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國家寶藏》開播使文物藝術再掀熱潮
《國家寶藏》剛播出一集,就引發人們觀看熱潮。但是這個現象並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文物藝術熱的一個集中的表現形式,是文物熱的噴發口。其實我們早已處於文物藝術熱潮之中。
丨「文物+影視」再起全民熱丨
隨著《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節目的熱播,今年,逐步被定格為文化節元年,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傳統文化藝術熱,而古董文物無疑是傳統文化的熱中之熱!
古董文物是如何摘得傳統文化熱的桂冠的呢?這大概要從去年的《我在故宮修文物》說起。
一說「古董文物」,留給大家的印象就是深奧難懂,我們幾乎認定,那是屬於文物專家、收藏家的東西。而《我在故宮修文物》讓大家看到了原來文物承載的不僅僅是科考價值,它們的背後還有很多好玩的故事。片中第一次完整呈現世界級的中國文物修復過程和技術,展現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第一次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第一次通過對文物修復領域「廟堂」與「江湖」互動,展現傳統中國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唯一傳承有序的「工」的階層的傳承密碼,以及他們的信仰與變革。
《國家寶藏》也是延續了這樣的敘述特點。《國家寶藏》是中央電視台在2017年第四季度重磅推出的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央視與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九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合作,立足於中華文化寶庫資源,通過對一件件文物的梳理與總結,演繹文物背後的故事與歷史,讓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在懂得如何欣賞文物之美的同時,也了解文物所承載的文明和中華文化延續的精神內核,喚起大眾對文物保護、文明守護的重視。
除此之外,《國家寶藏》還通過邀請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作為「國寶守護人」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27位明星「護寶人」梁家輝、王剛、王凱、劉濤、何炅、秦海璐、段奕宏、李晨、易烊千璽、馬蘇…… 每件文物的守護人將與各種不同的守護者一起以多種方式深入細緻的傾情講述「大國重器」們的前世今生。
如何讓博物館裡的文物真正「活」起來,使普通公眾不僅可見,更可感、可知,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此次,《國家寶藏》進行了一次成功探索,也為後來者提供了一個打通博物館與公眾的成功借鑒。
通過「文物+影視」的方式,讓大眾在尋求娛樂消遣的同時,又能對歷史、文化有深刻的認識,更好地了解到國寶背後的非凡身世、不朽光芒,真切感受到文物歷經風雨而來,每一個都是飽滿的生命、歲月的傳奇。據悉,12月份到春節期間,央視還會推出《贏在博物館》《假如國寶會說話》兩檔節目。隨著大批文博節目的推出,必將再次掀起一股文物藝術浪潮。
丨「文創」讓文物走出深宮丨
為了讓文物真正的融入日常生活,讓中國傳統文化體現在我們的一舉一動中,博物館還大力發展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中國一流博物館引領潮流,架起了文創產品在博物館與觀眾之間溝通的新橋樑,縮短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距離,也使得博物館看上去更加親切、親民。
故宮博物院的文創起步於2007年,十年來,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創意團隊研發出了一系列富含故宮文化元素、符合時代審美趣味、貼近觀眾需求的文創產品。當前,故宮文創產品已經作為中國優秀文化的載體,走向了世界。
「讓文物藏品更好地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之中,發揮其文化價值是博物館的追求。」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以往故宮文化產品注重歷史性、知識性、藝術性,但是缺少趣味性、實用性、互動性,與大量社會民眾消費群體,特別是年輕人的購買訴求存在較大距離。」單霽翔說,「我們要在觀眾期望與文化創意產品升級互動中,使人們真實感受故宮博物院所傳遞的文化內涵。」
今年3月20日開始施行的《博物館條例》中規定:「國家鼓勵博物館挖掘藏品內涵,與文化創意、旅遊等產業相結合,開發衍生產品,增強博物館發展能力。」將「開發衍生品」明確下來,更是進一步激發各博物館開發衍生品的熱潮。
博物館還將與各大品牌廣泛開展合作,將文物以產品的方式展現在大家面前,走進人們的生活。比如今年周大福故宮百寶閣系列,以朝珠為靈感來源,選取故宮館藏經典文物為原型,同時融合了中國人傳統高貴祥瑞的元素,將各式皇家珍寶設計為可隨心搭配的珠串首飾,將江山佩戴在你的手腕之間。
故宮系列是周大福在故宮博物院九十周年之際,推出的故宮文化珠寶系列,傳承故宮與皇家的技藝與儀軌。每一件臻品均由北京故宮文化服務中心出具收藏證書。故宮文化系列把那些曾經在皇家大婚時所用的黃色鳳羽造型、八方盒、朝珠等以及皇室常用的黃金蕾絲工藝運用其中,不僅有「復刻」故宮博物院珍品金嵌寶石鏤空花卉紋八方盒、金鏨花如意等文物,也有周大福自行創意設計的故宮系列「婚嫁」產品,每件珠寶的背後都有著與傳統文化的碰撞。
文物雖然依舊留於深宮,但是文創產品將它以另一種方式帶出「深宮」,走進大眾生活。
丨教育普及讓大眾愛上文物丨
據統計,2016年度全國註冊登記博物館總數達到4873座,全國免費開放博物館4246座,佔全國博物館總數的87.1%。2016年度全國舉辦展覽3.08萬次,實施專項教育活動10.9萬次,參觀人數約9億人次。
但儘管我國文博資源豐富,使用率卻不算高,國人平均每兩年才進一次博物館,而在歐美國家,居民平均每年要走進博物館三到五次。一方面,日益浮躁的社會心態讓人難以沉浸其中感受文物價值;一方面,陳舊呆板和晦澀無趣的展陳方式讓人難以心生親近。
業界有一句名言:如果館藏品是博物館的心臟,那麼教育則是其靈魂,博物館不僅要收藏、保護、研究,還要向公眾進行展示。博物館本身常年舉辦展覽和講座,通過學術大家的理解剖析,使得人們更容易理解文物本身,給大眾一個全方位了解文物的途徑。但如何讓枯燥的學術知識,變得「奇妙」、「鮮活」、「有趣」卻變成了博物館近年來改革的要點。
互聯網成為一種新突破口。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讓當代人的生活實現了現代化,並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然而傳統文化在遭遇空前衝擊的同時,也迎來了復興的機遇。仍以故宮為例,除了上述電影聯名產品,故宮還利用當前最時髦的手機平台,推出了iPad應用《胤禛美人圖》、《紫禁城祥瑞》以及《皇帝的一天》、《韓熙載夜宴圖》、《清代皇帝服飾》等題材豐富、風格各異的系列應用,使這座古老的宮殿煥發出新的活力。將博物館的藏品、故事以手游、動畫的形式示人,迅速吸引了人們的眼球。
博物館也主動走進校園,將文物知識帶到學校裡面,普及教育。比如最近由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博物館學會指導,北京高校博物館聯盟、北京高校博物館專委會共同主辦,京津冀虛擬現實協同創新研究院、易游無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承辦的「博物館進校園——『一帶一路』VR文化遺產高校博物館巡展」。
此次項目組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敦煌研究院、法門寺博物館等十多家博物館,以及HTC、聯想、微軟、中國國家地理、iDealens等公司機構的大力支持下,採用了VR、AR、MR、動作捕捉、全息3D等新媒體技術,將深藏博物館展廳倉庫、大漠深處的絲綢之路文化瑰寶,還有26處世界文化遺產,「搬進」大學校園,讓老師同學們身臨其境般的探秘秦始皇帝陵兵馬俑,「激活」遠古的軍團,「走進」莫高窟藏經洞,「飛越」天山天池,「騎游」戈壁長城,與兵馬俑合影,還能3D品鑒上百件精美文物。
除了國內普及,博物館還走向國外,走向世界。近期,北京故宮博物院互首次走進澳大利亞悉尼市小學,為澳大利亞學生提供了一個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獨特機會,也進一步推動了中澳兩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
博物館教育形式變得豐富多樣起來,但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將文物從「深宮」中帶出來,使大眾愛上文物,愛上中華文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華傳統文化本就是亘古常新的,這是其綿延五千年而不曾斷裂的秘訣所在。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要傳承弘揚傳統文化,就要讓傳統文化更深地進入我們的生活,內化為生活的一部分——這是最好的傳承之道。而文化教育的傳承也將會成為文物藝術熱最有效的延續方式。
丨全民文物熱潮開啟丨
不管是電視節目、文創產品還是博物館自身所做的努力,都是為了帶動全民對文物藝術的熱情。並且從目前的狀況來看,已然成功了。
《國家寶藏》第一集播出就在豆瓣上獲得了9.4的高分,這不是一個意外,這是當下「文物熱」狀態最好的呈現。以及博物館門口排成的長隊,讓我們看到了大眾對文物藝術的熱情。
剛結束的故宮「千里江山——歷代青山綠水畫特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故宮跑」的壯觀場面再度重現江湖。此情此景最早出現在兩年前的「石渠寶笈特展」
,當時令世人著迷的是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而如今讓他們瘋狂的,便是另一幅北宋曠世奇作——《千里江山圖》!
近年來火爆的展覽不斷出現,都是遊人摩肩接踵、展區日日爆滿的場景。這樣的情況或能說明,對傳統的興趣、對文化的熱愛,對精神生活的關注和重視,正成為一種新的社會風尚。從這個角度看,「故宮跑」可謂當前國人文化訴求的自然流露。
當人們愛上文物時,不僅僅是願意排隊觀看的人上漲,重要的是有更多的認願意投身到與文物相關的行業裡面,去保護、去繼承、去傳播。
文物熱帶來了社會職業的新風向。這些文物以及背後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匠人精神」,擇一事,終一生,這是現代生活缺少的,同時也是我們渴望的。作為文化主體,那些看上去和普通人沒差別的匠人們,他們的精神讓我們感動,也讓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積極投身到安於寂寞的文博行業中。
文物藝術熱潮的湧現也激起了藏家們的愛國情結。目前中國富豪藏家繼購買西方藝術品和經典腕錶之風後,開始對中國歷史文物表現出濃厚興趣,引發了一股文物迴流熱。
據佳士得拍賣行方面稱,中國收藏家如今有「能力」也有「意願」回購之前被世界各地買家大批收走的中國文物。2017年上半年,在佳士得拍賣出的亞洲藝術品成交總額達4.309億英鎊(約合人民幣38億),為去年同期的兩倍。
文物是國家的「金色名片」,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國好故事的講述者。而上述的一切都已然證明了全民文物熱潮的開啟。
結語:
文物藝術熱潮是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復興的一個重要表現。的確,中國傳統文化,上下五千年,實在是讓人動容。如今,博物館文化已經成了年輕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多個博物館館長介紹,30歲以下的參觀人群比重達到七成左右,博物館文化的青春化、時尚化成為大勢所趨。故宮,作為文博界的超級大IP,近年來在展覽、文創、紀錄片、電影、話劇方面動作不斷,已然成為一大「潮牌」。有了故宮的成功案例,文物藝術全民時代還會遠嗎?
推薦閱讀:
※5.18博物館日特輯:上海地區免費展覽/博物館之夜活動一覽
※油畫罩染的具體步驟和用油是怎樣的?
※為什麼考上美院的學生品味參差不齊?
※每周資訊|喬治·巴塞利茲在畢爾巴鄂的展覽
※這輩子當不了維密模特,也可以擁有自己的天使翅膀——維密翅膀製作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