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貴州往事3?有史以前】貴州最早的「黑社會」

人生不如意常有八九。舊石器時代天堂般的貴州環境,到新石器時代成了砒霜。新石器時代的生產方式以種植為主,從種植髮展起來的發達的農耕文明,才能孕育出豐富而璀璨的古代文化。

問題是,貴州這塊地方太適合撿拾和漁獵,有大把免費公房——溶洞可以居住,而太不適合種莊稼:不僅平地很少,而且喀斯特地貌使得水土流失容易,土壤貧瘠。學術界的主流觀點,貴州舊石器時代很長,卻新石器時代很短暫。有的學者甚至認為貴州根本沒有一個新石器時代。

概括起來說大概是這麼一回事:貴州原始人呆在洞里挺舒服,包吃包住,即便到了新石器時代,也完全不必跑到洞外面去吃那個苦。而跑出去的人,因為自然環境太不適合發展農業,所以就不斷地向外遷徙,直到找到適合的莊稼地為止

圖:貴州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

所以從貴州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可以看出來,新石器時代早期畢節的人們已經開始走出高山,向靠近河流的平地轉移。而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密集的貴州中部貴陽安順,到了新石器時代中期人已經跑得差不多了。然後新石器時代的事情還沒怎麼整明白,就發現已經進入了銅器甚至鐵器時代。

這個時代,正是中國上古神話傳說的「三皇五帝」時代。到了商周時期,貴州的人類活動逐漸減少——也就是跑出貴州的人越來越多。他們不在逃跑,就在準備逃跑。商周時期的遺址目前僅僅發現37處,主要在土地肥沃、取水方便、地勢平坦的河流兩岸和山間壩子。我們正好對他們說一聲:奔跑吧,兄弟!

從新石器時代到商周時期,貴州大致是這樣的情形:在這裡生活的人越來越少,而且人們喜歡從中間往四周跑。貴州腹地貴陽安順等地的人們到商周時期就基本消失了,而在貴州各個方向上的眾多河流附近,發現了大量文明遺址和遺存。

這些遺存文明程度比舊石器時代發達得多,出土文物中有陶器、稻米、玉器、骨器,有了宗教的遺迹。同時從出土文物可以看出,這時期的貴州各部分差異很大,相互之間沒什麼共性,而表現出與鄰省文化相當大的共同特性。

比如說,貴州北部烏江、赤水河地區與四川重慶的同時期文化一致;貴州東部則和湖南關係密切;黔西南、黔南地區是廣西的親戚;貴州西部的六盤水、西北部的畢節則帶有雲南、四川和東南沿海文化的影響。

當然,這種貴州史前人類生活遺址的分布變化還有另外一種可能:不是山裡的貴州人往外跑,而是周圍的外地人往貴州跑。照顧各種可能性的解釋是:有的「貴州人」走出大山,到壩子和水邊生活;留在大山裡的有的滅絕掉了,有的還與世隔絕地生活在那裡——反正不愁吃住。

走出大山的人們開始種植和馴化蓄養家畜。隨著農業社會的形成,族群人口慢慢增長,階層社會逐步形成。在此過程中,由於人口增加,一個地方呆不下了,一部分人不得不離開原來的族群另找棲居之地。

在崇山峻岭中,沿著江河遷徙無疑是最方便的,於是這些人類慢慢沿著江河擴展。同時,周邊省份生活的人類也通過類似的途經向外擴散,山外與山內的人交流融合,共同長期生活,經過幾千年的變遷形成了新的文化。

從神話創世時代開始,正是中國主流文明從氏族部落向國家演進的時代。《史記》記載中國最古老的王朝是夏朝,與「三皇五帝」神話創世的氏族部落形態大不相同,這是中國最早的國家制度。當中原人忙著建國的時候,貴州人在幹嘛呢?

沒幹嘛,在山裡過著自己的小日子呢。和山外忙著建國的中原不同,山裡的歲月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雖然有了農業社會,有了剩餘,甚至有了階層,但是山裡的人似乎沒有山外人的野望。幾千年前的貴州人已經開始了「慢時光的悠閑生活」。

不是貴州人懶,而是從氏族部落到國家,需要很多條件。比如說農業技術提高需要建造大規模的灌溉系統,對更強大的組織管理能力有了要求;統治疆域不斷擴大,對新的統治方式有了要求;部落財產和私人財產需要保衛,於是要建設壕溝和城垣,組織軍隊……就是在這樣各種因素不斷互動和促進下,國家制度才慢慢形成。

在貴州大山裡,由於地理環境的原因,建設大規模的灌溉系統是不太可能的,也就無需多強大的組織管理能力。這種地理條件,即便有了農業,人們也沒法放棄更為古老的漁獵和採集生產方式。同時,在「望山跑死馬」的環境里,「通訊完全靠吼,交通基本靠走」的原始信息傳播條件下,社會組織管理能力所能達到的極限是非常非常有限的。

在這樣的環境中,貴州境內的社會發展走上了一條迥異山外主流文明的道路:氏族部落之間沒有按照歷史教科書上寫的那樣不斷聯合最終形成國家,而是很多個深山老林里的部落,按照相互之間的交通方便程度逐漸形成「溪峒社會」。

這種「溪峒社會」的特點有點像黑社會:沒有哪一個大佬能夠收完所有場子的保護費,除了自己鎮的地盤,其他地方只能委託堂口低一級別的大佬去收。這些低一級別的大佬會隔三岔五孝敬老大一下。老大有事吆喝一聲,這些大佬會帶著小弟來幫老大打架。

「溪峒社會」也是這樣,由於大山阻隔,最強大的那個部落或者部落聯盟只管自己這一塊的人民,然後聯合了周圍交通比較方便的一些部落,並在名義上成為這些部落的老大。這種聯合不存在行政意義和統治意義,更大程度上具有軍事意義:老大要打架的時候,周圍部落得帶著人來幫忙。老大強悍的時候,相互之間的聯繫就緊密。一旦老大衰落或者戰敗,要麼就被新老大取而代之,要麼兄弟們一鬨而散。

同時,貴州與山外的世界處於相對封閉的狀態,外面的人不進來,裡面的人也不出去。貴州大地上的這幅景象一直持續到宋末,沒有本質上的變化。

那麼,那時候的「貴州人」是現在哪些貴州人的直接祖先呢?抱歉,好像都不是。認真追究起來,今天生活在貴州這片土地上的人都是外來人口。漢族不用說了,都是炎黃子孫。就算現在的貴州少數民族,歷史上也是從外面遷徙進來的。

以幾個典型的少數民族為例。苗族那會還在河北跟著蚩尤和黃帝大戰,戰敗之後才慢慢向南遷徙。商周時期他們到了今天的湖北湖南,到東漢時才進入現在的貴州境內。

侗族最早生活在長江邊,後來分成兩支,一支到吉安,一支到太湖,最後才遷徙到湖南、廣西和貴州邊境。有學者指出江西的簡稱「贛」即來自古代侗族自稱,所以侗族的祖先絕不是貴州的原住民。

仡佬族的先祖是濮人,屬於黃帝氏族中的分支,人數眾多分布很廣,在夏商時分布在河南山東一帶,也沒貴州啥事。西周以後才南遷到長江以南,直到春秋時期在與楚國的戰爭中失敗後,才被楚國壓縮到湖南西部和貴州高原,成為貴州境內的主體居民。

有學者認為布依族是貴州原住民,它由古代的僚、百越和百濮演變而來。百濮就是剛才說的「濮」,百越則是對所有長江以南地區種族的統稱,把南方各種民族一勺燴了,所以要說其中貴州的原住民有可能是百越的一支是有道理的,但是卻是沒法確證的。

僚人說的倒是廣西、雲南和貴州地區的人,但有這種說法的時候已經是南北朝的事情了。所以布依族和我們序幕里出現的那些人物到底什麼關係,其實也是說不清楚的,

那麼,從舊石器時代就生活在貴州的那些貴州人跑哪兒去了呢?

由於那些原住民生活的時候文明程度很低,來不及編出創世神話或者來不及流傳就消失了。有的滅絕,有的和遷徙進來的各種民族融合。反正,誰要是想去找那個時候貴州人的直系後代肯定是找不到了。

不過,對於貴州人的身份問題大可不必過於糾結,在貴州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從「有史以前」到現在最主要的就是兩件事:一是出山;二是融合進山的人。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後就沒有停止過,到明代以後,更是各路人馬湧進貴州。從南下的屯堡大軍,到清代改土歸流,抗戰烽火移民,建國後的三線建設一直到今天。

嚴格說起來,雖然我們都是外地人的後代,但現在我們只有一個身份:貴州人!


推薦閱讀:

蔣介石為什麼無法徹底壓倒黨內對手?
雅克薩自衛反擊戰中,康熙為何不拿下貝加爾湖的廣大領土?
有哪些喜歡提「陰謀論」的歷史學家呢?
陳涉真的是平民么?或是說背後真的沒有世家操控么?看文中扶蘇(百姓多聞其賢,不知其死也)那他怎麼知道的?
戰國時期為什麼東方六國明知道秦國才是最大的禍患,他們之間卻會進行相互攻伐?趁火打劫的事情非常的多。?

TAG:中国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