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如此美麗

第一節、打扮!

駱老師告訴我,她們辦了一個讀書會,想請我來參與。我有兩點基本考慮,第一點,應該是一種精神性的聚會,要有點文化,有點品位,有點情懷;第二點,這聚會是女性性質,有女性朋友感興趣的內容才行。

我能給大家帶來什麼呢?

其實,我有點犯難。為啥呢,因為陌生,不熟悉,沒普遍接觸過,不知道大家的興趣點在哪裡,而且人也不少,所謂眾口難調,怕把大家講睡著了。如果今天讓大家失望了,啰里啰嗦不知道念了啥經,那就請多多包涵!

既然是女性性質的,普遍的基本的需要就是穿著打扮了吧,那就先說說服裝吧。這次的題目,用成都話講,就是生活如何妖冶兒。我也希望不僅僅將打扮,應該講出生活中的文化,文化中的藝術,生活的藝術。

服裝,是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我們每天都在運用,把它自然化了,成為一件自然而然習以為常的事。如果對這個文化有啥興趣,最關心的可能就是怎麼穿著打版吧。希望設計師給提供一點建議,或者配方,甚至秘不示人的祖傳。其實,是沒有的。

現在社會流行一種說法,叫形象設計,個人形象管家。我們過去也試驗過,但效果並不好。就穿著打扮而言,好像人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主張。這主張是什麼呢,簡單一點說,就是時尚。我們每個人都是在時尚文化下穿自己的衣服,也按社會流行的被普遍認可的方式,裝扮自己。也就是說,穿衣打扮其實是一種價值形態,以什麼為美,以什麼為不美。可以舉個例子,在座的有沒有不重視腰身的?恐怕沒有吧。這樣的觀念下來,就導致一種服裝的范型體系出來,這就是西方時裝!我們今天的穿衣,基本都是在這個范型體系下展開的,很難跳脫出來。所謂個性,僅僅是搭配的自由。在這樣的文化下,其實是很難建構起個人穿衣的個性和自由的。

一句話,時尚文化給我們畫了一個圈,大家只能在裡面跳舞。如果你和女性朋友聊穿著,她可能問你的第一個問題,是今年流行什麼。如果不時尚,你就不正常。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的社會語境里,規定著每個人。

但是,穿衣的問題不是僅僅符合規範,討點方子那麼簡單。在我看來,這涉及兩件大的人生問題,一是怎樣認識你自己,二是如何去表現。

對人怎麼認識呢?那就先分類吧。

在穿衣問題上,女性大概可以分為規矩類型和異質類型。我想大約90%以上的女性,都是規矩類型,就是在時裝裡面打轉轉的。異質類型比較少,但一出場必然驚艷。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這就是舞蹈家楊麗萍。

她異質的東東有哪些呢。我們數數哈,有瓜皮帽,藤條編的行李箱,有大紅的棉袍等等。我們把這些物件和一般人們運用的物件做個對比:

瓜皮帽——貝雷帽

藤條箱——LV行李箱

大紅棉袍——裘皮衣服或羽絨服

這樣一對比,有啥發現呢?

楊麗萍是鄉野山野出來的,符合她的人的真實!

而戴貝雷帽的呢,小資,布爾喬亞,這是不是人的出身的本土的真實呢?顯然,不是。而是一種歐化的城市化的結果,也就是被一種現代性的文化塑造了。

藤條,是農耕社會的產物,手工製品;而LV行李箱,是西方奢侈大牌,有錢人哦,土豪哦,是西方時尚工業的大牌哦。

薑黃棉袍是本土的,地道的,中國的;而裘皮衣服,紅樓夢裡也有,但樣式絕對不是今天可以接受的。

也就是說,我們從中發現一些差異:本土的異域的,農耕的和現代社會的,民族文化的和外來舶來品的差異。

那麼,我們怎麼選擇呢?

顯然,選擇時尚的,可能是大多數,這就是潮流;但為啥楊麗萍這樣一出場就驚倒眾生呢?用毛主席老人家說過的話就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一句話,差異才有個性,而這個性一定建立在你個人真實的出身你的文化身份文化屬性基礎之上。楊麗萍美就美在真實!她用她的本真本來有的東西,在塑造她表現她。

可能有朋友會說,楊麗萍是藝術家,當然敢這樣穿。這不正是答案嗎?找到真實的自己。如果說,今天我給大家帶來啥點子,這算第一個吧。

我今天講的第二個小節,就是異質!

第二節 異質

我上一節講了楊麗萍的異質,那麼大家有沒有興趣,把關注點再拓寬一些,看看服裝設計上是怎樣異質呢?我想,大家可能還是有些興趣吧。

這個異質的設計師是誰呢?一個日本人山本耀司,他的衣服太古里有賣,是他的副牌Y-3,也就是年輕化的一個牌子。大家有興趣可以去觀摩一下,這裡的衣服很少找得到腰身,顯然不是正統正宗的時尚範疇的東西。他曾經寫過一本自傳性的書《我扔下一枚炸彈》,就是用他的衣服去轟炸西方時尚。

大家都穿過西裝吧,比如出庭的時候。國內把這叫職業裝,是白領在公司的工裝了,無比令人沉悶哈。西裝有個講究,就是一定要筆挺,不挺咋辦呢?熨斗來了。山本不信這一套,他把西裝弄皺。咋整呢?用棉質面料,再染上日本的一種民族靛藍,這幾乎成為他的招牌色了。西服裡面也不要襯了,你們要挺括,我就讓他癱軟,又一毛主席學生!

大家以為好笑吧,以為我開玩笑,其實不是。文化本質就是鬥爭,誰是鬥爭大師,那就是毛澤東毛先生嘛。也就是挺和不挺的西裝,背後的價值形態是不一樣的。西裝的筆挺來自於資本主義初期,一切都生機勃勃,而且充滿正當性,這個時候出來一個社會人,這就是文明紳士。文明紳士怎麼裝扮?穿西裝唄,所以腰腰挺,衣服也要挺,一切都彬彬有禮,斯文有加。山本不吃這一條,他信奉啥呢?

日本美學。日本美學在設計上的表達很多,不僅僅是時裝,這也是日本設計能從西方重圍中突起的一個重要原因,一句話有底蘊就不怕。

第三節 佗 寂 涉

日本美學有三個字:佗、寂、涉這三字怎麼講呢?

我們先望文生義哈。陀,應該和道士和尚有關,有點宗教性在裡面。寂嘛,好理解,沒人理我了,我好孤獨好可憐哦。詫,就比較生僻,望文生不了義了。

這三個字所代筆的日本美學,也是中國文化生根根發芽芽萌發出來的。這個根在哪裡呢,老莊開啟的中國自然哲學和美學。可能有人會以為這就是陰陽八卦,像天府廣場就這樣搞的。老莊思想最初都是文字,文本,沒有太極圖,只是旁邊的八卦符號是從《易經》來的。《易經》源於一種巫術,也就是占卜,以蓍草和龜甲卜吉凶。這幾乎是人類文化共同的特點,來源於神秘主義,不可知論。不能知道了,那怎麼辦呢?問卦。一種非常深厚廣博的思想被圖解後,思想就表面化淺薄化,這被誰檢拾起來了呢,李春城。天府廣場,搞得土裡土氣,原因在這裡,像鄉村的一個迷信廣場。

老莊的美學其實非常博大,這也是能影響到日本人的一個原因,如果僅僅有太極八卦,那怎麼成?日本美學這三個字,都比太極八卦鮮活有力。這是無法圖解的,具有很深意蘊的東西,從文本學來講,它的意蘊是開放性的,沒辦法去圖解。這是一種深邃澄澈的幽玄美、淡泊美、閑寂、古雅趣味或者雅素情懷,體現了日本傳統文化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

佗,即簡樸,寧靜,幽暗,簡潔,簡樸,素靜;寂,是冷寂,孤寂,悲壯,深邃,蒼勁;涉,是「好」讀音的假借,意味鑒賞力和風格,善,沒,能好的內涵,雅興和好奇心,對風雅、對異性、對和歌的傾心和愛慕。

這樣的美學,有一個集中體現,這就是日本的古詩集《新古今和歌集》。這說到文學了。

何物可與櫻花

或紅葉相映?

正是那些草庵

掩映在深秋的暮色中。

這就是和歌體現的日本美學。春花和秋葉是兩種不同的美,也是雙重信碼,壯麗又可簡樸,模糊而充滿象徵,感覺就這樣奇妙融合起來。

佗和寂,有時又表達為另一個漢字,這就是「侘」。這個漢字在漢語中有誇耀與失意之意,而拿去日文中以後,意思便相去甚遠,把佗和寂包蘊在裡面了。

中國哲學思想到了日本,怎麼發生變異了呢?和日本人的生存環境有關。日本是個海洋國家,島嶼國家,地震頻發,風災海嘯也常襲擊,就會覺得人生無常,朝生夕死,殘缺不完整。日本美學就是這種民族文化心理長期積澱下,受中國文化影響而產生出來的。

類似的美學,中國有沒有呢?有,可能比它還理論化文論化,如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裡面的美學內涵更加深厚,那為何沒日本人的佗寂涉影響大呢?原因只有一個,中國的文化有一個傾向,就是士大夫化,一般百姓不興這些,那都是文人雅士的事。

而日本人不同了,把美學生活化了,現代設計興起後日本是最早跟隨進去的,然後要和西方人區別,他們就把這美學檢視起來,讓西方人仰視。山本耀司的設計,更多是佗和寂的美學,三宅一生更多就是涉了,都是日本美學範圍內發揚光大出來的。

而中國人幹嘛呢?反封建反文人,現在呢,山寨西方,仰視別人的鼻息。這叫啥?忘本,而且非常混雜的忘本。中國文化人中,有兩位把文化生活化了,一位是清代的落魄文人李漁,一位是民國的中西合璧的文人林語堂。既然是讀書會,就推薦兩本書,一本是李漁的《閑情偶寄》,一本是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講的都是生活化的雅俗共賞的有意義的生活態度、方式和經驗。

從20世紀開始,人文學術有一個傾向,那就是向生活世界傾向,幾乎所有的哲學家的著作里,生活世界都是一個主題。所以,茶湯隨小,乾坤很大,喝茶去了。

第四節 喝茶去

為啥喝茶去?

沒來之前,我就在揣摩,協會搞讀書會的深層,應該是想打造一個精神性的聚會地,或者往高了說,精神家園。

為啥喝茶?這不是一般的喝茶,聊天,打麻將,而是一種詩性的棲居方式。茶湯雖然淡,裡面的道行深,茶事本身就是一種精神聚會,一種中國古代流傳下來被日本人發揚光大的雅生活,也是生活中的修行,安放心靈的地方。茶事茶器茶庭茶室茶服茶食茶詩茶道,這衣食住行的詩意,可能是大家喜歡大家需要的。如果工作之餘,各種瑣事之外,有這麼一小方天地小聚,豈不是美事?

先說茶庭!就是去茶室行茶會的前院,有一個不凡的名字:白露地。白露,中國文化的二十四節氣,被日本人借過過了。白露時節,天氣漸轉涼,清晨時分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這是因夜晚水汽凝結在上面,故名白露。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這,就是白露地名字的由來。裡面有幾個關鍵詞:水汽的凝結,秋葉,白色。都是一些淺層不染,高雅至極的詞兒。

茶庭邊有一草庵,草庵里有茶室,茶室里茶人行茶事品茶食著茶服,何等風雅?好不僅僅是風雅,還是一種生活中的修行,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禪宗哲學,又回到咱們中原了。

茶,為何近於禪,而非咖啡?當然,和產地有關。更多還是源於物性的不同。茶和咖啡對比,你會發現,茶相比於咖啡,更淡,更純粹。咖啡比茶濃烈,而且基本要添加糖或者奶,不像茶。茶色,也是透明的,而咖啡渾濁不透明。也就是說,茶的物性語言更接近禪意更接近日本美學的三字經:佗寂涉。

所謂文化深度,好像無比深奧,其實不然,深奧的是內文,內文外化出來,那可能就是一杯簡單的茶。

第五節 茶為何成道

曾經很是疑惑,不就是一杯茶水,怎麼就成茶道了?顯然,深度是茶水背後的道。

對比中西文化,你會有一個有趣的發現,西方古代文化輝煌期有二,一是基督教文化,現在西方很多創意新教堂設計,背後的內文,就是基督教文化,如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如果沒有古希臘文化中的理性主義源頭,就可能沒有當代的科技文明,世界可能就被中國文化統治著。

中國文化的草創期是先秦,也就是充沛的原創階段,然後就逐漸精緻精細化。世界上最發達的農耕文化,就是中國了。對比西方呢,中世紀就是一片黑暗,被基督教壓制,所以馬可波羅來中國後,就被赫了一跳,敢情太發達了。

農耕文化,經濟基礎就是農業,農業就必然親近自然,所以中國的自然美學,也是最發達。佛學傳入後,禪宗興起。禪宗是不用語言的,那要表達,用什麼呢?中國文化的空間理論,詩學理論就必然進入。所以,現在要說到禪宗,沒空間那就不是禪了。

就這點而言,中國文化可以勝出西方那不是半子,而是文化體系,是內文的體系。茶道,就這樣外化出來,不然一杯茶,裡面的道道,肯定勝過咖啡,可以甩他們一個天上一個天下的距離。

說到茶道,就得說茶食,日本的懷石料理,就是茶事後吃的簡樸的飯。這些東西,對今天的台灣美食影響很大,兩方面原因,一是政治殖民的結果,現在不少台獨還在喊殖民很爽,頌揚日本人八田與一。還有一個原因,日本和台灣都是島嶼,出產近似。

日本的懷石料理,就是自然美學的產物。不像中國一些工藝大菜,講究一個雕工,有物性文化精細精緻感,但卻失掉原創期的一些元氣。懷石料理,沒有這些雕工,美在食材的搭配,就像自然萬物,本身是完整的,其美在於混融。這就是文化的深度。說到底,那就是文化的編碼方式,以及形式因數本身。

西方文化是原子思維,非把事物切分,直到最小,然後量化,比如西醫就如此。而中藥配方,就保持物的完整性,苡仁就是自然物,麥冬也是,藥方里沒有一樣是合成的,都是原物原樣。這是中西文化最大的不同。

自然美學,就是尊重自然的秩序,在中國文化里,這叫道法自然,美那就是油然而生。這樣的菜,這樣的茶,能沒有深度嗎?

如果諸位以後去台灣,可以去新北看看一個文化樣本:食養山房。但提醒諸位,如果要進去用膳,得提前兩個月預定,不然就沒座位了。這裡有一道菜比較浪漫。怎麼去呢,把夏天的蓮花採下來,晒乾,排骨湯熬好,用土陶罐盛好,端上桌,把干蓮花放進去,你就會看到,蓮花在熱湯里再次盛開,非常美好,而且浪漫,是不是也是日本美學的一個字:涉?

中國文化始終解決不了雅和俗的關係,雅就是雅,俗就是俗,涇渭分明,文化地位森嚴,這就是文化沒有生活化平民化的結果。要補上這一課,就有賴於設計,有賴於設計對中國文化的重新發現,從西方文化的統治中幡然醒悟過來,原來咱家也是高牆深院,大戶人家,家底厚實,底蘊深邃。

今天就講這麼多了,耽誤大家時間了哈。內容還是比較多,衣食住行都有,當然這裡的行是思想之行,從古代到當今,從中國說到日本,再到泛濫的西方時尚,希望給諸位朋友增添一些色彩,給自己的裝扮一些不是點子的點子。

最後給大家一個建議,協會可以搞一個茶室,一個詩性的棲居地: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這裡的酒改為茶,晚來天欲雪,能品一杯無?三五好友,同道同好,一起行茶事,聚茶會,豈不快意?琴棋書畫,衣食住行,都是話題,都是天地。如果有這麼一個私密的聚會地,也不用來公眾咖啡館,俺一定前來給大家捧場,也不用申請車馬費給俺,豈不快意?

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知乎毀了多少文字,包括短語、成語、短句、詩詞等等?
太極拳是清朝的陳家溝人發明的,武當山怎麼不發聲?
瞎談中國文化對商業行為的影響
在古代,沒考上舉人的秀才,可以從事什麼職業?

TAG:设计 | 生活方式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