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文化——喝酒你還有什麼不知道的? | 「余莉開講」第9集中
- 這個酒是幫助完成禮儀的,絕對不是以此為借口,喝得酩酊大醉、滿足口腹之慾,這才是中國的「酒文化」。
- 什麼是文化?能夠上升到文化層次的,一定是要以文化人,它要能夠變化人的氣質,使人轉惡為善、轉迷為悟。
- 觀察一個人能不能勝任將軍之職有一個方法,就是「醉之以酒,以觀其態」。
中國人有一句話說「無酒不成席」,我們要明白,這個酒是幫助完成禮儀的,絕對不是以此為借口,喝得酩酊大醉、滿足口腹之慾,這才是中國的「酒文化」。
什麼是文化?能夠上升到文化層次的,一定是要以文化人,它要能夠變化人的氣質,使人轉惡為善、轉迷為悟。這個酒是表達敬意、表達感恩,如果你喝得過分了,使一個人清醒變得糊塗了,你看一個人喝醉酒之後,酒後胡言亂語、吐了一地,就失去了領導者的風範,就讓人輕視,沒有了威儀,那怎麼能夠稱為文化?這個就是變化氣質變化到相反的方面去了。所以中國人稱為禮義之邦,凡事都強調要符合於禮的節度,不能夠太過分。《朱伯廬家訓》中也說:「宴客切勿流連」,當然,半夜喝酒就更是不對的了。
《左傳》上記載,魯庄公二十二年,陳國發生動亂,太子禦寇被殺。公子陳完流亡到了齊國,齊桓公想任命他做卿。陳完辭謝說:「我是流亡到齊國的人,您收留我就是對我很大的恩惠了,怎麼敢接受這麼高的官位呢?」最後齊桓公任命他做工正,也就是主管工匠的官職,陳完就接受了。隨後他請齊桓公喝酒,兩人喝得很高興,不知不覺地到了晚上。齊桓公說:「我們再點上燈接著喝吧。」因為喝得正是高興的時候,覺得還沒有盡興。齊桓公喝得這麼高興,如果是普通人,也一定會答應他的要求,但是陳完沒有答應。他說:「我只是選擇了在白天來招待您,沒有選擇在夜晚招待您,所以不敢聽從您的命令。」
這就等於把齊桓公給直接拒絕了。陳完還陳述了拒絕的理由:「酒以成禮,不繼以淫,義也。以君成禮,弗納於淫,仁也。」中國人說無酒不成席,這個酒是幫助完成禮儀的,不能夠沒有限度地喝下去,這才符合義,這才是適宜的。能讓君主完成禮,同時又不飲酒過度,這才是對君主真正的愛護。話說到這種程度,齊桓公當然不好意思再繼續喝酒了,一場酒席也就到此結束了。
從這裡我們看到,即使對於國君的要求,古人如果覺得不符合禮儀也都會婉言拒絕。做什麼事情都不要過度,都要有分寸,要符合禮的節度。
- 你知道嗎?佛經上告訴我們,飲酒有十種壞處。
第一是「顏色惡」。飲酒的人,容貌面色因為常常飲酒而變得不正常,沒有好的相貌。觀察一下酒色之徒就可以看到,一般的酒色之徒臉色都發暗,而且眼睛裡也都有不正的那種神情。
第二是「下劣」。飲酒之人,酒醉之後東倒西歪,站都站不穩,威儀不整,動止輕薄,容易被人輕視厭惡。
第三是眼視不明。因為經常飲酒而使得眼睛昏花,視力下降,看不清楚。
第四是現瞋恚相。情緒不能控制,這時候怨恨心很容易生起,無論對於親屬還是對於賢善之人,都可以發脾氣。特別是當他有抱怨的人或事的時候,醉酒之後,自己神智不清,不能夠控制。,酒後把所有的話都說出來,沒辦法隱瞞。《六韜》上記載,觀察一個人能不能勝任將軍之職有一個方法,就是「醉之以酒,以觀其態」。讓他喝醉酒,看看他酒後是否失言,酒後是否失態。
第五是壞田業資生。對他的事業有損害,特別是經商。酒醉的時候不正常了,酒醉的時候談生意,很容易出麻煩。如果真的簽了約,可能後悔莫及,給自己的事業造成障礙。
第六是致疾病。飲酒過度,身體失調,導致患慢性病、急性病等等。如果常常好飲酒,身體不可能好。
第七是「益斗訟」。醉酒發狠,與人爭競,怨恨發作,這叫瞋毒。人不飲酒的時候還容易控制自己,飲酒之後自制力下降,控制不了自己。最容易引起爭鬥,甚至會因為好勇鬥狠而不惜身命。
第八是惡名流布。常常醉酒,捨棄善法,沒有人讚歎,反而惡名流布,遠近皆知。
第九是智慧減少。飲酒昏迷,顛三倒四,愚痴狂悖,記憶力下降,聰明智慧也日漸減少。
第十是命終墮惡道。
飲酒有這麼多的過患,人確實應該下勇猛心戒酒。
【第九集 欲不可縱 中】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一喝酒就臉紅的人一定不能喝酒嗎?
※酒精過敏的人,怎麼能在酒桌上禮貌的拒絕?
※喝酒前吃什麼能保護胃?
※想慢慢積累一個洋酒櫃,自己沒事時調酒喝,應該從什麼樣的酒買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