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羅馬帝國的衰落,看金融對國家興衰的影響
古羅馬是指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義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公元前510年羅馬建立了共和國,逐步征服了義大利半島。隨後古羅馬便成為地中海的經濟和文化之都。當時的古羅馬帝國,主街聖道商販雲集,其繁榮景象可以和今天紐約的第五大道相媲美。在古羅馬的廣場,彙集了眾多的銀行家和交易商,商業的繁榮促進了金融的快速發展。
但金融是一把雙刃劍,快速發展可以讓國家迅速變強,但金融也伴隨著貪婪,財富的不平等就會帶來社會的不公平,很多問題也會隨之而來。而金融對強大的古羅馬帝國影響亦是如此,少數人積累了社會絕大多數的財富,同時由於古羅馬帝國的奴隸制經濟繁榮,加大了平民百姓與大量湧入的奴隸之間的競爭;而包稅制下的私人徵稅機構更是想盡辦法來增加收稅金額以增加盈利,這導致許多城市債台高築,債權人與債務人的矛盾不斷激化。
哪裡有壓迫哪裡有就有反抗,從古羅馬帝國的幾次內戰來看,金融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公元前91年,古羅馬帝國就爆發了金融危機,單從這點上看,古羅馬帝國或許可以成為金融危機的鼻祖了。由於戰爭原因導致不動產價格快速下跌,大量債務出現違約情況,很多人不得不通過拋售資產來償還債務,而這也進一步拉低資產價格,導致惡性循環,金融危機由此爆發。
公元前45年,凱撒和龐培的內戰導致金融危機再次發生,隨後發生的景象就是債權人開始回收貸款,而債務人卻不願或無力償還,人們開始囤積貨幣,經濟發展停滯,人們熟悉的金融危機,再次降臨。
稅賦苛重,物價飛漲,經濟發展停滯,債務危機等一系列問題接連出現,而這就是屋大維在公元前27年建立羅馬帝國時所面對的國家形勢。有問題不可怕,關鍵是如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屋大維顯然是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他採取了寬鬆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並進行稅制改革、建立自由貿易區、財政補貼等政策,來加快經濟復甦。而在公元前古羅馬帝國就採取了類似現代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來解決金融問題,就足以證明古羅馬帝國的強大是有原因的。
不過老的問題雖然解決了,但是新的問題又隨之而來。通貨膨脹快速蔓延,資產價格快速膨脹,大量黃金外流,貿易出現逆差。有問題就要繼續解決,逃避是不行的。屋大維在公元14年去世以後,其繼任者提貝里烏斯發現,他所面對的國家仍然是問題多多,於是他開始倡導財政緊縮以應對當前的困局,但向民眾無償發放現金和食物的救濟政策依然被保留。面對信貸緊縮的情況,提貝里烏斯建立了一個公共的壞賬銀行,向債務人無償提供無息貸款,實際上這相當於政府履行今日政府「最後貸款人」的職責。也正是由於這樣的措施開始實行,市場逐漸恢復正常,危機逐漸解除。
在這之後,統治者為了應對不斷出現的財政問題,想到了一個更為現代化的方法,這就是--貨幣貶值。當時羅馬的貨幣是足值貨幣,而統治者通過降低錢幣中金銀含量收取鑄幣稅,這在當時歷史環境下來看,也是十分具有現代化意義的方法。不過,當貨幣代表的價值與其本身的價值逐漸脫鉤發展成為信用貨幣時,必須嚴格控制發行量才能保證信用貨幣的價值,否則還會讓通貨膨脹的情況再次出現,但對於當時的統治者來說,他們並未預見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因為他們沒有經驗。最終,通貨膨脹開始蔓延,情況十分嚴重,而這一次的金融危機卻變成了更為嚴重的帝國危機,整個三世紀,古羅馬帝國的物價上漲了15000倍,而這也導致了強大的帝國最終走向滅亡。
縱觀古羅馬帝國的金融史,我們不難發現,自由商業貿易促進了國家的經濟發展,不過信貸體系的進步卻需要國家的介入,而政府的缺位會使得債務違約引發金融危機,甚至導致更為嚴重的後果。屋大維的政策雖然初期有效,一時挽救了經濟,但這卻是政府財政負擔的開始,雖然之後的「最後貸款人」策略重建了信用市場,但最後的貨幣貶值卻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一個強大的帝國就這樣消失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賣油郎獨佔花魁的愛情故事?
※那些流傳甚廣的古代名人智慧小故事,是否真能證明名人的智慧?
※三國短短100年出過如此多風流人物,為什麼魏晉南北朝很少被人提起?
※清朝的皇帝是東北滿族人,那時皇帝上朝是不是一口的東北話呢?
※《<中國史綱>獻辭》中大量的典故求解釋和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