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思筆記一百一十一:讀《徐旭生陝西考古日記》隨筆

讀《徐旭生陝西考古日記》隨筆

徐旭生先生是我國著名考古學家、歷史學家,我最早知道他最早是因為其著作《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為研究歷史、考古之必讀書,開始便覺得這是一位了不起的學者,後來知道他是西北科學考察團中方的中方負責人、開創了鬥雞台的考古工作這一陝西最早的考公活動、促成成立了陝西考古會並且調查並發現了「夏墟」等重要遺迹,可謂是以為偉大的考古學家,以前在讀《我的父親蘇秉琦》的時候也看到書中多次提到了「徐伯伯」與「父親」的交往和貢獻,蘇公也一直以師禮事徐先生,可見其地位之高。但是在以往的資料中只說他是歷史學家(或古史學家),就連《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和《中國考古大辭典》這樣的權威著作中特並未收錄徐氏入「中國著名考古學家」的行列,不知為何。伴隨著歲月的流失,總有些曾經耀眼的光芒逐漸消逝,總有些曾經做過卓越貢獻的學者遺忘,羅宏才先生的這本今年由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出版的的《徐旭生陝西考古日記》便是一本向我們展現徐旭生先生卓越貢獻的著作,本書收錄了徐旭生先生在1933年3月1日到1935年6月14日的考古日記。書皮上「徐旭生陝西考古日記」中「徐旭生日記」幾個字為徐先生好友錢玄同先生為其1930年出版的《徐旭生西遊日記》的題字,也算是對於前賢的致敬。

本書讀來十分親切,一則是大部分內容和考古相關,另一則則是主要在陝西,很多地名耳熟能詳,因而頗有代入感。如,徐旭生先生1933年到西安考察,當時天氣乾旱,從小雁塔到韋曲,再到樊川,到了牛頭寺和杜甫故居,我兩年前亦曾前往,而今路邊最顯著之所在已經成為楊虎城將軍陵園矣,旁邊上坡則是牛頭禪寺和杜公祠,世事變遷,未曾想到徐旭生先生與楊虎城現身初見之處今日已為其人之陵園矣。

徐先生為河南唐河人,於陝西話不甚理解,因而對一些詞語用注音符號標出,我讀起來卻也覺得親切,似乎與今日沒有什麼區別,然而也有一些不通,如「爻」讀作「nit」就難以理解了。另外,一些用注音符號表示的讀音並沒有標準的漢字音為對應,也有一些不甚合今之規則(如ㄙㄧ當為ㄙ,不知為何),其中一部分為代表當地方言,另一部分便不知道何意了。75頁,「細觀ㄅㄜ盜掘處」,釋為「bo」,漢字為「跛」,不知何意,原音「be」,因該不會是「堡」吧。79頁「答曰蘇家ㄌㄢ ㄅㄧㄢ ㄏㄚ,疑ㄌㄢ ㄅㄧㄢ ㄏㄚ為原邊下」,作者並未解釋,直譯為「lan bian ha」,其中「ha」為「下」當不錯,「lan」與其說是「原」不如說是「南nan」更好,因為這一地帶有nl不分的現象。91頁,「但棺頭上面有生土,不知在何年,ㄊㄨ ㄌㄨ下一大批」,羅先生解釋「tu lu」,疑似「頭顱」,不知是否為「土漏」?

這本書不僅是一部考古日記,也是一部近代史,尤其是陝西的近代生活、社會史,看到其中的事情彷彿就發生在我的左右,熟悉的地名和歷史事件令人彷彿置身於其中,將近代考古史、近代陝西的歷史、國家的歷史甚至西北大學的歷史融為一體。

2017年12月20日

推薦閱讀:

國內外古人是如何處理垃圾,廚餘,和污水等的?有無系統?
為何要考古?考古的終極意義是什麼?
網上很多地方說,1973年考古發現東漢晚期銅馬鐙一件,求證真假?
西方古建築是否遠超中國古建築?

TAG: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