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頌

今天中午去聽了賽馬會贊助支持的安寧頌的講座。非常棒的是講座有三位嘉賓,一位是日本京都大學的Carl教授,一位是空師,一位是基督教的。這樣,學術,佛教,基督教的代表就齊聚一堂了。

教授有提到,在死亡之前的幻象。這些內容,其實有很多解釋,科學的非科學的,我的理想就是畢業之後可以用科學的方法去驗證。希望那個時候我已經克服了很多對死亡的恐懼了。

空師主要是從佛教和神經科學的方面去介紹的。恰好上周的最後一節課,空師也講解了佛教對死亡的描述。西方極樂世界。前一世和這一世,即是同一個人又不是同一個人。就好像父母和子女,父母當然不是子女,但是子女的出生也無法不依賴父母的存在。佛教對前一世和這一世的理解即是如此,後一個人繼承了前一個人的karma,但是又不是前一個人。安寧的最後時刻的重點在於死之前的那個最後的念頭,要是善的,無論是在別人還是自己的幫助下,回憶的是自己做的善事,才可以消除噩夢,恢復平靜。最後空師也強調,如果大家可以達到無我的空相狀態,無生無死,當然是最好的。

基督教牧師也強調了不同宗教對死亡的理解是相似的,都希望藉助宗教的力量來幫助大家達到平靜和安寧。

想到之前參加的一個培訓,有一點是非常受到觸動的。講師當時說,大家為死亡創造出了不同的辭彙,death,pass away, leave,過世,等等,其實是大家沒有在正視死亡。死亡就是死亡。無論形容它的辭彙是多麼的美麗動人,都無法掩飾那個冷冰冰的現實。並且,很多的辭彙可能使得大家更加無法正視事實,反而會產生恐懼,距離,幻覺和其餘的種種情緒。

教授在最後問答的環節提到如何進行生死教育。非常啟發的一點是,他強調說,很多時候,對死亡的解釋都集中在body身體上,而不是mind上。這樣就可能陷入消極的狀態。三位演講者都很重視meaning意義。教授認為要有意義,才能真正理解生死。空師之前提到,意義是人創造的,每人有每人的意義。所以結合起來就是,最好能看透因緣法,踏入空,自然消解恐懼。或者,找到一個自己認為重要的意義去理解,去紓解去發展。

其實,在很多宗教裡面,死亡都是最重要的話題之一。很多宗教最初的發展似乎也是因為有死亡,無法理解無法逃避,產生絕望感,於是宗教產生去幫助大家描繪一個另外的世界,這樣可以管理自己現世的行為,同時不再對另外的世界產生懼怕。

以後會更加關注這個方面。

其實關於人生的苦痛,最近也在思考。

從幼兒園,到北京外地人,到沒有辦法取暖的人們,到垃圾遍布的回收站,從人,到動物,到土地,到天空,到整個地球,好像都在suffer。

現實生活的平靜,其實是無數人們在背後suffer而支撐扛起來的風平浪靜。

有時候的低落,是任何一個單單的方面都無法解決的,無論是心理學,宗教,科學,都沒有辦法能夠解釋或者進行幫助。

可能會被診斷為抑鬱症,吃了葯,多巴胺使勁兒分泌,身體開心了,能夠解決什麼問題呢?在這樣一個變得開心的過程中,多少科研人員的研究,多少小白鼠的犧牲,多少環境的破壞,然後開心了,再然後呢?

意義的尋找,難。

推薦閱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里形色相同願,如果都長得一樣了,怎麼分辨你我他,會是怎樣的體驗?
佛門有哪些出家人的威儀?感覺很酷。(請答主上圖以及解讀背後的意義)?
大悲寺的苦行是否走向極端?如何評價

TAG:生死 | 佛教 | 基督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