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將6個娃全部送進哈佛耶魯,但她的教育方法是功夫在「學」外
成功的教育,並不意味著要犧牲自己。優秀的孩子,大多數都有一個優秀的父母。
作者:憨爸
來源:憨爸在美國
她被譽為「韓國首席媽媽」!
她將6個子女全部培養成哈佛、耶魯大學的博士!
她的家庭被紐約時報評為「可與美國歷史上著名的肯尼迪家族相媲美」!……
她就是韓國的全惠星博士,前任耶魯大學教授,現任東岩文化研究所理長。曾獲得韓國國務總理獎、KBS海外同胞獎、美國康涅狄格州總督獎等榮譽。
這是她的6個子女的情況:
大女兒慶信,哈佛畢業,麻省理工學院理學博士,現任韓國中央大學化學系教授。
大兒子京柱,畢業於耶魯大學醫學院,曾任馬薩諸塞州衛生和公共服務部部長,現任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
二兒子東柱,中學獲得美國總統獎,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和麻省理工學院哲學博士。
三兒子洪柱,哈佛大學畢業後,留學英國牛津大學,後回到哈佛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之後受到耶魯大學法學院的邀請,成為該學院首位韓裔客席教授。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院長。曾出任助理國務卿,主管人權事務。
二女兒慶恩,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後,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臨床法學客席教授。耶魯大學聘請的首位非白人的女性客席教授。
小兒子定柱,哈佛大學社會學系畢業後,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和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獲得了美術學領域的最高學位——MFA(藝術碩士)。
全美國都在為她家族的成就而感到驚訝,全惠星在接受美國哥倫比亞電視台專題採訪時,透露了她獨特的教育理念:
「
我在研究中國古代文化中受到了啟發,中國有句話『功夫在詩外』,運用到我的教育方法中就是功夫在『學』外。
」
那麼全惠星是怎樣在「學」外下功夫,培養出頂級名校的孩子呢?
01
讓孩子有個強健的身體
全惠星對孩子的系統教育都從3歲開始。與眾不同的是,全惠星是從鍛煉孩子的身體開始的。大兒子京柱出生後身體較弱,有時一個月去看大夫十多趟。抱著生病的小寶寶,精疲力竭的全惠星下決心使孩子強壯起來。
從秋季開始,全惠星每天讓孩子接觸一次涼水,先是用涼水洗手,再洗胳膊。堅持一個月後,孩子漸漸適應了,就開始用冷水洗雙腳雙腿。
孩子的四肢適應了冷水,下一步就準備洗冷水澡了。第一次,全惠星把水溫調在25℃,孩子並沒有感到多麼不適。第二天,她把水溫調低了1℃,第三天,再調低1℃。一個月後,孩子已經可以承受0℃的冷水浴了。從那以後,小京柱再也沒有發過燒。就這樣,全惠星如法炮製,結果,6個孩子幾乎從未得過病。
全惠星查閱歷史上的名人偉人,發現一個很明顯的特點:這些非同尋常的大人物,都是身體非常強壯的人。沒有強壯的身體,即使掌握再多的知識,也不能成為大人物。為此,全惠星制訂了一系列「魔鬼訓練」計劃,讓孩子們每天堅持。當時,家對面是著名的尼爾斯湖。每天早晨天剛亮,全惠星就把孩子們從睡夢中叫醒。頂著寒風,孩子們開始了每天一次的3000米長跑。
此外,全惠星還要孩子們從事各項運動:攀岩、壁球、跆拳道,甚至舉重。全惠星的大女兒、現任韓國中央大學化學系教授的慶信深有感觸地說:在大學裡,與同學們相比,我並不聰明,但我強壯的身體,使我能夠在實驗室里連續待上兩天兩夜而不休息,這是我成績名列前茅的原因。母親對我們進行的強化身體訓練,就像給我們身體里安裝了一台超強馬力的發動機,使我們能夠長期工作而不疲倦。
02
鍛煉孩子精神集中的能力
由於對孩子培養方法的熱愛,1972年,全惠星在美國成立了東岩文化研究所,從事文化和人類發展的研究,自任理事長。作為研究所一個課題成果,全惠星得出一個發人深省的結論:智商超群的人往往並不成功,而那些著名人物,其智商並不一定比常人高,他們經過努力,反而取得了偉大的成功。
全惠星認為,其中的原因是,成功者往往能夠長時間精神集中,從而把自己的智能發揮到極點。
為了鍛煉孩子們精神集中的能力,全惠星想了不少辦法,但效果都不好。
有一天,她去巴厘島度假,在海岸邊的礁石上,發現兩位正在練印度瑜伽的姑娘。她們盤膝而坐,面朝大海,在她們面前放著一塊黑色的板子。全惠星納悶地問:「這塊黑板是做什麼的呢?」兩位姑娘告訴她,這塊黑板是為了把目光緊緊地盯在上面從而入靜。全惠星問:「為什麼是黑色的呢?」姑娘的回答很有哲理:「黑色是一種虛無,瞅在黑色上,能達到虛無的更深處。」
全惠星恍然大悟。回到家裡,她就和丈夫高光林一起做了塊「黑板」。「黑板」面積約6平方米,上面貼著一層純黑色塑料膜,像一塊黑色的幕布。中央有一隻小小的藍色閃光燈,每隔一定時間,閃光燈就會閃動一下。
每天晚上臨睡覺前半個小時,訓練課開始進行。全惠星要求孩子們在盯著「黑板」的同時,大腦要停止一切思維。有時孩子們不知不覺中,精神就「溜號兒」了。這時,「黑板」正中的燈閃動起來,一個聲音提醒道:「請不要想任何事情,請不要想任何事情……」
經過半年的訓練,孩子們大多能保持十多分鐘「零思維」狀態。這種強大的入靜能力,提高了對大腦思維活動的控制能力,這種能力,使得全惠星的孩子們能夠在學習時極高度地集中精神,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習效率,也極大地提高了分析能力和創造能力,為他們以後的成功,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03
為了幫助他人而努力
有人曾經問全惠星有什麼特別的教育方式時,她說:「不要只培養孩子的才華,更要注重培養他的品格,讓他成為喜歡幫助別人的人。」
一個人的才華,會讓他整個人看起來熠熠生輝;而只有當他同時擁有了高潔的品格,他的光輝才會散發和蔓延,才會照耀到他人。
有一次,三兒子洪柱的女兒找到她說:「奶奶,我正在籌集艾滋病基金,請您幫忙捐些款吧。」
孫女小小年紀能有這樣的愛心,全惠星非常高興,於是她雖然特別忙,但還是抽出時間去銀行給孩子匯了一筆錢。
過了不久,孫女興奮地告訴她:「奶奶,我已經籌集到四萬美元了!」
作為耶魯大學一年級的普通學生,能籌集那麼多錢,非常不容易。而且她還是這次募捐活動的發起人,這讓全惠星大吃一驚!原本以為孩子只是一個參與者而已,沒想到她在關照他人、幫助他人的同時,還發掘了自己的領導能力。
因此,孩子的才能就是這樣一點點鍛煉起來的,不是為鍛煉而鍛煉,而是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悄悄生長起來的,就像你無心撒下的種子,沒有刻意等待,說不定哪天它就發芽了。每次活動帶給孩子的喜悅和成就感,會鼓勵她以後投入到更多更大型的公益活動中去,而這些活動也會令她今後的路越來越堅實和開闊,讓她和她周圍的人都受益。
這也證明了,比起才華來,品格更能帶給他人感動。現在,只要孩子們參加幫助他人的活動,全惠星就會感到非常高興。後來,他們果真都陸續做了很多事情,有的為海嘯遇難者家屬募集資金;有的在法律事務所為那些艾滋病患者代寫遺囑;有的穿越大半個美國,給窮人建房籌集環境基金;還有的幫助那些不能公開遺囑的人們代書亡後法律事務文書……
孩子們始終有個目標:自己的學習和努力都是為了幫助那些不幸的人們。
一旦這樣的意識在他們內心紮根、生長,慢慢成為一種信念,他們就會獲得無限的力量。他們會全心全意去實現這個目標,而為了實現目標,他們會努力增長自己的體力和才華,使自己變得強大起來。
這也是全惠星所提倡的最終成長為大人物的道路:
「
不是為了成為大人物而努力,而是為了幫助他人而努力。幫助他人需要施展才華,而在這樣的過程中,一切就自然而然發生了。
」
04
尊重小人物,爭做大人物
全惠星在調查中發現,很多望子成龍的家長,會用一些例子來告訴孩子們做個小人物生活會如何如何不容易,人生會如何如何痛苦,以此來激勵孩子們上進。全惠星非常反對這種做法。
她的做法是:尊重小人物,爭做大人物。
全惠星買來一本《林肯傳》讓孩子們閱讀。然後,全家開會討論讀書心得。林肯的父親想當一個農民,所以,他就成了一個好農民。林肯想成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所以,他就成了一個偉大的總統。願望,決定了這對父子人生的差距。她問道:「你們希望做林肯呢?還是做林肯的父親?」孩子們當然希望做林肯,可是,又感覺辦不到。全惠星說:「美國沒有更多的總統位置來讓所有人去做總統,但是,美國有眾多的議員職位,足以使得好多年輕人美夢成真。在其他行業也是一樣,都有足夠的位置在等待著成功者的到來。」
全惠星要求孩子們了解大人物,爭做大人物,但她並不要求孩子們非得做哪一種類型的大人物。她認為,在人生的舞台上,孩子們是自己劇目里的主角,只有他們自己才最明白該做什麼,能夠做什麼。家長只起到一種引導的作用,而不是去給孩子們規定某一個人生軌道。
所以,她的6個孩子,長大後都根據自身的興趣和愛好,選擇了不同的專業方向。但不論他們選擇的是什麼方向,由於他們在身體上,心理上,智能上,都具備了足夠的成功基礎,所以,最後取得成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回憶培養6個孩子的歷程,全惠星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特殊」的個體,都有自己獨特的要素。來自家長和社會的硬性要求,只能使他們感到不適,或者限制了他們的自由發展,或者誤判了他們的潛能所在,結果事與願違。
家長最需要做的不是別的,而是讓孩子有一個強健的身體,有一種極強的學習能力和成為大人物的強烈願望。有了這三點,天賦普通的孩子也會成為一個成功者。
05
做不犧牲自己的好父母
全惠星認為媽媽要學會發展自我,千萬不可以為孩子犧牲自己。要想培育優秀的孩子,就得先提高母親自身的能力。家庭和事業就像小鳥的兩隻翅膀,只有力量均衡才能展翅高飛。女性如果不能把自己所處的社會和家庭結合在一起,不能積極愉快地生活,那麼,她的整個家庭,包括丈夫和孩子都會受到影響。
母親應該在工作和家庭中找到一個均衡點。是否進入職場工作並不重要,關鍵的是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自己所承擔的職責,能否積極主動地自我發展,有無能力排列事情的先後順序,並解決家庭和事業相互衝突所產生的矛盾和困難。
很多父母愛孩子至深,可能認為要一切為了孩子,無條件為孩子犧牲,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全方位受到呵護。但是全惠星卻不這麼認為,她覺得,作為父母,關鍵在於如何能夠成為孩子們的引導者,幫助他們看到未來、走上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要想成為最好的引導者,父母首先要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為了目標,計劃好自己的人生,日積月累,始終進步,並有能力去幫助和影響他人,方能成為孩子的好榜樣。如果父母沒有這樣的能力,不能給孩子適當的指導和幫助,不能讓孩子從內心裡感到敬佩,那麼,孩子們自然不會向他們學習,即使他們為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激不盡。
僅僅有能力養育孩子,卻沒有能力引導孩子的父母,並不是合格和優秀的父母。父母自己一定要有目標意識,即使為人父母了,也要繼續努力。父母的人生應該是完整的,不能被孩子所隔斷。做到這點,反而會比無條件犧牲更難。但是,這才是真正愛孩子,也愛自己的父母要選擇的路。
推薦閱讀:
※初一想考哈佛?
※如何比較耶魯、GSD和普林斯頓三所院校的建築學專業?
※如何評價哈佛大學研究團隊操作失誤,導致金屬氫消失?
TAG: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 | 留学 | 国际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