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思筆記一百零七:讀黃仁宇《中國大歷史》隨筆

讀黃仁宇《中國大歷史》隨筆

像很多人一樣,我知道黃先生也因為《萬曆十五年》,近來拜讀了他的自傳性質的著作《黃河青山》,頗有感觸,隨想看到他的最有名的「大歷史」是怎樣的,於是便打開了此書:三聯書店1997年出版的《中國大歷史》。

與很多西方學者相同,作者認為中國的文字雖然綿延千年而簡練,卻不是嚴謹、正確的通信工具。這一爭論知道今天仍然持續著,在打字機時代,變音文字的劣勢暴露無遺,但是在當下的智能輸入時代表意文字卻更加便捷,中文是否不利於理性的思維和良好的表達?非也,只是因為表達地方式影響而已,因為強調簡練必然影響其清楚地表達(當然,因此產生的模糊美感不在此討論)。人類發明了更簡單的符號來代替最初的表意文字,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想要不受當下使用國家的環境影響去看待這個問題,著實不易,這也是一個需要長期面對的問題。

作者認為中國之團結在於自然力量之驅使,統治者需要治理黃河的泛濫就需要團結其更多的人並因此建立起來強大的管理體制,這與近些年來流行的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理論相同,都注重環境對於文明形態和文明產生時間的影響。

在書寫這本書的時候,秦始皇陵兵馬俑剛發現不久並受到世界的矚目,其意義僅次於殷墟之發現,本文對其關注度很高,以西安作為敘事之中心,令我讀來十分親切。作者透過大規模的兵馬俑讀到了這背後強大的動員和寫作能力,這或許就是中西方古代文明的一大區別,相比於歐洲文明中國文明更加強調集體協作的能力,這或許也和早期應對大洪水與興修大型工程相關。

作者將中國之歷史分為幾個帝國:秦漢為第一帝國,隋唐宋為第二帝國,明清代為第三帝國。在分析中注重其經濟因素對於社會的影響,兩宋的經濟政策未能開闢出新的財政,因而無力同意,明代財政始終難以煥發活力,難以維持其統治,到了近代的共產黨的革命也是從最基本的農村土地開始。

本書介紹中國的歷史,從夏代到近現代,夏代未提及二里頭等遺址,商代以殷墟為代表,總體來看考古材料使用較少,以歷史文獻為主。內容上講得通俗易懂,便於中國歷史的初學者學習,尤其是國外對中國歷史有興趣而時間不足以深入研究的人,這從一些細節可以看出,如「公元前154年許多王國全面判斷之際」這句話就很適合外國讀者,他們或許無意於知曉並且很難記住「七國之亂」這個名詞,但是這句話卻能大致起到讓他們知道事件之作用。讀起來覺得就像是中國人寫的,但是稍微有點翻譯的味道。本書乍一看是講述中國古代的歷史,似乎與傳統的歷史無意,但在講述其中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時候融入了作者對於社會發展的觀點而不是簡單的敘事,即什麼推動了社會的變化。大的歷史觀點即不限於一方面的思考,更加重視前後之間的聯繫,互相之間的影響,這一時期的內外環境的分析,這應當是一個偉大的開創。更多的感想,一時難以道盡……

到底還是粗讀了,其實很想精讀,但是時間有限而閱讀無限,精讀還是粗讀一直是一個矛盾,心中理想狀態是大部分需要精讀,但是終究還是成為粗讀,理解不夠深刻,而時間不足啊!答案只能是:廣泛粗讀,重點精讀。

2017年12月12日

於陸寮


推薦閱讀:

契丹民族現在是不是已經消失了?
南北朝皇帝為何多變態?
皇帝的男寵是幹嘛的?
以前打仗行軍是什麼樣的體驗?
假如劉備在取漢中以後,完全放棄荊州,全力北伐(就像諸葛亮後期做的那樣),會不會是不一樣的形勢?

TAG: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