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印作業第104方:橫畫的多樣性

今天發布漢印作業的第104方,就是這方:

(賓徒丞印)

賓徒丞印,依然是西漢官印,依然是秦一寸的大小,2.31厘米見方,依然是建議用印面大小相同或相近的石料來歇後語摹。

100方以後的漢印作業中,西漢鑄印仍是我們臨習的重點,選擇的這些鑄印的目的在於通過對他們的臨習,學得漢印渾厚淳樸端莊凝重的氣息。如趙之謙所說:

「漢銅印妙處不在斑駁而在渾厚。學渾厚則全恃腕力,石性脆,力所到處,應手輒落,愈拙愈古,看似平平無奇,而殊不易。貌此事與予同志者,杭州錢叔蓋一人而已。叔蓋以輕行取勢,予務為深入法,又微不同,其成則一也。然由是,益不敢為人刻印,以少有合故。」

漢銅印的妙處不在於經歷歲月的斑駁,而在於保存完整的印面本身線條及字法表現出來的渾厚感。因此我們選擇印面保存較好的做為作業。學渾厚則全恃腕力這句話,有些老師解釋說是全憑手腕的力量足夠大,其實,讓我來說,是全憑手腕對刀的掌控能力強,所謂的腕力決不是指的力量大,或者僅力量大是不全面的。

臨摹漢印一方面是體會學習這種氣息,另外一方面是掌握不同筆畫的刻制完成能力與方法。今天我們通過這一方說說橫畫的姿態。

漢印因為用繆篆入印(需要完整了解繆篆的朋友可以查看以前我寫過的關於繆篆的系統文章),因此,相對字形均較方正,筆畫多橫平豎直,整個印面多為橫線和豎線集合。吾丘衍在《三十五舉》第二十舉中說:白文印,皆用漢篆,平方正直,字不可圓,縱有斜筆,亦當取巧寫過。其中的漢篆,就是我們說的繆篆。而吾丘衍觀察的這個象是真實存在的,漢印中,直線多,斜筆經常要「取巧寫過」。不管如何,我們先看一下一方漢印中的橫畫的狀態吧。

漢印中的橫畫很少有呆直呆直的橫畫,而多以有一定彎度和彈性的橫居多,由此可以將橫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橫,一類是曲橫。

直橫:

(相對較直的橫畫)

筆直的橫畫相對較少,這些筆畫從某種程度上確保了字的重心安定,而大量的橫畫則是在一定的弧度中保持穩定的。如:

(兩端向上彎曲的橫)

(兩端向下彎曲的橫)

不同的橫畫,在臨摹時要觀察清楚,以準確的刀法完成,大部分漢印中的橫畫均是如此,姿態各異,而不是像很多新人的作品一樣整齊劃一如幾何排線一樣平行。這種變化,在臨摹時,要觀察出來,記下來,明白它為什麼會這樣彎曲,這些不同的橫線是構建漢印渾厚氣息的重要元素,切不可忽視或統一刻成整齊的水平線。

(不同姿態的橫)

刻這些橫線多以沖刀完成,也會輔以少量的切刀,為了完成不同的線條姿態,比如收起筆的輕重、粗細以不同的刀法完成。

學習重點:觀察要細緻,臨摹要精確。同時深入體會這些橫畫的變化所形成的豐富語彙給一方印帶來的細節感動,因為變化,排疊形成的迴環復沓疊韻的效果就有了節奏上的細微變化,這讓人想起《詩經》里的句子: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若是同樣一句話,重複幾遍,還會這樣美嗎?

(【老李刻堂】之210)


推薦閱讀:

名家談篆刻,篆刻印章十宜十忌,讓我受益很深
篆刻實戰:趙之謙這一刀是如何切出來的?
篆刻史:最重要的十五年
練習篆刻用什麼石頭好?
棲碧山館印選

TAG:篆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