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90後,背後是油膩70後的集體隱形

昨天,被一篇《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的文章刷了屏,文中提出了一個「佛系」概念,就是:

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

看淡一切,不動怒、不吵架,一切隨緣,以平靜的心態笑看雲起雲落。

簡而言之,現在的90後年輕人,卻淡泊的像一尊佛

具體典型日常表現有:

工作:交代下來的任務從不推辭,但是也絕對不會給自己攬工作;工作質量永遠保證合格,但從來不會有驚喜。

考試:不會努力複習,考過就是緣,掛了也是命。

生活:不知道吃啥,還是繼續點昨天的外賣吧

戀愛:不主動,不拒絕

交友:從不和陌生人講話,但你開頭我也不會冰冷相對

購物:能不跟賣家交流盡量不交流,自己看看商品介紹,合適就買

選擇:你看吧,我都行

總結起來兩個詞:認命,隨意

更有人總結到:90後一代的年輕人,相比上一代,少了上進心和衝勁

但在我眼裡,與其說90後對生活失去了衝勁,不如說是這一代人,失去了目標和榜樣,90後的「喪文化」背後其實是他們的父母,70一代的集體隱形

有的時候我很羨慕50一代人,因為他們的父母,是英雄的一代

這些英雄們戰天鬥地,從無到有,創立了共和國

所以我們會發現,50後的身上,延續來了一種特殊的浪漫氣息,建國,建軍,各種樸素名字的背後,反而代表著宏大而浪漫的理想主義。

他們是生來就明白自己要做什麼的

60一代出生時,英雄們已經逐漸離去,但英特那雄納爾的思想,卻依然流傳了下來。他們從小的成長,伴隨著集體農場,廠辦幼兒園,青少年宮。

他們會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他們會明白人的一生要這樣度過,努力,奮鬥

儘管大家都不富裕,但所有人都還算快樂

看著熱火朝天的工廠,他們並不為未來擔心

而70後,

當他們成年的時候,他們發現自己面對的是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英特納雄耐爾死了,保爾柯察金也死了,連雷鋒也沒人提了

有人去南方下海了,賺了大錢,有人因為國企破產了,去擺了地攤

大家的生活,從共同的記憶,變成了一個個獨立的世界

只能偶爾從自己的父母還有爺爺奶奶身上,聽到那個遙遠的理想

國企不再需要他們,但市場經濟又如此陌生,他們在徘徊中隨波逐流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80和90一代誕生了

他們和之前的所有人,都不一樣

他們的偶像,絕對不會是助人為樂的雷鋒,更不可能是遙遠縹緲的保爾柯察金。他們會說比爾蓋茨,會說飛人喬丹。

世界首富,天皇巨星,這才是他們的偶像

而當提起父母一代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是不屑的「他們懂什麼」

也對,50後的父母是創立了共和國的英雄

60後的父母,從無到有建設起了國家

而80後,90後的父母,只是是普通的工人,農民

在過去,這是一個光榮的詞,但在如今的市場大潮下,在世界首富,創業家,企業家們的光環襯托下,這樣的辭彙,還有其代表的意義,是非常單薄的

甚至有人這樣評價「他自己都不是一個成功的人,怎麼來指導我」

有人說90後叛逆,叛逆的背後,其實是對上一代價值觀的全盤否定

50後看著父母們戰天鬥地的成果,肯定是相信努力的

60後看著從無到有建設起的大樓,自然也是信奉努力的意義的

但你去問90後,他會告訴你「選擇大於努力」

因為他們往往親眼見證著上一代,儘管不斷努力,但最後依然逃不脫碌碌無為的平凡人生。

而作為看著電影電視長大的他們,顯然並不想要這樣的人生。

(這才是許多人想要的生活)

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些人信了馬雲,這一個64年的老男人,投身創業大潮,想拼盡全力去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

但馬雲很遠,大家只能從零零碎碎的了解中片面的模仿

這就是如今打了雞血一樣的90後和00後創業者們

但更多的人,知道馬雲很遠,生活很近,於是選擇了歲月靜好的度過自己的一生

他們一開始就想明白了,努力很多時候無法改變什麼

這就是90後一代,喪文化最終的精神核心

也就是今天大家看見的「一切隨緣,看淡一切」的佛系年輕人

「小時候啊,要不到,長大成長了,我學會說,不要了」

有一個詞叫做「油膩的中年人」

其實70後的「油膩中年」和90後的「喪文化」「佛系精神」,本質是連在一起的

與其都來關注佛系90後,不如多關心關心自己

「你會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人嗎?」

推薦閱讀:

是什麼讓這個可以買下銀座的男人不想睡覺?孫正義聊未來
年紀輕輕,想離開這個世界,如何選擇?
鼻炎真的治不好嗎?
陳星漢的遊戲和一般的遊戲差別是什麼?

TAG:生活 | 社会 | 90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