琪按遺體形象雕刻的。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用一具美國製造的銅棺盛殮。墓穴直徑4米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瞻仰者可在圓形墓室內圍繞漢白玉欄杆俯視靈柩上的卧像。只是我去的時候星期一,正值中山陵閉館,無法前往墓室參觀,只能從碑亭外的鐵欄杆看到中央的碑石上刻著由當時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闓手書的正楷,「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譚延闓以楷書而著稱,與于右任、胡漢民和吳稚暉並稱國民黨的四大書法家。

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已搖搖欲墜。為此,蔣介石曾想將孫中山遺體遷往台灣。但由於爆破墓穴勢必會損壞遺體,因而作罷,終於使遺體得以安然保存在中山陵內。當然民間也有傳聞,說蔣介石其實早已偷偷運走孫中山先生的遺體,秘密安葬在台灣某個地方,現在漢白玉雕像下早已經是空的了。

其實,蔣介石本人又何嘗不想長眠於紫金山麓。1975年4月5日,正值清明節,蔣介石在台北去世。死前曾口授遺囑,吩咐自己死後,棺木不下葬,暫時安放在慈湖,待將來反攻大陸成功之時,再安葬於南京紫金山麓中山陵旁。

而且,據坊間的傳說,其實蔣介石早在大陸期間,就在秘密的為自己在紫金山「選陵址」。蔣介石為此曾秘密請來了自己家鄉著名的雪竇寺的長老太虛師傅,希望太虛師傅來為自己選一處「龍穴」。太虛師傅自然是精通風水和玄學,尋來找去,選定了中山陵與明孝陵之間的一處寶地。這地方名為梅花山,雖在紫金山的半山腰,卻仍可以瞰視南京全景。此處低於中山陵,蔣介石自恃總理信徒,自然不敢居高,而又高於明孝陵,恰恰滿足蔣介石本人的「真龍天子」的虛榮之心,可謂正和蔣介石心意。

只是造化弄人,蔣介石心愛的「風水寶地」卻一度被蔣介石最大的政敵,後來成為抗日戰爭時期最大的漢奸汪精衛所佔據。1939年,不甘心屈居於蔣介石之下,又對抗日戰爭悲觀之極的汪精衛,與妻子陳璧君等一干心腹出逃重慶,向日本方面投降賣國,並於1940年3月20日在南京成立了偽國民政府,汪精衛自任偽國民主席。

然而,汪精衛的漢奸當的並不長久,1944年3月,汪精衛因槍傷發作病情加重(汪精衛曾在1935年遇刺,其背部的子彈一直未取出),在夫人陳璧君陪同下去日本就醫。這一年11月初,汪精衛病勢垂危,咽氣之前他吃力地說:「我要回中國去。」1944年11月10日,汪精衛在日本結束了他的可恥生命。11月12日,他的遺體被日本人用飛機運回南京。接著便舉行了所謂的「國葬」,遵其遺願歸葬國民黨總理孫文之側,以示永遠追隨孫中山先生。墓地就選擇了蔣介石秘密選定的「風水寶地」——梅花山。汪精衛下葬後不久,日本軍隊在中國已節節敗退,南京的偽政權也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汪精衛的夫人陳璧君可能預感到了什麼,就讓人在汪精衛的墳上澆灌上了水泥,以防止丈夫的墳被人扒掉。

日本投降以後,南京偽國民政府也隨即宣告解散,南京又重新回到了國民政府的懷抱。1946年1月,此時還在重慶的蔣介石就怒氣沖沖電告正在收復南京的何應欽:在國民政府還都南京之前,為平民憤,必須將汪精衛在梅花山上的墳墓炸掉!於是,這年的1月21日,何應欽派74軍的工兵用炸藥炸開汪精衛墓上的水泥,他的棺木和屍體被運往火葬場徹底焚化。蔣介石表面上以懲辦漢奸,給國民一個交代為由,實則確是奪回自己心愛的風水寶地。1947年春,在原來汪精衛的墓地上建亭,名日「觀梅軒」,上有一聯:「天闕遠瞻鳴鶴舞,孝陵啁望伏龍眠」。建觀梅軒實際上是蔣介石禁止他人再來梅花山安葬,專門留給自己,待「龍馭賓天」後,能順順噹噹的葬入「龍穴」。

然而,恐怕連蔣介石自己也未預料到,自己最終也未能葬入梅花山的「龍穴」。1948年以後,國民黨軍在大陸節節敗退,到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標誌著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正式結束。蔣介石率領殘餘部隊退守台灣,至死也沒能再回到大陸,只能停棺慈湖,幻想「待將來反攻大陸成功之時,再安葬於南京紫金山麓中山陵旁」。蔣、汪最終都未能葬入紫金山,讓我們不得不感嘆歷史的因果報應。

其實,沒能葬入紫金山的「帝王」何止蔣、汪兩人。太平天國的天王洪秀全在定都南京時就相中紫金山作為自己的「萬年吉壤」,但也最終未能葬入紫金山。1853年,太平軍自武昌順長江而下,勢如破竹,一舉攻克南京,並在此定都,改為天京。定都天京後,洪秀全隨即派人拆掉了原先矗立在紫金山附近的一座座巨殿宮寢,即明朝的故宮。一方面可以為自己新建的天王府籌集石料,另一方面,也為自己將來建造「皇陵」騰出地方。

然而,恐怕連洪秀全自己也沒想到,僅僅過了十年,他的天國已是破爛不堪,處於清軍的團團包圍之中了。1864年6月3日,常年飲用「甘露」(實際就是一種草上的露水,而洪秀全卻堅信是天父賜予的「聖水」)的洪秀全逝世。此時的天京早已被「九帥」曾國荃的湘軍給團團圍住,隨時都有可能淪陷,給洪秀全風風光光的葬入紫金山顯然是不可能了。於是,隨從用十幾層綉了八十一條大龍的黃布將洪秀全裹住(太平天國信仰拜上帝教,死後不用棺木,而是以布裹屍),草草的埋在天王府的後花園。同年7月,天京淪陷,洪秀全的屍體被湘軍挖出,並割下他的人頭,掛在城門樓上示眾。比起蔣、汪,洪秀全似乎更慘,只是有一點相同,三個「帝王」最終未能回歸紫金山的「龍穴」。

當然,也有歷盡千辛萬苦葬入紫金山「龍穴」,甚至一度使紫金山變為禁地的開國帝王——朱元璋。朱元璋原本是淮西的一個窮的叮噹響的一個農民,然而命運之神卻格外的垂青他,使他歷盡千辛萬苦,成為掃平群雄,驅逐蒙元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稱帝後,定國號大明,定都金陵(南京古稱),年號洪武。

據史料記載,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下令建陵。陵址就在金陵東郊的紫金山(古稱鐘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茅山西側,據說是朱元璋最得力的謀士劉基選定,風水極佳,是名副其實的「龍穴」之地,可保大明國運昌盛。第二年8月,馬皇后去世,9月葬入此陵墓,定名為「孝陵」。孝陵之名,有標榜大明王朝「以孝治天下」的意思,另一說是因為馬皇后謚「孝慈」,朱元璋與馬皇后感情極好,故以此為名。明孝陵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正式建成,歷時25年。明皇室先後調用軍工10萬,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明孝陵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形制參照唐宋兩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建成時圍牆內享殿巍峨,樓閣壯麗,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圍入禁苑之中。陵內植松十萬株,養鹿千頭,嚴禁民眾砍伐、打獵,明孝陵成了名副其實的禁地。後來因屢遭兵火,明孝陵被破壞較大,現在除陵寢地宮外,僅存神道、下馬牌坊、大金門、四方城等。我們前往明孝陵的時候,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變臉,下起了傾盆大雨,還伴隨著可怕的響雷。這讓人不得不懷疑,是不是明孝陵的主人朱元璋動了「帝王之怒」,不歡迎我們,按古制,皇陵是戒備森嚴,莊嚴神聖的地方,隨隨便便的人豈能參觀皇陵?

值得一提的是,明孝陵的神道石刻是中國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線,而是環繞建有三國時代孫權墓的梅花山形成一個彎曲的形狀,形似北斗七星。也就是說,朱元璋特地為孫權墓的保存特別開了先例。孫權墓位於明孝陵正南300米的梅花山,也就是蔣介石和汪精衛一同看中的那塊風水寶地。明初朱元璋建孝陵時,主持建陵工程的中軍都督府金事李新,曾向朱元璋建議把孫權墓移開,朱元璋卻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留著給我看門吧!」這樣在建孝陵時,僅將孫權陵前的石麒麟遷往別處,孫權墓仍在原地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孫權墓是「金陵六朝」中紫金山最早的帝王陵墓,遠遠早於後來的明孝陵和中山陵。孫權墓,史稱蔣陵,又名吳王墳,也稱孫陵崗,位於紫金山南麓,是三國時吳大帝孫權。據記載,神鳳元年,大帝崩,時年七十歲,葬於鐘山之南的小山上,是山遂名孫陵崗,即今之梅花山。孫陵崗還葬有孫權的夫人步氏和後妻潘氏,宣明太子孫登也葬在孫陵附近。可見,早在三國時期,孫權早就看上了紫金山,以此作為自己的「萬年吉壤」。孫權大概是現在有記載的第一個對紫金山有「帝王情結」的人。

從孫權,到朱元璋,再到孫中山,以及孫中山先生的「兩個學生」蔣介石和汪精衛,都對南京的紫金山充滿著一種特殊的「帝王情結」。紫金山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單從海拔和面積上來看,紫金山是最普通不過了。紫金山主峰海拔僅為448米,周圍也只有約30公里。這樣大小的山在中國到處都是,比紫金山大的高的也數不勝數。為什麼單單是紫金山成了「帝王之宅」,與帝王結下了「帝王情結」?

南京在三國時就曾被諸葛亮稱為「龍蟠虎距」,其中「龍蟠」指的的就是紫金山的山脈走勢——指東郊紫金山脈至長江邊的清涼山,龍頭在馬群,也就是紫金山的最東端,一路綿延10來里路,形如巨龍。所以一直以來,紫金山都是被看做是龍脈的所在地。況且因山坡出露紫色頁岩,在陽光照射下閃耀金色光芒,為這座山也增加了神秘感,充滿著帝王之氣,紫金山也因此而得名。另外紫金山雄偉壯麗,氣勢磅礴,山上植物品種豐富,林木繁茂,鬱鬱蔥蔥,風景極好,孫中山先生正是喜歡上了紫金山美麗的風景,才會笑著對身邊的胡漢民說:「待吾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一土,以安置軀殼耳。」

著名的風水先生徐韶杉認為:「從江北看紫金山,就是一座筆架山,從明故宮看紫金山就是一座卧佛,所以南京的文人出的特別多。南京紫金山鬱鬱蔥蔥顯示出它的靈氣,很多帝王墓都安葬在紫金山,也有一定的道理。」在中國,帝王陵址通常以風水作為第一考量,以便找到「龍穴」,保佑王朝興盛。這樣,我們再來看紫金山從明孝陵到中山陵,多位帝王爭相葬入紫金山,也無不道理。只是這些個帝王僅僅只是注重「龍穴」,而不知道民心更為重要。諸如孫權,晚年的孫權日益驕奢,寵信呂壹,賦役繁重,刑罰殘酷。立嗣之爭,孫權也犯下極大錯誤,多數名臣死於非命。最終,在孫權死後沒多久,東吳被西晉所滅。朱元璋雖然兢兢業業,勤勞萬分,然而子孫多是貪圖享樂、好逸惡勞之人,不惜民力,「龍穴」之地也未能保王朝長興,最終被李自成所滅。洪秀全就更不用說了,整天輕手輕腳,神情恍惚,喜怒無常,感覺好似天外來客,嘴裡還不停念叨天父、天兄。除此之外就是荒廢朝政,內鬥殺人。而其統治下的人民卻賦稅沉重,苦不堪言。這樣濫用民力的人,卻還要口口聲聲稱「天下之人皆兄弟姐妹」。孫中山先生倒是堪稱「一代完人」,然其死後,國民黨卻精於內鬥,精於內戰。蔣介石和汪精衛,這兩個孫中山的學生和繼任者,都號稱是中山先生的忠實信徒,而其行為卻是與孫中山大相徑庭,與三民主義背道離馳。最終都被中國人民拋棄,一個率殘部退守台灣,一個當漢奸被焚屍揚灰。

結尾,借用汪精衛在50歲時所寫的一首詞,詞牌名為《朝中措》:「城樓百尺倚空蒼,雁悲正低翔;滿地蕭蕭落葉,黃花留住斜陽。欄杆拍遍,心頭塊壘,眼底風光;為問青山綠水,能禁幾度興亡?」汪精衛在詞前還寫了這樣一段話:「重九日登北極閣,讀元遺山詞,至『故國江山如畫,醉來忘卻興亡』,悲不絕於心,作詞一首。」

龍穴也好,風水寶地也好,但都不重要,古人有言:「得民心者的天下」。紫金山固然是「龍脈」所在,但也禁不住幾度興亡!


推薦閱讀:

國父孫中山背後的五個女人
現在流傳一篇文章「一位台灣歷史老師的感想」,說的是黃興貢獻都被篡改了而孫中山是孫大炮,請問這是真的嗎?
這真是孫中山的照片嗎?
孫中山為什麼只提出修16萬公里的鐵路,而不是更大的計劃?
孫中山《走向共和》的演講為什麼大部分被刪減,篡改?

TAG:历史 | 南京 | 孙中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