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 90 後已經出家了

Sayings:

手裡的保溫杯水溫未涼,辦公室的 90 後已經找到人生新方向:他們宣布成佛了。

最近,我頻繁聽到同事提起「佛系追星」、「佛繫戀愛」這些詞。「佛系」的大概意思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

作為一個中年人,實在不太能接受年輕人在我面前擺出一副看淡人世的樣子。搞什麼虛無?

直到有人在辦公室放《大悲咒》,我終於忍不住了。我需要他們給我解釋清楚。

我找來一堆90後,請他們詳細講了講自己的佛系生活方式。比如——

佛系乘客:給司機打電話說,你不要動,我來找你

佛系健身:下班後去健身房走一走,就很開心

佛系好友:在朋友圈隨緣點贊,都是愛的鼓勵

……

把佛祖無欲無求的概念偷換到自己身上,其實就是喪文化的一種表現。

我不把這理解為真正的自我放棄,而是壓力和焦慮下,年輕人的自我消解。

況且,好像真的很管用。

我每聽完一個故事,都想念一句阿彌陀佛。

內心平靜了許多。

第一批 90 後已經出家了

作者:新世相的朋友們

如果心情好,很喜歡隨手點贊。

說不上來為什麼,可能是覺得那句話挺有道理,「別礙著別人在朋友圈裝 X」。與其發些陰陽怪氣的吐槽,不如隨手給出愛的鼓勵。

但自己發朋友圈就沒什麼心思自己 P 圖了。現在各種相機應用不是很多嗎?一秒鐘加個濾鏡就行了。它們的 logo 也沒那麼顯眼。

朋友圈的熱文,一開始也會參與,還寫點自己的看法,後來懶了,干轉。

不過這樣也會被人誤解:有次轉了篇 cosplay 的文章吧,一個根本不熟的學妹跑來說,我看這些東西是不愛國……我能說啥呢?微笑面對吧:)

朋友圈裡沒幾個真朋友,不用為它傷神。

手機叫車,系統定位到衚衕口。碰上找不到路的司機打電話問,我通常都說:您不方便掉頭就算了;您就在那吧;您別動了,我動吧。

下班回家司機不願開進衚衕,我就說:行吧,我在這下吧。

下車時,司機很惶恐:能不能給我打個五星啊?後面的評價能選一下嗎?我都說:行,沒事,好。

司機不要求,我很少主動評價,付款都是第二次叫車時才付。彈窗跳出來,習慣性打五星。有時候手快,評價完才想起來昨天那個司機態度很差,心想,算了算了。

有時司機問,走哪條路啊?我都讓他選。有人每次出門都要看導航選出最短路線才心安。我不會。「生活里每件小事都得爭個輸贏」的感覺,太緊張了。

堵一會就堵吧。只要手機還有電,我就能不焦慮。

還有坐地鐵,趕上人多的時候,能等三四班。擠不過,也不想擠。後面有人使勁往前沖,讓他先上。

機場安檢碰到大型排隊,我都去視線範圍內最近的隊伍,不比較長短快慢(只要手機有電)。「我就知道剛剛該選右邊第三排,比我這排快多了!」——這種焦慮我幾乎沒有。

以前也跟司機吵過架,但理論一番之後我並沒有爽,反而覺得好費精力啊。

朋友說我這樣是軟弱、懶、逃避,啥啥的。我覺得是選擇吧。它們對我來說不是原則問題,真的不想argue。

和男朋友是京津異地戀,我京他津。三年了,一周見一次,平時簡單微信聯繫。主要聊一些工作、讀書和兩地菜價方面的事情。

之前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稱謂,直呼其名太過正式,起小名也太過親昵。一年半前發現互稱「師傅」挺對的,就沿用到了今天。

幾乎不會在公開場合提起他。今年他生日,因為工作太忙過了 12 點才想起來。破例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問候他一下,算是賠禮道歉。

他在天津做建築,我在北京做設計。對於誰搬到誰的城市,討論過兩三次,結論是兩個人的工作前景都不錯,都沒有理由放棄。

但如果不是這樣的人生大問題,一般都是誰先提出方案,就根據誰的方案執行:比如電影看哪部、一塊旅遊去哪裡、以及那天晚上誰洗碗。

吵架還是會有的。情緒激烈時,會說一些刻意激怒對方的話。但我們達成了一種共識,聽到了挑釁傾向強烈的話語,都不要接茬。睡一覺就好了。

戀愛里的爭執都是小事。別為小事發脾氣。

入職不久,公司 HR 發郵件說樓底下的健身房團購辦卡可以打 8 折。我想著即便不能堅持健身,有個地方洗澡也挺好,就辦了。

卡辦下來以後,每周有三天會去健身房溜達溜達。打開 Keep,選擇一個 K2 的跑步難度。但一般很難堅持下來。最累的時候,跑步機上走一走,也算自己來過健身房了。

開始那陣經常有私教來接觸我,說我深蹲的時候膝蓋伸出太多、做什麼器械都是胳膊發力,我就沖他笑笑。後來私教也不怎麼來找我了。

他們說健身的話,吃比練重要,要多補充蛋白質。白煮蛋蛋清就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但有時候不小心把蛋黃咬進去了,也就順著咽下去了。沒有很大所謂吧?

不過還是沒法真正計算卡路里,那得每天自己帶個食物稱吧?太麻煩了。我就大概估算一下就行了。

健身了半年,每天堅持上稱。掉了半斤的話樂樂,漲了半斤的話難過一分鐘,也就過去了。

你問我輕了幾斤?沒輕啊。但是我的心情這半年裡輕鬆了許多。健身挺好的。

早飯一般是樓下便利店的包子和豆漿,不會拍照。有那種每天早上都會發自己早餐的同事,圖片很好看,看到的時候也很羨慕,但一想到這得犧牲掉挺多睡眠時間,遂覺不值。

不是很容易被「中午吃什麼」這件事困擾。如果同事有拼單就蹭一個,沒有的話就翻翻之前的外賣 APP 記錄,再來一份。

如果有不用排隊的網紅店,會去嘗嘗。但如果一排倆小時,那還是算了。

重慶老家,在磁器口那兒有一家叫陳麻花的網紅店,什麼時候都在排長隊。但是旁邊還有幾家一模一樣的,每次都沒人。

我都是在周圍那幾家買的,味道不會有什麼差別吧?我猜想隊伍長的那家店裡,大多數人是沖著牌匾上的「總店」。

我喜歡自己下廚,最拿手的一道菜是「冰箱里有什麼」炒飯:周末定期清冰箱,每周吃的都不一樣。

吃東西呢,還是自己開心比較重要啦。

上廁所、等外賣和地鐵上,習慣性打開交友軟體刷刷。

左滑還是右滑都看眼緣,不會點開資料細看的。偶爾滑反了也沒關係。不會覺得自己錯過了什麼。

不用太當真。如果右滑配對成功了,一起聊點開心事。

會有人很直接向你發出線下邀約。如果當天工作不是很累,車程又在 30 分鐘內,我會赴約。不會化妝,隱形眼鏡如果摘了就也不戴了。

一般 1 個小時可以解決問題。很多男的喜歡說,「我不介意你留下來,但是明天我要起挺早的」。一般就「哦」一聲,然後戴上耳機回家了。

有些人會在你回家路上微信你,「你是個挺有意思的人,我們要保持聯繫」,行吧。你說什麼我就信什麼了。

第二天起來,不知道該怎麼和人重啟對話。偶爾被人問一句睡的怎麼樣,回了一句「還行」,就沒下文了。

不過沒啥啊,3 小時的 CP 也是 CP。

一位做皮草微商的大哥曾經開門見山和我說,「這兒誰也不認識誰,都是陌生人。不能在乎太多。」

的確是這樣沒錯了。

人在北京,孩子剛兩歲。周圍的寶媽好像都覺得北京養孩子又貴又費神,但我真覺得還好吧?

很多錢都可以省下來:孩子吃輔食也就那幾個月,米粉沒啥意思。輔食機就更是亂花錢了。自己吃什麼剁碎一點給孩子就行。零食肯定不給買,餓了就給吃半根香蕉,或者一根蒸軟的胡蘿蔔。

母乳 10 個月的時候就轉牛奶了。全進口奶粉,一個月就得上千吧。

用的嬰兒推車是同事轉賣給我的,質量很好。衣服一半自己買,一半靠親戚朋友送。送的衣服有時候不太符合審美,但是女兒自己也看不出什麼區別。

關於興趣班,周圍很多「精英爸媽」都很焦慮,很早就開始讓孩子學這個學那個,還說一定要在幾歲前去過幾十個國家。

能看世界當然好,但我實在負擔不起。不過我挺喜歡音樂的,也會彈一點鋼琴,如果女兒真有興趣,我也可以教。不用非得報什麼班。

上學的話,我不準備換房,就在朝陽上學行了。海淀競爭太激烈了,她肯定受不了。

記得有位日本繪本大師說過,「將來有出息的孩子不會多,何必讓他們的童年那麼苦?」

我應該是受歡迎的買家吧。能不跟賣家交流盡量不交流,自己看看商品介紹,合適就買。

也不太退換貨。曾經買過兩條短褲,一條顏色不對,一條腰太大,都放家裡當家居褲了。

正好沒有家居褲啊,還挺高興。

上周買了個裝東西的小木箱,打開發現木頭裂了,自己找釘子修了修。退換貨還要拍照上傳,費時間,我明明能自己解決。

當然了,我也不會去點「收貨」,到期自動確認。也不會寫評價,系統默認好評。

有次一家店兩周連著打了三個電話讓我給好評,我就給了——權衡了一下,不寫比寫更煩。

雙十一,我不知道買啥,同事推薦哪個化妝品牌很划算,我就跟著加購物車。結果要守著時間搶,我沒搶著。

不會生氣呀。那瞬間也體驗到了雙十一的激動。

比如買吹風機,直接搜索,在信息流里排在前面的幾個中大概挑一挑,下單。不太會比價,碰到滿減反而焦慮,滿減真是個複雜又神奇的東西。

也滿減過,網站推薦的搭配組合,一下買了三件毛衣。同事說照片明明是亮紅,拿到手是紫紅,色差太大啦,你要投訴它。

我卻挺喜歡那件紫紅色,冥冥之中有一種緣分。

剛工作時,有臨時項目還會主動要求加班。現在不至於了,但需要加班也不抗拒。

有次陪客戶改設計稿,從晚上 8 點開始,一版一版地修。果不其然,改到凌晨 3 點,客戶終於說出了那句:「對比發現,還是第一版效果好。」

我回了句「好的」。安安靜靜下班。

還有一次,策劃組六個人去見客戶,從城東打車到城西,到了約定地點,客戶說沒空。我們說,「好的」。又從城西打車回來。安安靜靜下班。

這是工作幾年學會的最重要的事:一定要保持情緒穩定。

也不會想著討好誰了。老闆過生日時,同事集體在公司大群里發祝福。如果手頭有合適的表情,我就發一發。一時沒找到就算了。

開員工大會,老闆講話時,人擠著人伸著脖子聽。我一般找個角落,面帶微笑,鼓兩下掌。

案子被評為優秀,上台領獎很客氣,「都是同事的功勞」;案子沒做好,總監發起火來,「知道了下次改進」。

耐性就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吧。不悲不喜挺好,上個班不要搞得死去活來。

讀後思考:

最後,還能說什麼呢。

祝大家平安喜樂。


推薦閱讀:

新世相的中秋節活動,為什麼沒有能形成「4小時逃離北上廣」式的刷屏效應?
讀書 | 我參加了新世相圖書館第三期活動
我哪裡配讀紅樓夢呢?
又來「4小時逃離北上廣」,新世相為何這麼不怕丟臉
「丟書營銷」:那是小部分人被壓抑的生活衝動

TAG:90后 | 同事 | 新世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