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校生態圈剖析——那些你以為的炫富攀比背後的可怕真相

首發國際學校家長圈

全北京的國際化教育學校幼升小社會招生數量都加一起,也頂不上某著名附小一家公辦學校的招生規模。這麼小眾的題材怎麼會有如此海量的文章和資訊?

因為跟太多吸引眼球的關鍵詞容易建立關聯;比如階層固化、明星子女、教育分層、攀比、貴族學校。這個規模只佔中小學生群體千分之一的極小眾領域一直都是外人造勢;辦學者和家長對各種誤解和誤讀已經基本放棄發聲了。

微博上瘋轉的那份《薪酬發展報告》顯示,北京以人均年薪17萬居全國之首。在這樣一個高收入的大都市裡,即有30多萬一平米的學區房、一年花40多萬課後補習的家庭,也有20幾萬讀一年的私立學校。

我們該如何看待來自教育環境的同伴壓力問題?越來越多的國際學校準新生家長問李老師 「 國際學校里的孩子是不是攀比很嚴重?」

國際學校到底會不會攀比?這可能是關注國際學校的大部分家長都很關心的一個話題。我不想妄下結論,先來給大家講幾個故事。

01

故事一

我有個朋友,家裡三個孩子都在同一所國際學校。姐姐念高中,暑假和幾個同學結伴去美國玩。開學不久我和朋友下午茶,她特別鬱悶地抱怨說:我們幾個家長約好,孩子們第一次自己出門,得鍛煉鍛煉他們,所以就都給買了經濟艙的機票,結果登機時,人家直接給我家姐姐升了頭等艙,幾個同學都沒升,姐姐很不開心,說沒法一起作伴了,我也覺得很煩,好不容易想鍛煉她一次,也不知道是因為姐姐從小飛行記錄太多了,還是她爸的會員卡作怪。

我和這個朋友認識數年,她家出門從來就是頭等艙,如果帶保姆出去,保姆也是頭等艙,孩子小的時候,為了方便活動,有時還多買兩個頭等艙的位子空著,以備不時之需。我們幾個朋友常常跟她開玩笑說,你還需要保姆嗎?哈哈~

她去美國玩之前跟我諮詢酒店的事,我本想給她推薦我住過的一個300美金左右一晚的酒店,但又覺得挺貴的,畢竟她要住上一個月。結果她電話打來,興奮地說,我又有新想法了,我看了民宿,但是得800多美金一晚,我覺得有點貴。可我老公非讓我訂,我覺得500多那個便宜的就行,你怎麼想?

我呀,我覺得貴唄!

02

故事二

錢兒在校外上芭蕾課,班裡孩子全部來自附近各個國際學校。一學期下來,他跟一個小姑娘很投緣,每次下課都得一起玩會兒才走。小姑娘穿著打扮很普通,通常除了校服,就是gap的衣服,沒見她穿過一件名牌。她媽媽每次都是乾淨的淡妝,頭髮整整齊齊地挽成髮髻盤在頭頂,衣著素凈,背一個小小的chanel包,沒有什麼很特別的地方。

兩個小朋友央求了很多次去小女孩家做客,但我覺得畢竟不是太熟悉,不好貿然造訪,所以一直沒有去 。小女孩媽媽邀請了我們好幾次之後,盛情難卻,我終於答應帶錢兒去她家做客。

到她家雕花的鐵門外時,我真的被震到了,一座城堡一樣的房子,被巨大的草坪和打理精緻的花園包圍著,園子後面停著一排豪車。園丁在忙著,司機在忙著,屋子裡四個阿姨在忙著。

房子後面有個樹屋,兩個孩子興奮地撒歡去了,女主人帶我簡單參觀了房子。我們邊走邊聊著,她說話輕輕柔柔的,沒有一點戾氣,屋子裡陳設簡約但絕不簡樸,絲毫不張揚,卻給人一種奢華的美感。

在她家的那頓晚餐,見到了她家的廚師,是個法國人,餐具和菜式之精緻,讓我印象深刻。去她家的經歷,真的讓我有種鄉下人進城的感覺,經濟基礎完全不在同一個世界。

03

故事三

有個跟我關係很好的同事姐姐,駐外工作時生的兒子,目前在某國際學校讀初中。她有時周末給我打電話聊天,我問孩子哪兒去了,她說一般周末孩子就約了朋友或同學自己出去逛逛街,買衣服吃飯看電影唱KTV,孩子大了,衣服都由他自己買了。

我於是問她孩子一般買什麼價位的衣服,她說嗨,也沒準,反正他爸給辦了張副卡,一個月只允許他花一萬塊錢吧。他也就買些一兩千塊的衣服吧,太貴的不讓他自己隨便買。我心想一兩千塊一件的衣服,在我們當年上大學時,基本得餓幾個月,接近餓出個好歹才能攢出一件的吧?

後來有一次我和這個姐姐一起帶孩子吃飯,她兒子姍姍來遲,點了一份198塊錢的沙拉,邊吃邊說,這間館子,這個沙拉性價比最好,好吃不貴,所以我每次來只吃這個。同事姐姐笑著跟我說,是,他可會給我省錢了。

這樣的故事,多得不勝枚舉。你說這些家長或孩子,是在炫富嗎?這是攀比嗎?

真的不是。這其實只是他們的生活常態。他們的經濟基礎,決定了他們常態的生活,就是這樣一個消費水平,這樣一個生存環境。而在不同經濟階層的人眼中,這可能就成為了一種炫富,繼而引發孩子的攀比之心。

我不知道這樣說,大家是否能明白我的意思。這就像你開一輛奧拓車,你覺得開寶馬賓士的人,就是有錢人,開賓士寶馬出來,就是炫富來了。而親友中有一個人買了寶馬賓士,再有其他人買,就是互相攀比。

而對於真正所謂的土豪來說,人家起步的車就是賓利,法拉利,寶馬賓士都是給司機和保姆買菜開的,那麼如果他偶然開個寶馬賓士出來,會是炫富嗎?這水平在人家的平均線之下呢,不跌份就不錯了。

因此,我覺得想送孩子讀國際學校,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一定要調整好心態!

特別要想清楚到底什麼算是炫富,怎樣才是攀比,千萬不要把人家生活的常態,看做是你眼裡的炫富。家長心態失衡,孩子都會看在眼裡,繼而產生心理變化,攀比心理由此產生,如果此時你的經濟實力跟不上,大人和孩子都會不堪重負。

讀到這裡,可能有的人會想,國際學校里這麼多有錢人,我就一普通中產,還是別去了,孩子得多憋屈啊!

其實不然。國際學校里,經濟條件特別好的家庭確實不少,但成心去炫富或是與人攀比的,在大多數學校都很少。我看到的大多數國際學校孩子生活都很常規化。

首先,大多數學校都嚴格要求學生每天穿校服,這樣就基本杜絕了服飾上的攀比,頂多孩子稍微大一點,會買個小名牌鞋子,這種情況,在公立學校應該也是常見的吧,畢竟審美培養原本也應該是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一課。

其次,國際學校歪果仁很多,使館人員、外企高管和其他外籍駐華工作人員,他們的學費都是工作機構負擔的,所以家庭未必是大富大貴,孩子也都很普通。在我們生活的大順義地區,經常能看到國際學校的外國媽媽,騎個電動三輪車,後面拖個車廂,裡面放倆安全座椅,坐著倆孩子的,畫風頗是有趣。

至於只收中國孩子的學校,除了個別的兩三所,其他的大部分的生源我感覺還是小康家庭,大家差別不太大,故事二那樣的家庭不是很多。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大部分國際學校里老師極少關注孩子的家庭背景與貧富情況,他們只關注孩子在學校應有的表現。基於此,大部分家庭和孩子的關注力,也根本不會放在互相攀比上,而是主要集中在自我修養與個人提升上,整體氛圍其實是很好的。

結語

1.國際學校既沒有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高不可攀,也確實有為數不少的土豪存在。你如果不刻意去跟別人攀比,那麼大部分人都是安心發展自我,小部分人安心混日子,尤其是年級越高,學業壓力越大,人人自顧不暇,真沒人跟你較勁。

2.國際學校既不都是學霸,卻也絕不是學渣集合地。其實無論公立學校還是國際學校,都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學校只是一個載體,教給孩子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起關鍵作用的還是孩子自身和家長共同的堅持與努力。送孩子上國際校絕不是一勞永逸,家長要做好比上公立校付出更多努力的心裡準備。

最後,用昨天一位朋友的留言做結尾吧:「國際學校真心不輕鬆,越往上走越難,又是學業又是課外活動。我們學校孩子進入十年級就沒睡過好覺了。當然,在任何一種體系里,你要想渾渾噩噩都可以,只是你也要承擔相應的後果。

國際學校最重要的是孩子是平等的,不是你運動強,所以運動會就你了,大家都參與。我們尊重每一個人。在國內體系里了,教育教改再怎麼改,還是不會尊重每一個孩子參與的權力 」。

推薦閱讀:

每天累成狗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是什麼體驗?
攀比 勢利 和 應對
如何克服虛榮心和攀比心,如何做到面對別人的炫耀不去嫉妒?

TAG:国际学校 | 炫富 | 攀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