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心理學方法,能讓孩子好好吃飯?
你還在為孩子不能好好吃飯而心力交瘁嗎?
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常常不會好好吃飯,有些孩子會因為動畫片而不願吃飯,有些孩子會在吃飯時以「肚子痛」或「想上廁所」為借口,還有些孩子吃了幾口就說「好飽」……總之就是不能好好地吃完一頓飯。這常常引致父母們的焦慮,不吃飯會影響身體發育,不吃飯還會導致胃痛和便秘等疾病。這可愁懷了孩子不吃飯的家長們了。
一位日本媽媽美惠子也曾經遭遇「孩子吃飯難」的問題。兒子大田4歲前,常常會表現出不好好吃飯,有時一頓飯只吃掉一個壽司卷。大田今年7歲,自從美惠子採取「措施」後,就已經有非常好的就餐習慣,偶爾不吃,也只是因為身體不適,而不是因為動畫片或其他借口。美惠子的訣竅是三個字:「儀式感」。
有一天,她鄭重地把正在讀幼兒園的兒子叫到面前,語重心長地跟兒子說了他們共同的決定——「從今天起,珍愛食物,珍惜我們的飯桌時光」,接著,美惠子給兒子講了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媽媽美惠子是這樣講的:
在媽媽還未生寶寶之前,我曾經在一個貧困的地方當過一年老師。我班裡有一個5歲的小男孩叫小福。有一天,學校發了每人一隻雞蛋。小福快快地剝掉了雞蛋殼,老師還以為小福也會像別人那樣,一口把雞蛋吃掉。沒想到小福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吃到最後,只剩一個完整的蛋黃,沒有一絲破損。接著,老師們困惑地發現,小福把蛋黃小心翼翼地放進了一個塑料袋。看到老師的目光,小福紅著臉解釋說:「蛋黃留給妹妹,妹妹正在生病,需要營養……」聽到這話的幾個老師,都把自己的雞蛋都塞給了小福。
「食物在日本非常豐富,但在某些地方卻非常缺乏,所以我們必須珍惜我們能擁有的食物,絕不浪費!從今天起,每一頓飯認認真真地吃,不看電視,也不玩玩具,讓我們以後共同遵守這個決定好不好?」
兒子聽完故事很觸動,不僅同意了決定,還發誓要自己養母雞生出很多雞蛋送給那些貧困的孩子。最後,美惠子還把約定寫成了一個《吃飯合同》,列印出來後貼在了飯桌旁邊。
?儀式感,會讓孩子認真對待
1959年,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儀式感的實驗。實驗人員找來一群要加入某個社團的大孩子,把這些孩子分成3組。第一組孩子需要經過嚴格的考核,第二組孩子需要經過一般的考核,第三組孩子不需考核。結果表明,第一組經過嚴格考核的孩子對這個社團更重視,並表現出更多的好感。所以,儀式感會讓孩子更加認真對待。吃飯有儀式感,孩子會更加認真地對待。
講故事能為「儀式感」加分
在給孩子進行真正的儀式感之前,可以給孩子講一個故事,最好是有感染力的,能增加儀式感的分量。故事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父母自編的,尤其需要選擇貼近孩子的,比如跟你家孩子同齡的一個孩子,或者是孩子的親戚或小夥伴,由於相近,孩子更容易有切入感和認同感。
?除此之外,幼兒說建議對於吃飯問題,要從小給孩子建立「主動」的模式
1、不喂
到孩子有能力自己吃飯時,比如2歲左右,孩子就能抓握勺子吃飯,有些孩子更早。從這時開始,父母就不要喂飯了,讓孩子自己吃。目的是讓孩子養成一種意識:吃飯要自己動手,而不是父母或爺爺奶奶喂飯,更不會追著喂。孩子一開始會把飯菜撒到桌子和地板,父母該記住的是:現在對孩子有耐心一點、自己累一點,對於培養孩子良好的就餐習慣是值得的。
2、不吃時不強迫
美國育兒專家本傑明.斯巴克曾經說過,「每個兒童生來就有一套自行調節進食數量和種類、滿足正常成長發育需要的精妙的生理機制。」即孩子不吃時,很可能是身體自身的調節機制在起作用,等孩子胃口好了,自然會吃。所以孩子不吃時,只要孩子沒有吃零食的習慣,父母不要強迫孩子進食,孩子餓了自然會吃。並且孩子吃多吃少,該由孩子自己決定。
3、吃飯是「孩子要吃」,而不是「要孩子吃」
讓.皮亞傑認為,寶寶一生下來就是環境的主動探索者,他們通過對客體的操作,積極地建構新知識。所以父母在吃飯上,要從一開始讓孩子成為主動者,讓孩子當主角,才能讓孩子在吃飯上有更多的自主意識。如果孩子從小是被父母威迫吃飯的,那麼孩子就在吃飯上成為一個被動者。他們會錯誤地認為吃飯是父母的責任,而不是自己的責任。所以,一旦父母在吃飯上有更多的強迫行為,孩子便會出現反感甚至反抗。
最後,想到一個問題,為什麼父母總想讓孩子好好吃飯?一位媽媽最近說出了全世界父母的心聲:「幸福,就是看著你把整碗飯吃光光!」說的也是你嗎?
本文關鍵字:吃飯問題、就餐習慣、儀式感、幼兒心理、早期教育
幼兒說,一枚親子心理諮詢師,專愛淘國外心理學家們有價值的育兒知識。
推薦閱讀:
※「酒桌禮儀」真的算是一種禮儀么?
※如何點菜?商務宴請、朋友聚會等人較多的時候。?
※怎麼優雅地稱讚別人做的飯好吃?
※{餐桌禮儀} 如何優雅地使用餐巾?你會嗎?
※吃中餐的時候有什麼規矩?餐桌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