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優雅地談論一種制度(某種模型的泛函)

在中國的街頭,隨便找一位大爺大媽,都能就「大鍋飯」制度說出不少深刻的見解。比起在黑板上求解最優,人們更關心所處的社會如何運行。在這裡,學長帶同學們討論一下更宏大的經濟學:制度。社會的運行機制和群體的行為規範,都可以理解成制度。

先擺態度。不建議學弟學妹們在入門階段以制度經濟學作為思考範式,科斯五常固然精彩紛呈,但易學難工。相比而言,教科書上的曲線圖表值得經管專業的本碩們投入更多精力,這些知識的重要性可以另寫一篇長文。


經濟學視角下的制度

每當討論經濟制度和社會制度時,人們常常要問經濟學家的意見。其原因是,經濟學是對理性人行為的研究,許多制度是經濟現象,是理性人追逐利益、考量效率而沉澱而來的、大家都不願去破壞的行為範式(術語叫納什均衡)。

對於這類制度,經濟學家可以祭出理性人假設,站在成本和效率的角度上,解釋制度如何運行,如何發展,如何在效率和成本的角度上評價制度。

納什均衡理論奠定了現代主流博弈理論和經濟理論的根本基礎

為了討論的方便,在這裡將制度分為兩類。第一類制度集中於生產、交換等領域,其特點是直接影響效率的提高或成本的降低,包括分工、市集、貨幣化,直接影響效率;第二類制度主要在分配領域居多,直接影響針對理性人的激勵機制,包括論資排輩、彩禮嫁妝、產權保護,間接影響效率。討論第一種制度,邊際效果(邊際成本、邊際效用、邊際風險)常常是一個不錯的角度。討論第二種制度,思考的方向常常是制度有沒有替代方案?制度設計背後有哪些常被忽視的合理性?不同制度間如何權衡?


制度的邊際

一個例子解釋,如何用邊際分析考察制度。

斯密定理討論的是分工制度,屬於生產勞動制度的一種,其內容可以簡述為:分工的程度受限於市場的範圍。定理讀來簡單,對其做邊際分析卻並不簡單。

制度的邊際效果如何,決定製度由何而來,終到何處。斯密定理的答案是,分工給理性人帶來效率提升,同時也帶來了「收益遞減」和「偏科風險」,理性人終將達到邊際上的平衡。「要想富,先修路」,其理論依據就在斯密定理,邏輯是分工可以提高價值創造能力,但分工的變化常常是依靠市場範圍的變化。教育、就業、貿易、市政等諸多改變,常常是為了促成分工的變化,或者配合已經發生的分工變化。制度邊際均衡狀態的演進,是可以被干預的;與此同時,變化反過來影響人的決策,資源的流動和利益的分配。

偏科風險 泛指專業化所帶來的風險。就像一位專註於優勢科目的偏科生,一旦該門課程的考卷太簡單或太難、以至於沒有區分度,偏課生的優勢將蕩然無存。


制度的特徵

認識一種制度是有捷徑的,我們大可以只看制度最重要的特徵,它的自鞏固機制(路徑依賴)。是什麼讓制度得以保持不變。

在強制勞動、收人頭稅、商品配給的經濟制度下,掌握生產資料的上流階級會找借口拒絕修建鐵路(畢竟人口流動的便利性會增加上層階級統治的不確定性)。在很多時候,他們也確實有能力阻止鐵路,這個決定鞏固了傳統的制度。

敲黑板:在影響制度的程度上,要看哪個團體夠團結、誰夠豁得出去。做決定的主體是分散的人,依據是各自的效用函數。

在漠視產權、販賣人口、漠視法律的經濟制度裡面,最有權勢的人掌握著軍火、毒品、色情、賭博等行業,他們甚至有足夠的辦法把糧食變成奢侈品。普通人的財富很可能得不到保護,這讓社會沒有長期投資,沒有耐用品消費者,沒有科技精英和財富新貴,也就沒有人打破原來的制度。

當一個科研領域走上了分工創造知識的制度,效率會成倍提升。通才創造的成果不能滿足資本對效率的期待,不管民眾多麼浪漫地期待大師,對通才的激勵會持續下降,知識分工制度,會愈演愈烈,知識越來越碎。


制度的評價

經濟學常常評價制度。有的制度可以直接用效率比較,比如「有為青年上山下鄉」制度和「風投支持大眾創業」制度,二者對人力資源的利用效率是可比較的。(在這裡有一點需要補充,效率高有時也是浪費,就像經濟危機期間賣不掉的牛奶要被倒到河裡。)有的制度不能簡單地用效率高低評價,比如自由和干預。現實世界交易成本是免不了的,軍管制度、計劃經濟曾幾何時比市場力量要高效地多,它們有機會把資源用暴力轉移到效率更高的部門。對戰國時期的秦國來說,強制轉移資源去搶地,比放任大家種地效率更高;對建國初的蘇聯來說,強制轉移資源去工業部門,要比資源留在農業部門效率要高;而市場經濟,也有高效的時候,特別在發現價格、鼓勵創造等方面。


課程小結

社會為何選擇這樣運行?經濟學通常要做邊際分析、性質考察、效率評價,討論起來問題有很多,舉例如下:

制度從何而來,將往何去?同樣遇到被殖民,北美與南美為什麼會走上不同的制度?同樣遇到黑死病,為什麼人家東歐家的封建制度更加鞏固,西歐的封建主卻備受打擊以致從此政治影響逐漸衰弱?

制度是如何自鞏固的?同樣遇到改革開放,蘇南迅速工業化,浙江卻首先市場化,有的省份企業廠長要持股,有的省份企業排隊被招安,這期間沉澱出了不同的潛規則。這些規則,為後來的經濟發展帶來過怎樣的影響?

如何評價制度?產業政策制度在去年吵的火熱,爭論可以看成一個制度評價的問題。這裡假設這麼一個城市,市長認定電商企業聚集後將產生顯著的技術溢出和成本降低,因此為該城市內的電商企業提供了特別優惠的地稅規則。該如何選擇優惠的邊界,又如何評價制度的效率?

學長書單:

錢穆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費孝通 《江村經濟》


推薦閱讀:

不靠制度而是成員的自我約束力管理團隊是否可行?為什麼?
明清八股作為一項制度,衰敗的根源在何處?
對近代中國而言,「現代化」約等於「西化」嗎?
亞里士多德「混合」思想的政治實踐|城與邦

TAG:制度 | 模型 | 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