樁功中的外三合

形意拳也叫形意六合拳!

這六合指的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

其中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稱之為內三合。

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稱之為外三合。

上文中我已經說了,形意拳入門從身勁工整練起,而要想練出整勁,身體結構的穩定是基礎。要想有這種基礎,符合六合要求的樁攻是關鍵,今天先講講六合中的外三合要求。

在講外三合之前,我們先要知道兩個東西,那就是站樁是要使勁的,是外形不動的情況下,有內動要求的。沒有內動要求,即使外形姿勢符合標準了,也出不了功夫。

有人可能會說,不對啊!樁功要求不是講放鬆么?

確實樁功的確要放鬆,但是這裡的放鬆不是指不用力。而是身體鬆緊事宜時候的不僵硬。

打個比方的話,什麼叫放鬆呢?

去健身房練硬拉,十來斤的重量輕輕鬆鬆就起來了,你拎著這十來斤跑跑跳跳的,沒什麼影響。但是如果拉個七八十斤的重量,別說跑跳了,可能走兩步都很難。

在不影響靈活性的情況下,你怎麼用力都是可以說是放鬆的。

什麼叫外形不動,但是內動?

這個很好理解,樁功是靜中求動的法門,就是樁功站住了,外形上不能變形,可是筋骨要處處含力。

不是有個身弓的說法么?身具五張弓。樁功定勢就像拉滿弓弦的功,弓弦是大筋、肌肉;弓臂是骨、關節、身體結構。

拉開弓弦後的靜態開張狀態,雖然外形不動,但弓弦含力,就是樁功需要保持的狀態。

明白這兩點之後,就可以理解外三合了。

肩與胯合。

成樁時,肩膀向下的沉墜同胯部後收上提形成一個合力,使得肩膀到胯部上下相合,有這個合勁,才是肩與胯合的實質,沒有這個合力,肩與胯合就是虛有其表。

肘與膝合。

成樁時,雙肘橫撐要有向下的裹墜之力,配合雙膝向上的裹提對拔。這樣在膝肘之間產生互有聯繫的合力,才能使中節的勁力飽滿充實,增強膝肘關節的支撐力。

手與足合。

雙手在外撐內抱時,要有向下的壓按之力,同雙足抓地外撐上提的力量,形成手足稍節的上下合力,才能真正使得力達稍節。

這些合力的目的是讓這幾個身體部位以丹田為核心,緊密協調的聯繫起來。

做到外三合後,身體一舉一動以丹田為核心,上肢以肩帶肘、以肘帶手,下肢以胯帶膝,以膝帶足。時時刻刻照著外三合標準,時間久了,身體各關節會有連在一起,統而為一的協調感。這種感覺應該是越來越明顯的,最後達到丹田微動,無處不動。這才是身體結構的整合,才是整體勁的的原理。

沒有外三合內動,沒有形成對應合力和爭力,做不到筋骨含力,站出來的樁架是死的,缺乏變化的,徒有其表,練了也白練的。

而外三合外形標準達到後,檢測有沒有內動的方法也很簡單。

一是摸筋骨,成樁後肌肉雖然儘可能放鬆,但是身上的幾條大筋應該是拉緊的。

肩膀、手臂、大腿內外側等地方大筋會挑起,手腕,足關節,指關節等關節縫隙處有開張外撐的感覺。

二是找相合的關節之間有沒有聯繫,有沒有形成相應的爭力和合力。

三是肢體之間會有聯繫感,一枝搖,百枝動。這一枝搖指的是丹田變化,百枝動指的是四肢八節運動。丹田一有翻滾變化,四肢八節也隨之而動。

這裡貼幾位前輩的照片,很珍貴!

肩膀、頸部

看手臂

人雖然體脂高低不同,瘦的人明顯一些,胖的人隱秘一些。

但是只要做到外三合用力標準,不管高矮胖瘦都可以摸出筋膜騰起的變化。


推薦閱讀:

?想在道家、中醫、武學與南傳佛教間尋求一條簡捷、實用、善用此生、趨向真理之路,望先進指點提攜,多謝!
打人如走路,視人如蒿草。這句話具體的含義有人能詳細說說嗎?
如何看待抗日名將馬德峰之子,渾元形意太極掌門人馬保國否認在與英國格鬥運動員的比武中造假?
形意拳教練30分鐘拳擊實戰,不拘一格,努力奮進才能稱作武術研究者
形意拳如何做到硬打硬進無遮攔的?

TAG:形意拳 | 内家拳 | 传统武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