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互聯網的中國式創新?

就如微博學twitter、點點學Tumblr、知乎學Quora、校內抄襲facebook等等模仿國外案例在中國數不勝數,而當一款產品成功後,國內各家公司互相爭先效仿,抓緊機遇,搶佔優勢?這種文化現象正常嗎?如何看待中國互聯網的這種國情?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國內真正的創新有嗎?facebook與兩兄弟的創意這爭有可能在中國上演嗎?


這樣的「創新」絕B不正常。

那正常的創新是啥樣的?

創新就好像一大堆人在一片沼澤山脈中尋找路徑,有幾條大路(成熟產業)已經人頭攢動,你前後左右圍著一堆同類,根本沒辦法走快,還得小心別被同行者擠死或擠出路面。但有一些未知的小路就在旁邊,創新者們的使命就是看到並找到這些小路,然後順著這些小路跑到前面。

偉大的創新是指:小路隨著創新者們的開拓變成了大路,然後取代了原先的路徑。比如電話取代電報,汽車取代馬車,流水線取代小作坊。

開拓出新的道路很不容易,儘管你可能不會被人流碾壓,但仍然會遇到天然的災難:懸崖、陷坑、蟲蛇……所以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會用政策手段來對這些創新者予以特別保護,最顯著的保護手段就是專利和知識產權。因為從宏觀上來說,創新者們開闢出的新路會分流原本老路上擁擠的人流,增加經濟活力,有利於社會生產。

也就是說,創新者發現一條新的路線後,政府會把這條路堵住一段時間,讓創新者先行起跑開拓,和跟進(剽竊抄襲)者拉開距離。這樣創新者就可以專註精力對付路上的天然障礙,把路線開拓得更寬、更遠。

如果政府沒有保護創新者的政策,就相當於創新者在前方披荊斬棘,後邊還有人跟在他屁股後面補刀。在重重壓力下,創新者終於倒地犧牲,而跟進者又沒有繼續尋路的能力,整條線路都有可能因此報廢。

這就是中國市場面臨的情況。當然不特指互聯網領域,整個經濟範疇內幾乎都存在這個問題。

所以中國的創新就形成了這樣的一些特點:

1 創新幅度偏小,以微創新為主。

成熟的人們想創新,但不敢離開大路太遠,只是在大路近處開闢新的路線趕超對手,遭遇不測後可及時撤離。

2 以模仿跟風為主,盡量不「獨闢蹊徑」。

追隨國外創新者的腳步,因為市場相對隔離,即使雙方走的是類似的路線,也不會產生大的衝突,安全性較高。

3 大企業可以為創新付出更高的成本,所以可以霸佔所有的新路線。

大企業身強體壯,可以在創新的路線上走的很遠,而小企業除非跑得夠快,否則基本不可能逃脫被大企業碾壓的命運。

那麼少部分小企業是怎麼生存下來的呢?得益於第1條,小企業跑得夠遠,到大企業走不到或懶得管的區域開闢新的路線。比如法律空檔區的盜版破解行業(大企業的違法成本更高),聞所未聞的新興產業(和所有大企業的業務都不搭邊)等。


國內互聯網行業缺乏的是產品和方向上的原創。而功能和模式層面還是有一些創新的。

為什麼?因為國內缺乏獨立思考和主動創新的文化,同時也沒有需要主動創新的環境。

1.大公司

因為官僚機制,職業經理人怕主動創新之後承擔失誤的責任,於是只能簡單的照抄國外領先產品。

換句話說,多數職業經理人是不關心如果創新成功可能帶給公司的巨大收益的,他們首先想的是求穩,是上級追問「為什麼」這麼做的時候,可以用「XXX也這麼做」來回答。

先說一個實例:

微博導航欄的搜索框為什麼這長?因為V6的改版在學Facebook。但是英文幾個單詞可以較長,中文卻不會,中文搜索建議內容很短,導致了大量留白,這個設計是不合理的。這只是一個細節,是微博一線的產品人員來設計的。他可能也獨立思考過這個細節的設計,但是他的領導在過方案的時候很可能說:Facebook是怎麼做的?就按照他們的來做的。簡單說,就是所謂的「大公司病」。

2.小公司

資本市場偏好矽谷發展起來已經被北美市場驗證過的產品。這確實也是捷徑,因為是否被市場所需求是創業公司的產品最核心的問題。

這在很大程度上引導了國內的互聯網創業者在選擇方向時不會去做獨立的思考和主動創新,

甚至很希望向投資人、向用戶介紹自己產品的時候可以說:我們是中國版的XXX。

同時,由於有牆和語言文化差異,先照抄一版國外的產品,然後再根據本地市場後續遇到的具體情況來做調整,也確實是產品開發的捷徑(這是為什麼會出現模式和功能上創新的原因)。創業公司做事情動作必須足夠的快,這也是為什麼一些產品冒著被罵的風險,也要去一比一照抄別人產品的原因。

如果國內的教育和文化氛圍鼓勵獨立思考和主動創新;如果沒有牆,國外產品可以很容易的進入中國並本地化,環境迫使不得不創新,相信國內也可以做出很多原創互聯網產品來。

P.S. 如果對原創產品感興趣,歡迎體驗我們團隊的原創產品:http://shixiann.com


至少網遊業的道具收費模式算得上是全球業界的一大商業模式創新。


我的大腳汽車屬於那種創新阿


中國的互聯網商業模式都是創新:

阿里巴巴的搜索廣告,百度的排名廣告,騰訊的遊戲道具,小米的三級火箭,360的三級火箭。

中國的免費+增值模式是值得美國互聯網企業深入學習的。包括但不限於:亞馬遜(學習阿里巴巴)、Facebook(學習騰訊)、微軟(學習小米、360)。

馬雲說過去90天賺的錢比亞馬遜過去20年都多,這不是誇讚,是嘲笑。

知恥而後勇。


互聯網創新的背景:

1.互聯網是開放沒有國界;

2.中國有龐大的市場,遠未開發出來;

3.有強(牆)大的保護,國域網確保了御某些先發產品於國門之外;

4.軟體界面和功能等,沒有很好的保護措施。比如:某些連鎖店,你家的裝修風格,我照著做一個,只要不打你的牌子,能奈我何?

5.龐大的資金到處在尋找下一個BAT.

6.已經有眾多成功的例子。

以上可看出:模仿低成本、高收益、有人投錢、風險不大,所以很正常,必須要抓緊時間趕快抄。

在普通消費市場,用戶量是關鍵,佔據前沿的互聯網廠商,比任何時候都擔心被後來者超越,只要看到有新興的應用,先抄了再說,好過別人做出成績來了再追趕;哪怕以後不行了再砍掉,比如騰訊微博。互聯網大佬們都抄成習慣,不止中國公司這麼干,微軟、FACEBOOK無不如此,原因無他,在開放的互聯網裡,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互聯網發展太快,大家不得不急速狂奔,看看qq和微信,看看博客、微博的衰落,看看nokia這朵落花,三星的岌岌可危,華為、小米、魅族、中興的死磕。有錢有市場的壓力也不小。

說到創新舉個例子:用qq多年,一直沒交過錢;直到常駐外地,經常用qq打視頻電話才發現,企業QQ的細節真心不錯,一種特殊的動畫表情,家裡小孩特別喜歡,只有會員才能用,於是每個月為企鵝貢獻會員費,持續多年。即使這樣,現在微信的使用頻率也遠遠超過了QQ,要站在潮頭浪尖,哪有那麼容易?一將功成萬骨枯,成功的公司都是從屍山血海打出來的,沒有創新不可能生存。

未來創造性的模仿還會持續,互聯網和傳統產業的融合才剛剛起步,企業級應用市場有無數商機,模仿和改進是微創新的積累,顛覆是破壞性創新的展現。


要超越,須先趕上,與賽跑是一個理。


(1)採用一種新的產品——也就是消費者還不熟悉的產品——或一種產品的一種新的特性。新產品就是純粹顛覆以前的產品,比如電動剃鬚刀顛覆手動剃鬚刀,比如我們的互聯網服裝店顛覆線下的實體店。新特性,同樣是殺毒軟體。360免費就是價格特性的創新。

(2)採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規模化生產相對以前的小作坊式生產,機械化生產相對以前的人工生產,都是新的生產方式。自己沒事也做了一個公眾號「cyer」歡迎新朋友的訂閱。(3)開闢一個新的市場,比如本來是夏天的菜,我們用大棚技術弄到冬天來賣。(4)用新材料替代舊材料,能夠降低成本,甚至質量更好,也是創新。

我覺得對於85後、90後最容易發財的,就是我們用新的科技,新的技術去做傳統行業的生意,這種創新,很容易就讓我們賺到錢。現在這個時間點上,只要利用互聯網的人,都能夠賺到錢。


總要有一個學習的過程。你不能說FB出了後,就不能有和FB類似的校內網。況且不單單是互聯網,別的行業也一樣啊。你不能說那家店賣餃子,別的店就不能賣餃子吧。不能說諾基亞賣手機,別的就不能賣手機——手機的外觀也是都差不多的啊。


推薦閱讀:

微博熱搜再起波瀾,這些年微博有何喜樂與憂愁?
如何看待缺德社?
有哪些喪心病狂的標題黨文章?
如何評價靳東在微博上發表的說明?
iOS乾貨讀榜20150528

TAG:知乎 | Facebook | 互聯網 | 創新 | 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