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防範指南

雪崩是高山上的「地雷」,繞過雷區,就可以避免危險。

當走進一座雪山時,雪崩是登山者最不願遭遇的恐怖。積雪在瞬間崩塌,帶著摧枯拉朽的力量席捲而來,如果不幸被埋,登山者會在窒息與失溫中走向死亡。

雪崩雖然恐怖,登山者也不是只能任它擺布。除了地震等不可抗力誘發的雪崩,大部分雪崩都有方法避免,如果登山者掌握一些規避技能,就可以防範雪崩。

防範雪崩的初級技能,便是遵守一些登山原則,這樣你與雪崩相遇的概率便會減少。

初級技能一:新雪後暫緩上山

如果你在山腳下遭遇了暴風雪,雪過天晴之時,要避免立即出發登山。新下一場雪之後,雪層會處在不穩定狀態,雪崩風險會很大。如果等待2-3天讓雪層穩定下來,雪崩風險便會降低。

雪後立即出發有風險——很多登山者在壞天氣會待在城鎮或大本營,當天氣突然放晴時,按捺不住即刻登山,這時新雪還沒有充分沉澱,隨著晴天溫度的上升,雪層會越發不穩定,很容易發生雪崩。

等2-3天再上山——新雪過後等上2-3天,雪崩風險便會降低。因為雪層需要經過晝夜交替才能穩定,只有白天降下的新雪融化入舊雪之中,並且在夜裡再次凍結,雪層才能趨於穩定。

晝夜交替使得融化-凍結的循環不斷進行,讓雪層的穩定性逐日遞增,降雪後連續的幾個晴天里,每天的穩定性都會比前一天更好。(來源:《登山進階》,[美] 馬克·休斯頓&凱茜·柯思麗)

新雪後暫緩登山是初級技能之一,另一個簡單易記的原則,便是早起登山。

初級技能二:早起登山

登山時早起出發,也是規避雪崩的方法。隨著一天溫度的變化,雪層的穩定性也在改變,夜晚和早晨不容易發生雪崩,而下午則是雪崩高發時段。

晚起容易遭遇雪崩——如果一覺睡到8、9點,當下午雪層不穩定時,你可能還處在山上的雪崩高發區域。

在陽光明媚的晴天里,雪層穩定性在下午較晚的時候達到最糟糕的狀態。(來源:《登山進階》,[美] 馬克·休斯頓&凱茜·柯思麗)

早起可以避免雪崩——登山時凌晨便出發,出發時雪層穩定,在下午較晚雪層變化時已經撤回營地,可以儘可能避開雪崩。

新雪後暫緩登山,早起登山,都是降低遭遇雪崩的概率。當你真正走入山峰時,身邊的雪崩高發地形也值得留心。

中級技能一:遠離明顯的雪崩痕迹

最容易辨識的雪崩地形,是已經發生過雪崩,留下雪崩痕迹的區域。這說明這一地區符合雪崩發生的條件,很有可能再次發生雪崩。

雪崩堆砌物——雪崩過後的積雪會形成分散的球狀物體,如果你登山時置身其中,那就是處於雪崩通道之上。

殘存樹木——被雪崩衝倒的樹木可能在下一次降雪後就被掩埋了,而一些恰巧生長在雪崩通道旁的樹木則可能倖免。由於受到雪崩時的氣流衝擊,它們會缺少某一側的枝葉,這也是雪崩發生過的證據。

明顯的雪崩痕迹是一種預警,在登山中,你還要時刻觀察,遠離高危地形。

中級技能二:遠離高危地形

雪檐、積雪溝槽、雪上裂縫、雪坡凸起,遠離這些雪崩高發地形,安全就又多了一分保障。

雪檐下方——雪檐下方是小型雪崩的高發區域。雪檐是因為風力而形成的積雪地形,它很不穩定,山區幾分鐘內的氣象變化都可能導致它崩落。雪檐崩落會形成一次小型的散雪雪崩,但足以威脅登山者。

有大量積雪的溝槽下方——當你發現眼前出現一條溝槽,兩邊是陡峭積雪的岩石。那麼注意了,這樣的溝槽對登山者和雪崩都同樣容易通過,溝槽就像山的排泄通道,如果上方有大量積雪,那很可能發生雪崩。

雪面裂縫——如果你在山的背風坡,發現雪層表面看起來像枕頭般光滑圓潤,但分布著裂縫,則是處於雪崩區域。

裂縫的出現說明雪層之間缺乏粘合,可能發生板狀雪崩,也就是腳下的一大塊雪一起崩落。

雪坡上凸起處——雪坡上的凸起處也是雪崩發生的區域。凸坡雪崩發生的原因是,積雪在弧面上難以穩定沉積,在張力作用下內部存在斷裂,如果你的行走擾動了斷層,就可能誘發雪崩。

雪檐、溝槽、裂縫。凸起,四種高危地形是雪上「地雷」。地形可以預示危險,你也可以利用地形選擇安全。

中級技能三:判斷雪上天然錨點

在積雪的區域,通過觀察樹木、石頭等天然錨點也是雪崩規避的方法,樹木和石塊都可以起到隔斷雪層的作用,對雪崩的發生起到一定的阻礙。

密林亂石坡,雪崩不會多——樹木、石塊就像打入雪層中的圖釘。樹木眾多的區域比樹木稀疏的地方更少發生雪崩;大型的石塊可以阻礙雪層的連接,所以亂石密布的區域也罕見雪崩。

樹木可以穩固雪層——樹木可以穩固雪層,但是也分種類。如果樹木很高而直,樹榦部分被積雪覆蓋,則對雪層的穩固作用較弱。如果樹木較矮,枝葉繁多且被雪覆蓋,則對雪層穩固作用強。

積雪的樹木下方雪層最為嚴實,因為從枝椏掉落的積雪會不斷穩固下方雪層。

盡量從錨點上方通過——樹木、石塊是雪上的錨點。當你發現雪坡上錨點分布較少時,選擇從錨點上方繞行更為安全。

雪層的斷裂通常都是在錨點之間。(來源:美國國家雪崩中心 National Avalanche Center ,網站 avalanche.org,雪線之上譯)

雪崩痕迹、高危地形、天然錨點,對它們的辨認是你遠離雪崩的關鍵。除了繞行,你也可以通過主動的選擇來避免雪崩。

高級技能一:選擇迎風坡行進

在山區行進時,迎風坡一側比背風坡一側更為安全。背風坡是雪崩高發區域。

迎風坡行進更安全——風能將積雪從迎風坡被搬運到背風坡堆積。如果風速很快,山區的積雪狀況可以在短時間內改變。

迎風坡被搬運後的雪層較為安全,因為積雪量變小,且積雪在風力作用下進一步穩固。你可以通過雪層表面觀察到這一現象:風將雪磨成小的,緻密的顆粒,在地面留下均勻的線條。

背風坡易雪崩——在背風坡,雪在風力作用下不斷堆積,雪中脆弱層承受的壓力不斷加大,斷裂便會產生板狀雪崩。

迎風坡行進是避免雪崩的一種方法,在出發前,你也可以充分規劃,防範於未然。

高級技能二:規劃線路,規避雪崩區域

雪崩並不是在任何坡度的山坡都會發生。如果你提前規劃線路,儘可能繞過雪崩發生坡度,便能減少遭遇雪崩幾率。

無雪崩坡度——如果山坡太陡峭(坡度50°以上),新雪無法堆積;如果山坡平緩(坡度20°以下),積雪會穩定沉降。

雪崩坡度——雪崩最容易發生在坡度是30°-50°的雪坡上,其中最高風險角度為38°。

在線路規劃時,可以藉助等高線提前繞開危險坡度,也可以通過手中的冰鎬進行簡單預估。

無論選擇迎風坡還是規劃路線,都是在降低遭遇雪崩的概率。更為徹底的一種防範方法,是對雪層進行分析,判斷雪崩是否可能發生。

高級技能三:挖坑看雪層

積雪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不同時間的積雪會呈現不同的狀態。積雪會分層,和地基一樣,如果脆弱的雪層在堅硬的雪層之下,雪崩就可能發生。

挖坑看雪層——如果眼前雪坡極為可疑,你時間又足夠充裕,可以在積雪中利用雪鏟挖一個深坑,觀察其中的雪層:

坑的豎壁要做到筆直,光滑,深度要足夠,最好能直達岩石層。(來源:《登山手冊》作者:克雷格·康納利)

糟糕的「地基」——冰層是糟糕的地基。如果雪層中有一層冰,那麼發生雪崩的幾率很大

糖雪層也是「易碎」的地基。如果你發現雪層中有閃光,玻璃碎片般的顆粒,咀嚼起來很脆,則說明這是危險的糖雪層。

糖雪層最為薄弱,破碎後可以傳播很遠。是很多雪崩的罪魁禍首,即使積雪不厚時,登山者踏破糖雪層也可能誘發小型雪崩。

霰雪層是「滑動的地基」。如果雪層中有像是冰雹的白色物體,但是具有雪的柔軟,這便是霰雪,也叫做雪丸,是白色不透明的球狀固體。這種雪累積20至30厘米就有很可能會引發崩落。

安全的「地基」——挖好坑後,如果發現雪很緻密均勻,能捏出雪球,則說明雪崩風險很小。

寫在最後

雪崩發生受到各種因素綜合影響,精確的預報至今仍然極為困難,登山者只能通過儘可能多的觀察、判斷來加以防範。

密林亂石坡,雪崩不會多

雪檐背風坡,雪崩發生多

新雪不出門,挖坑看雪層

雪層軟托硬,危險在接近

文:宇昕 圖:熊貓彩電 編輯:大C/小熊

(全文完)

原創文章,保留一切權利


推薦閱讀:

2011 年西南大旱情況到底有多嚴重?
為什麼地陷總是圓形的坑?
如果一個人穿著鐵盔甲被龍捲風卷進去會怎麼樣?會死嗎?具體怎麼個死法?
如何看待「多難興邦」?
讓外國人看傻眼的中國救援力量:用另一個視角告訴你「中國崛起」

TAG:登山 | 自然灾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