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蒙克的《吶喊》?
我們去博物館看那些世界名畫時,常常會被震撼到。
與之而來的,還有茫然與無措。因為,我們壓根不知道這幅畫到底畫的是什麼鬼?想要表達啥?O__O
So,萃花為了和大家一起提升審美技藝,特意開出專欄,教你如何去欣賞一幅畫。
下面這個表情,泥萌是不是經常用咯?
那你造么,這個魔性表情包的鼻祖是誰?TA是挪威表現主義大師愛德華 ? 蒙克Edvard Munch的代表作《吶喊》。
血紅天空下,一個藍衣人雙手捂住耳朵「我不聽~我不聽~」,張嘴大叫起來,彷彿在吶喊!究竟是在怎樣的狀態下,畫家才能get這種表達方式?
1、看構圖
整幅畫以橋樑為劃分線,展開維度拉伸,可分為四大塊——天空、橋樑與行人、冰水藍海、小森林。畫面上部橘紅色與大地接觸變成藍色冰面,大紅VS深藍碰撞,使得紅色天空沒有任何熱度。
橋上扶手像把利刃,將畫剖開。左下是紅橋,右上是天空、藍海、森林,整體形成鮮明對比。
再次以橋樑為劃分看遠近!往前拉伸是整幅畫的主視覺——驚恐的主人公??造型誇張,沒有固定形狀,身體如同風中的一葉草。往後拉伸,是一對行人,他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一如既往朝前走。人物旁邊的海面有些小船,船上的人離得非常遠。
回歸橋本身,發現TA沒有盡頭。我們不知道橋從哪開始,去往哪個方向,我們何時到達?
2、看色彩
畫布上滿是彎曲的粗線條,上方橘紅顏料如同火山熔岩,瘋狂流動。顏料走勢先於筆,四處擴散。
飽和度高的紅、黃、赭石與藍、綠等色彩相互交融。紅色天空衝壓下來,我們驚慌失措,不知道如何面對這一突髮狀況,只能捂住耳朵大叫,發泄內心的恐懼,希望這一切不過是場噩夢。置身其中,人們會被畫面吞噬。
3、看筆觸
蒙克的筆觸,跟梵高的創作很像,都有種旋渦式的「追風感覺」,表現得激情四射、倉促又充滿諸多焦慮。這幅《吶喊》筆觸real粗糙,好像返璞歸真,重返小孩子的塗鴉既視感。畫在流動,讓我們感受到賓士的速度。同時,整幅畫多處混合明亮度高的色彩作為高光,矚目又吸睛,點睛處理得很有個性。
蒙克和梵高兩人筆觸都很捉急般躁動,喜歡畫圈圈。後人把梵高列入後印象主義,蒙克是現代表現主義。
4、看畫背後的情緒
跟著萃花穿越到畫背後的1893年,蒙克是醬紫描述滴:
「我跟兩個朋友一起迎著落日散步,我感受到一陣憂鬱。突然,天空變成血紅色。我停下腳步,靠著欄杆,疲憊至極,感覺火紅的天空像鮮血一樣掛在上面,刺向深藍色峽灣和城市。我的朋友繼續前進,我站在那裡,在恐懼中顫抖,我感到一陣巨大的、無盡的號叫突破自然而來。」
蒙克是個經常焦慮的畫家,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憂鬱又彷徨。他甚至以《吶喊》為主題畫了好幾幅,在心中一直「吶喊」。蒙克堅持認為,畫中景象是真實發生的。這些繪畫創作很嚴肅,充滿痛苦與煎熬,是許多不眠之夜後完成的作品,它們削弱了畫家的神經。Anyway,也感染了欣賞畫作的人們。
5、你可能還想知道
1、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的物理學家,唐納德·奧爾森曾表示,蒙克畫中的紅色天空,也許是自然現象。當年印度尼西亞卡托島上的派爾布坦火山曾經爆發過,海嘯隨之而來…
2、蒙克共創作過四幅相似的《吶喊》,有三幅被挪威的博物館收藏,還有一幅曾拍賣出近1.2億美元的高價。
看到這裡,是不是對這幅《吶喊》有更深層次的了解?每幅畫都是藝術家精心構築的佳作,蒙克這幅畫不是傳統寫實畫,而是一種意象表現,其深思熟慮&富有寓意的構圖、強烈的色彩對比、個性筆觸與情緒感染,都在向我們表達生命本身的探討。當你目睹了《吶喊》,觀察到畫家真實的情感流露,你離藝術也就更近了一步。
下一期,萃花將繼續和大家一起看畫,留言你想看懂的畫,說不定下期就是那幅畫的解讀哦!
更多內容,請關注」藝萃」
本文為藝萃原創,轉載請私信藝萃
推薦閱讀:
※A.R. Penck| A.R.彭克,20世紀後期偉大的德國藝術家之一,新表現主義的主要人物
※如何評價蒙克?
※如何按照演繹「吃豆人」的風格演繹一個「貪食蛇」的故事?
※達達主義、荷蘭風格派、至上主義和表現主義有什麼共同點和區別?比如色彩、形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