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思筆記一百零四:讀《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隨筆
或許
這本書《文化大革命其間出土文物》由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無論是前言還是內容都充滿了濃厚的時代氣息,階級鬥爭為綱的指導思想清晰可見。本書名為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但是因為時間為1972年,所以只記錄了之前的發現,今日如果要寫文革期間之發現,之後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當為重要一筆。
內容上,本書收集了1966-1972年見於《光明日報》上的考古發現文章,其中滿城漢墓、元大都、曾國青銅器、含嘉倉、何家村窖藏、司馬金龍墓、雷台漢墓、吐魯番的晉唐墓葬等皆聲名赫赫,收錄內容具有代表性。本書封面為雷台漢墓的銅奔馬形象,正文之前有16頁文物圖錄,較為清晰。
文革為我國歷史上一次文化浩劫,毀壞了大量的文化遺產,令人唏噓,但是這一時期也產生了眾多的考古發現,考古學家在研究其歷史價值之外用以論證馬列經典理論的合理性,論證統治階級對勞動人們的殘酷剝削、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偉大,論證大一統王朝的疆域和文化交流為自古以來就存在。服務於政治,這可能是其得以生存的理論基礎。但是為什麼其他能夠證明「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殘酷剝削、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的文物卻被破壞了呢?著實令人費解,這或許是大方針和具體實施的區別,上下所思所想有所不同,或許暴躁的人民很難理智地產生思想。
其中有兩處注音與現在不同,一處為「甗」,拼音為xian,一處為「爰(音元yan)」,似乎不妥。
2017年12月8日
於陸寮
推薦閱讀:
※從事考古工作的人到了晚上會害怕嗎?
※城牆、城樓為什麼是稍稍向里傾斜的?
※為什麼考古工作中千年的文物(玉石、仙桃、壁畫等)如果疏忽,一見光就會變成一攤灰燼?
※[考古日報Vol.26後續1]內蒙古通遼市開魯縣發現遼代琉璃磚皇族墓葬 初步確定為耶律阿保機弟的四世孫之墓
※羅馬帝國時期的羅馬城是如何容納超過百萬人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