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書CEO:一個十年的心愿,你願意幫忙實現嗎?
一個持續十年的心愿,從沒有告訴別人,也似乎無從說起,在有書兩周年的今天,忍不住想說出來。
每年的8月左右,中國互聯網大會都會在北京舉辦,地址一直是在北四環的中國國際會議中心,這離我的住所很近。
如果獲得朋友的贈票,我就會到現場看看,如果沒有門票,我就在路過時遠遠看看大會的招牌,無論是否到現場,我都會許下一個心愿——
明年的這個時候,我要參加互聯網大會,上台去展示自己的創業項目。
作為一個互聯網創業者,內心總有那麼一點小倔強,如果花錢去參加行業會議,那簡直是一種羞恥。與此同時我也明白,如果能受邀到全國性的行業會議上演講,那也意味著,創業取得了突破
這個十年的心愿,實際上是對創業成功的渴望,但是這樣的突破,卻遲遲沒有到來。
01
2005年是一個神奇的年份,這一年開始冒出一批傑出的互聯網創業項目,美國有facebook和LinkedIn,中國有去哪兒、趕集網、土豆和豆瓣。
媒體不斷深入報道他們的動態,每一次看到這樣的報道,自己就被點燃一次。——處在這樣激動人心的時代,我不願意成為旁觀者。
火種在更早的時候已經種下。大學二年級,我從學校的跳蚤市場上買了一本《未來之路》,比爾·蓋茨描述了信息高速公路下奇妙的數字生活,下載音樂、電子支付、電子購物、電子導航……
在今天,這些大多數已經成為現實,但當時,這樣的想像為我打開了一個嶄新的世界,種下了一顆不安分的種子。我希望有機會能成就未來拼圖中美麗的一塊。
2005年,大學大規模擴招帶來的後果開始呈現出來,媒體不斷報道畢業生就業難,不斷刊登招聘會現場人山人海的圖片。這樣的狀況讓我覺得不可思議,國家那麼多年培養的人才,怎麼會連工作都找不到呢?
我當時就在想,我能夠做些什麼可以改變這種狀態嗎?
2005年底,我開始了創業征程,創辦了中華英才實驗室,堅定地認為中國最大的資源浪費是人才的浪費,但人才永遠都應該是財富而不是包袱;同時也堅信通過個人努力和群體互助,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真正發揮自己的潛能。
「成長是一輩子的事兒。」有書的種子其實在這一刻便已種下,但是遲遲沒有破土發芽。
連續數年,創業項目都是原地打轉,沒有絲毫突破。
- 還記得,在那個寒冷的冬夜,騎車從公司回家,在冰面上滑倒,我摔得滿手鮮血,創業遲遲不能突破的苦悶,在那一刻徹底迸發。
- 還記得,為了更合適的租金,我們換了三個辦公場地,一套辦公傢具搬來搬去,到最後都拼裝不起來了。
- 還記得,在最艱難的時候,把房子都抵押貸款了,這也是最後可以調配的資源了。
- ......
但是,我沒有放棄,堅持了下來。
這或許就是所謂的信念,沒有來由,就是認為應該堅持下去。
02
2014年的春節,我一個人留在了北京,足不出戶兩個星期,直到吃光了所有的食物,也如饑似渴沒日沒夜地讀完了20多本書,整個人彷彿被打通了。
我意識到要做出一些改變才有突破的機會:
- 不是不夠勤奮,而是做的事情太多太雜了。
- 不是不肯學習,而是需要團隊的能力互補。
- 不是不夠堅持,而是在策略上要更加靈活。
2014年春節過後,有書項目正式啟動。
我開始尋找合伙人,其中一個重要的合作夥伴,我每兩周見一次,不斷闡述創業構想,沒有說服力,就回去修正。兩個星期之後,再闡述一遍。
這樣堅持一年多以後,在2015年的10月,尤為關鍵的一個合伙人終於答應加入團隊,他就是有書現在的COO。
我也明確了創業項目要解決一個問題,要圍繞這個問題不斷試錯驗證。基於長期的觀察和思考,我們選擇的突破點是中國人閱讀量低和普遍缺乏閱讀習慣的問題;我們也相信,閱讀這樣的大問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或許能夠找到解決之道。
從共享圖書工具App開始,不斷和用戶交流互動,組織各種線下書友沙龍,組織高校讀書會,不斷發現書友的痛點和需求。有書微信公眾號的發文很好地體現了這整個過程。
第一階段,倡導讀書,以圖書共享為主線開展運營。
2015-4-27
閱讀在高處丨告別朋友圈,回歸真正的閱讀
2015-10-16
不是讀書無用 是你無用
2015-11-3
相約706青年空間,有書誠邀你來參加北京高校讀書社團聯誼會
2015-11-5
高校讀書會第一期支持計劃
2015-11-12
讀書入門——寫給沒時間讀書的人
第二階段,開展各種微信讀書群的運營,這是一個快速突破的過程。
2015-11-17
如何閱讀一本書?「高效閱讀」,一起來加入
2015-11-21
100天讀33本書,怎樣安排閱讀時間?
2015-11-2
組隊對抗惰性,每周共讀一本書⑥群成員招募
2015-12-7
這家書店只賣一本書
第三階段,正式發起「有書共讀」行動計劃,有書也由此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
2015-12-13
組隊對抗惰性,「有書共讀」成員招募
2015-12-14
拆書《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第一部分 自律)
2015-12-21
拆書《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建議今天讀完前四章
2015-12-27
開啟全新2016,「有書共讀」元月書單
2016-1-4
2016,成為期待的自己
03
在十年的困頓和苦悶之後,有書迎來了爆髮式的發展,而這其中最大的動力正來自於千千萬萬可愛的書友。
一張略顯簡陋的招募圖片,被傳遍了大江南北。
為什麼這張圖能夠打動無數的書友?很大程度上,是我們緊盯著「把書讀完」這一核心問題,飽含深情地去開展工作。
直到發布2017年12月書單的時候,還有老書友留言了一段話:
「此刻,如果你希望用時光撫平過往的遺憾,希望點燃心中的期盼,希望總結這一年的得失,那麼請加入『有書共讀』計劃。」
這段話出自2015年12月12日發布的《組隊對抗惰性,「有書共讀」成員招募》一文,距離現在,已經超過兩年時間了。看到這個留言,我不禁眼眶濕潤:我用心寫的一段話,被書友記住了整整兩年。
這也讓我明白了,為什麼有書能在兩年時間內吸引了超過2000萬的書友,為什麼在我們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能得到書友們熱烈的支持。或許就是這多一點點的用心,多一點點的感動,一個人一個人疊加,最後形成強大的動能。
我們不斷被這種感動驅使,一點一點完善內容、產品和服務,從文字領讀到音頻領讀,從單系列共讀到多系列共讀,從線上共讀到線下同城共讀,從提供讀書打卡到讀書隨筆,從微信群交流到達人直播分享,從每周共讀到365聽書……
我們一刻也不敢停下,唯恐辜負這份信任和期待,我們深知《傾其所有也不足以回報你,唯有許你未來更好的自己》。
2017年,有書在超過100所城市建立了同城共讀會,我也走了數十個城市,每到一地,和書友們都是一見如故久別重逢的感覺,也聽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 天津書友靖雅考上了心儀的大學;
- 深圳的書友Christina,通過有書找到了在地鐵有一面之緣的Vanlo,最終成為好友;
- 管姐去雲南看望了生病休養的格格,她和格格因有書成為朋友;
- 重慶有書共讀會成員突破了500人;
- 西安的書友Tony幫忙設立了一個同城活動點;
- 老偉在瀋陽拉起了新的同城共讀會;
- 廣州的Anna加入有書半年後開始和老公有說不完的話,而在這之前他們找不到太多共同話題;
- 廈門沉默老師找到了終身的伴侶,另一半也是有書的書友;
- ……
這裡每一天都在發生著感人的故事,發生著激動人心的故事,閱讀、學習、成長,「每天進步一點點」已成為所有有書書友的共同追求,謙虛、友善、自信、勇敢已成為所有有書書友的共同標籤。
千千萬萬可愛的書友正是有書力量的來源。
04
回顧既往,並不是說有書已經獲得了成功。我們非常清醒地知道,如果要走100步才是成功,我們連1步也沒有走完。
回顧既往,是為了不忘初心,更好地擁抱未來。
有書團隊相比最初成長了10多倍,我們期待能把這份感動帶給每一個新同事,讓大家不要忘記我們的力量之源正是這些可愛的書友,要和書友成為朋友並真誠以待,虛心聽取大家的意見和建議,全力提升專業能力和服務水平。
儘管推出了每周共讀、英語共讀和國學共讀等共讀服務,推出了《熊叔帶你從零開始學英語》、《老路:用得上的商學課》和《徐彬理財課》,也推出了全新《365聽書計劃》,我們依然在探索的路上,期望能找到個人學習和成長的終極解決之道。
為此,在2018年新年到來之際,有書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對話欄目,即《進化者》對話,通過和大家交流,探尋到個人學習和成長的底層密碼,並應用到有書的產品和服務中去。
《進化者》欄目邀請360董事長周鴻禕對話
05
各種大佬飯局之後,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結束了。我也許下了一個願望:
明年要參加第4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不僅列席坐在台下傾聽,也要能夠上台講述有書的故事——這也表明有書已經成為一個值得全世界關注的學習型組織。
提出你的寶貴意見,參與到我們的學習計劃中來,共同學習、一起進步,把喜歡的內容分享給朋友,這些,就是給我們最大的支持。
你願意幫我實現這個十年的願望嗎?
尋求最廣泛支持的同時,有書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將繼續提供優質內容、學習引導和社群連接三項支持,加強有書同城會的組織和運營,全力爭取有書三周年到來時,能夠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給你更多意想不到的驚喜。
PS:
- 有書邀請你於12月24日參加有書「知檢大會」。這次會議邀請了包括古典、武志紅在內的10位金牌講師,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為你的知識體系查漏補缺。後台回復「金牌講師」,立即進入現場。
- 有書邀請你成為2018年有書專欄作者,凡有意者可投遞一份個人簡歷及代表作品到郵箱tougao@youshu.cc,專欄作者限額50人,招滿即止。
- 熱愛閱讀的人,都值得獲得獎勵。點擊閱讀原文,訂購有書365聽書,將有機會獲贈價值168元的有書日曆。
推薦閱讀:
※什麼是技術產品經理(TPM)?
※什麼樣的人不適合做CEO?
※Uber 敲定卡蘭尼克繼任者人選,全球最大網路旅遊公司 CEO 接任
※是否認同「慈不掌兵」?如何做到「慈也掌兵」且「恩威並濟」?
※李大學:CTO,應該像CEO一樣思考
TAG:CE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