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恩觀察第三彈】不出錢的主席國斐濟為談判帶來了什麼
一年一度的公約締約方大會在11月18日閉幕。月球人本來想跟蹤一下,跟知友分享氣候談判最新成果和進展,不過剛好看到發改委能源所朱松麗研究員、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王文濤副研究員的文章,寫得太好了,就得兩位同意後轉載到這個專欄。注意哦,這是個系列,後續還有很多乾貨!
-------------------------------------------
一年一度的公約締約方大會(COP)已經演變成全球盛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注意力。每屆主席國也都竭盡全力,一方面提供儘可能周到的後勤服務,另一方面也爭取在談判方面留下儘可能多的「遺產」,讓後來者能夠追根溯源。例如2011年南非德班大會(COP17)啟動的「德班增強行動平台」、2012年卡達多哈大會(COP18)通過的「多哈修正案」(即《京都議定書》二期)、2013年波蘭華沙大會(COP19)達成的「華沙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2014年秘魯利馬大會(COP20)形成的「納斯卡氣候行動門戶」(鼓勵非國家行為體參與氣候行動)。這次COP大會與眾不同,一是首次由小島嶼國家擔任大會主席國,二是會議的實際舉辦地設在波恩,德國成為這屆大會的「技術東道國」。這種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合作形成的「大會主席國+技術東道國」模式,非常新穎,既解決了斐濟的實際困難(國家小財力薄弱難以承辦與會人數接近兩萬的會議)、也進一步提升了波恩的政治地位——雖然貴為公約秘書處所在地和工作組會議的例行舉辦地,波恩還從來沒有舉辦過一次締約方大會。從實際效果看,斐濟專心於談判事務,德國保障後勤,保證了大會的平順進行。
小島嶼國家集團在國際氣候談判中有特殊的地位和利益訴求。由於地理位置和發展階段所限,該集團對長期目標有苛刻的要求(1.5℃)、對資金技術也有迫切需求,同時還有氣候移民的特殊訴求。該集團成員國眾多,佔有近1/5的聯合國席位,但發展水平普遍較低,經濟總量幾乎可以被忽略;但在談判通過佔領「道德高地」、與部分發達國家集團合作(例如和歐盟)並與NGO密切協作,通常能將自己的「悲情」優勢最大化,博取同情和支持。另一方面,在談判回歸「大國政治」的背景下,小島國集團又會顯得力不從心,很多時候只能依附於其中一支力量——通常他們選擇歐盟——來擴大影響。在COP23上,借「主場」和傳統盟友之利,斐濟確實留下了一些「遺產」,這裡一一盤點。
第一,社區和土著居民論壇進入了操作化階段。該論壇在巴黎大會上啟動,COP23大會相關決定確定了論壇的目的、功能和進程,並明確首次活動將是一次由公約附屬機構主持的各利益相關方研討會;
第二,首次通過了性別行動計劃(gender action plan), 邀請各締約方積极參与到該計劃中,將性別平等概念融入到各項氣候行動中。要求公約秘書處在2019年11月之前發布一份報告,闡明該行動的進展、存在的問題和未來工作安排,供COP25審閱。此外,在氣候教育、培訓和公共意識培育方面也有積極的決定。
第三,推進農業適應和減緩向前邁進。大會決定農業議題將公約下屬機構SBSTA和SBI通過研討會和專家會議來共同處理。這些談判旨在討論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以及解決糧食安全的方法。在COP談判中,農業長期處在缺位的位置。把這個議題放到兩個附屬機構的議程上被認為是一個重大的進展要求。決定還要求各締約方針對農業適應、提高土壤碳/健康/肥力、肥料管理、牲畜管理以及與氣候變化相關的農業經濟、糧食安全等問題提交提案供各方磋商,在COP26上彙報進展。
第四,就加強海洋研究和系統觀測通過了相關決定;
第五,損失和危害。這是小島國集團、非洲集團和最不發達國家集團非常關心的議題。他們希望將該問題固定為一個年年必談的長期性議題,最終大會決定繼續由「華沙適應和危害國際機制執行委員會」準備年度報告,召開專家研討會討論問題和進展。這可以說是一個相當「弱」的決定。
第六,Talanoa對話部署,也就是2018年促進性對話的提前安排。儘管招致部分發展中國家的不滿(見「波恩觀察第二彈」),斐濟在這個議題上算是志得意滿。
為體現斐濟特色,2018年促進性對話被別出心裁地命名為「Talanoa」對話,以體現斐濟特色。據稱是太平洋島國的一種傳統對話形式,以提倡包容、鼓勵參與、保證透明為原則,通過講故事的形式使對話參與方加深了解、增進互信,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不由讓我們想起來南非在COP17期間組織的」Indaba」議事模式,一種快速達成共識的南非部落議事方式)。對話將圍繞「我們在哪裡」「我們想去哪裡」「我們如何去」三個主題進行,來評估現有集體努力和長期目標的差距,並探索如何通過氣候行動彌補差距。
「Talanoa」對話提前部署不是締約方充分協商的結果,而是通過圓桌會議、專家會議形成的成果。最後會議階段,部分發展中國家對參與「Talanoa」對話設計的專業機構(expert institution)提出疑問,質疑這些機構有哪些,是否具有參與締約方驅動的磋商的資質?
實際上,在大會開幕之前,一份題為「啟動巴黎協定中的雄心」(Kick-starting ambition under Paris Agreement)的報告已經在網上公布,作者來自歐洲能力建設項目(ECBI), 其成員單位包括牛津氣候政策研究所、國際發展和環境研究所(IIED)、領導力研究所(LRI), 資助方是瑞典國際發展合作署(Sida)。報告內容與最終納入公約決定附件的內容基本保持一致。這也算是小島國集團與歐盟的又一次通力合作吧。
題圖來源 unfccc newsroom
正文圖片來源www.iisd.org
以下補充背景材料引用自中國環境報,作者張倩
斐濟為什麼成為大會主席國?
斐濟共和國,簡稱斐濟,是一個太平洋島國,由332個島嶼組成,其中有106個島嶼有人居住。看過電影《楚門的世界》的觀眾肯定會對斐濟這個國家有著難以磨滅的印象。從小活在真人秀攝影棚而不自知的男主角楚門,在離開人工搭建的世界以後,第一個要去的地方就是斐濟。的確,斐濟就是這樣令人神往的旅遊勝地,不過即便如此,處於南太平的這個小島國依然很難承辦將近200個國家近兩萬人參與的國際會議。為此,UNFCCC秘書處所在城市——德國波恩承接了本次會議。在倡導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政策方面,斐濟一直走在世界前沿。1. 斐濟不僅是第一個批准《巴黎協議》的國家,它還是氣候脆弱論壇(Climate Vulnerable Forum)的43個成員國之一,一直主張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以內。
2. 2017年,斐濟成為第一個加入 Under2 Coalition的發展中島嶼國家。 Under2 Coalition成立於2015年,目標是將全球氣溫控制在2℃以內。同時,致力於通過減少各自在199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基礎上的80%~95%,或者到2050年達到人均年排放量少於兩噸的目標,來遏制全球變暖。 3. 2017年10月17日,斐濟更成為首個發行綠色主權債券的發展中國家,計劃籌集5000萬美元用於減緩氣候變化。此次,斐濟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3次締約方大會召開前發行綠色主權債券,對於其他國家實現各自氣候目標和增強氣候韌性以應對氣候變化也起到了很好的鼓勵作用。
推薦閱讀:
※如果中美在南海發生意外交火,中國填的島被美國人佔去了怎麼辦?
※科索沃為什麼不被中國政府承認?
※如何評價空軍發布的疑似轟-6K戰略轟炸機和台灣玉山的合影?
※銀河號事件,中國是否是韜光養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