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棍棒之下出孝子,狗屁,斯德歌爾摩綜合症而已

棍棒之下出孝子, 是部分國人的法寶。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孝往往是評判一個人好不好的標準之一,而能否讓子女變得孝順,很多家長都是靠打,也演變成一種複雜的教育手段。

其實終日給孩子以冷遇或呵斥,甚於打,使他畏葸退縮,彷佛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孩子實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既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

打孩子無形中也使得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產生裂痕,嚴重的話甚至導致孩子成年後的逆反和報復。

所以說,打孩子,實際是某種程度上是父母對自己感到憤怒,但卻把懲罰實施到孩子身上。憑什麼人家一生下來就要成為你們的附庸?

很多人都沒資格去做父母, 連自己都做不好,甚至有的父母本身就有精神心裡疾病,就匆匆結婚生子,根本沒考慮過後代。

聽聽棍棒下長大的孩子心聲吧。

1.

有一次我和同學踢球,不小心踢晚了一個小時,然後那個女人(註:是其親生母親)用木棍打我,直到木棍斷了,然後我跪在家門口直到半夜。

有一次我家務沒做好,那個女人邊打我邊說,你乾脆去死算了。年幼的我信以為真,走上家樓頂的天台,站在護牆上,醞釀了一會準備往下跳,所幸被鄰居拉了下來。那個女人知道以後冷笑一聲,說,你小小年紀,城府怎麼那麼深,居然還懂得以死相要挾了?

長大後我再也沒有回過那間房子。偶爾有那兩個人的電話,也是敷衍了事。 他們老了,退休了,半隻腳邁進棺材了,想抱孫子了,又聯繫上我,問我要不要找個老婆?我說,找不找老婆是我的事,即便找了,有了孩子,你們也別想見他一面。我無視那個女人的哀嚎,掛斷電話。

不少人都勸我,事過多年,畢竟生養我,算了吧。我虛心聽取意見,然後不接受建議。

2.

挨打對於孩子來說真的非常可怕,無論我什麼時候回顧都感覺像是噩夢。

我是有長期被打經歷的人,從三周歲開始被父母打,一直到上了高中,想起來都是不寒而慄,本能的深惡痛絕,並且挨打時父母的言語和行為有著強烈的憎恨。

第一次被打是三周歲,至今還記得,打的我鬼哭狼嚎,我的父親還警告我如果我哭就繼續打,打的更厲害。我當時的恐懼到如今想起來都是一身的雞皮疙瘩。

後面就開始了無底洞式的挨打時光,整整十二年。

吃飯慢了要被打,考試成績不好要被打,做作業有題目不會做要被打,貪玩更要被打。

打的方式有用手,用拖鞋,用書砸,用傢具砸,用雞毛撣子,用晾衣叉,用鋼管,甚至用牙咬,被打的時候要跪在地上大聲喊我錯了,還要被強加以「下等人」的言語羞辱,要寫重新做人的檢討日記,有的時候要被扒光衣服打。有的時候要被扇耳光,要被踹臉。

經常鼻青臉腫的去上學,被同學嘲笑。挨打的時候總是抱著頭一邊哭一邊責問自己為什麼要生到這樣一個家庭。當時哭到心臟都作痛,盤在地上抽搐。

我感覺不到親情。我以後會盡孝贍養年老的他們,但是我覺得這只是他們在我年幼的時候給我吃穿的等價交換。

3.

小學時頭天晚上挨了打,屁股疼到第二天早晨,得挪著步子去上學,還要跟小夥伴強撐起安然無恙的笑臉兒,著實彆扭的很。

而我每回被打的痛哭流涕,還得強忍著心裡的委屈站在牆角,以為自己比竇娥還冤,明明只是孩子們經常會犯的小錯誤,為什麼要上綱上線,擺出一副天地所不容的架勢,非得要將我家法處置?

奇怪的是長大後我非常孝順,會儘力的讓他們開心。

其實被打大的孩子不是孝順,而是一直活在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里而已。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征,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

人質會對劫持者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依賴感。他們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裡,劫持者讓他們活下來,他們便不勝感激。他們與劫持者共命運,把劫持者的前途當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視為自己的安危。於是,他們採取了「我們反對他們」的態度,把解救者當成了敵人。

而事實上虐打孩子容易引發抑鬱、上癮以及精神疾病。

因為挨打會導致前額葉片中灰質不足,會導致前額葉的功能不健全,所以遭遇壓力、挫折時候,人的自我修復能力就會不足。

挨打、虐待、漠視,除了導致大腦灰質的減少,還會改變大腦海馬體的結構。而海馬體受損傷,也會讓人在日後應對逆境時更加脆弱,更容易罹患抑鬱症、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被打時,孩子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他受到的壓力會使大腦釋放出壓力荷爾蒙,正如有些動物面對強敵時會出現汗毛豎立、面紅耳赤的狀態一樣,大腦會通過壓力荷爾蒙告訴你「快跑」,順便啟動了應激機制,幫你快速從緊張的情緒中擺脫出來。

可是如果頻繁挨打、挨罵,孩子大腦中的壓力荷爾蒙就會持續走高,讓大腦壓力系統永久性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

這種狀態不僅會增加成年後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的患病概率,不正常的壓力應激機制還會增強焦慮、恐懼、憂鬱情緒,此類情緒會讓人想藉助酒精、毒品、賭博來逃避和發泄。這也是為什麼小時候經常遭受虐待的孩子,成年後更容易毒品、酒精、賭博上癮的原因。

一個長期生活在恐懼之下的孩子,往往會發生思維的窄化效應,他們缺乏更多的思維能力,對其他事情的熱愛程度會更低。因為他們的腦子裡想的不是如何擴展自己,而是如何保護自己。

家暴家庭長大的父母,很多都把自己童年習得的那一套用在自己孩子身上,不自覺的。

時間流走,長輩早已忘了他打過你多少次,也從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有任何的不妥,然而這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一生都無法抹去的陰影和記憶。

身體上的傷痛是一時的,心理上的創傷是永久的,那些你被打時的害怕,驚恐,他們向你吼出的那些惡毒言語,就像一刀一刀割在了你心上,可能你這次的傷口還沒有自愈,他又會毫不留情地撕開你的舊傷疤。

棍棒底下打出的不是孝子,更有可能是無情的, 麻木的,不懂得去愛的,自卑的,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的,一個個表面上正常,實際上內心非常彷徨迷茫沒有安全感的孩子。

即使他們長大後孝順,也是活在斯德歌爾摩綜合症里。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小伙撿到戰國青銅劍上交文物部門被獎勵 500 元」的新聞?
如何評價李玉剛「不會做第二個張國榮」的言論?
在你記憶里,你老爸或老媽影響你最深的一句話或一件事是什麼?
在化學系讀書感受如何?
徹悟 道德經 第73章 勇於「不敢」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