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委託代理與信息共產主義
一些人認為,信息共產主義不可能實現。他們的理由是,人都是自私的,假設人民擁有國家,而共產主義政府是其選舉的代理人,政府代表人民來治理國家,但哪怕連小雜貨鋪都會出現委託代理問題,受雇的人(都是自私的)會更注重自己的利益,國家也是一樣,代理人會更加註重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人民或國家的利益,關於國家社會主義不變的事實就是,國家機構上層的人會為自身和子孫謀福利,然後新的階級鬥爭就會產生。達倫多夫認為,在生產和分配的過程中,隨時都會產生階級,不可能存在什麼無產階級取得政權的最終狀態。無產階級專政,想讓直接控制資源的人不利己,只利人,這種最終狀態是不可能存在的。
這種觀點,可以兩個環節上進行分解,①人都是自私的,利己的,因此共產主義消滅自私是不可能的 。 ②委託代理必然導致低效率。這兩個環節非常重要,人是自私的(經濟人假設),是西方經濟學邏輯的起點,委託代理理論是制度經濟學的重要結論。但是,如果我們堅持了信息哲學的立場,從系統、信息結構角度分析問題,我們就可以在更高維度上得到更深刻、更準確的認識。
自私是對人類行為和社會現象的描述,如果一個人只顧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利益,那麼我們就說這個人是自私的。人類行為和社會現象的底層是人類心理,而人類心理的更底層是生物天演,下面我們開始分析:
從進化生物學的角度上切入,我們可以問幾個問題,單細胞生物是自私的嗎?多細胞昆蟲是自私的嗎?如果按照前面的定義方法認為,如果一個細胞(或昆蟲)只顧自己的生存和發展,不顧其他細胞(或昆蟲)的生存和發展,那麼我們就說這個細胞(昆蟲)是自私的。那麼,細胞(或昆蟲)是自私的嗎?達爾文認為,生活要求相同的同種個體間所產生的鬥爭最為激烈,如鱸魚的成魚經常以本種幼魚為食。既然同種個體間存在激烈的種內鬥爭,那麼單細胞生物和多細胞昆蟲當然是自私的,這不是更支持了人是自私的這個結論嗎?別急,我還有一個更尖銳的問題沒有問出來,既然單細胞生物都是自私的,那麼單細胞生物為什麼要向多細胞生物進化呢?自私論者是否考慮過這個問題?古生物學認為,某些單細胞生物在群聚時,細胞間能夠互相協作,協作對生存更加有利,這類細胞適者生存,就存留下來了。存留下來的細胞,又經過功能專門化,有機結合化,最終變成了多細胞生物。由此,我們可知,單細胞生物都是自私的,但當細胞組織形成多細胞生物後,單個細胞不是自私的。從我們信息科學的話來說,自私的單細胞生物和無私的單個細胞,他們的核心區別在於是否存在高度組織。細胞與細胞之間存在信息控制,信息控制是組織的前提,正是因為我們人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在信息系統的控制與協調下擺脫了自私,才有你和我這樣的存在。生物體內如果出現自私的單細胞,那麼一般屬於病變,如癌細胞就是一個典型的脫離了正常控制系統的細胞,癌細胞無比自私,只知道分裂,搶奪正常細胞的生存空間與養分,因癌症死亡的人數占因疾病死亡的人數的50%以上。可見,從生物進化和組織角度來看,高度有效的信息系統(控制與反饋系統)是變自私為無私的前提之一。
從心理學角度切入,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自私是對人類行為的評價和描述,自私不是人類的心理規律,而是人的心理規律運行後表現為自私。認識到這一點,是我們思考問題的前提。事實上,人類的心理也不存在一個叫自私的認知系統。但是,自私是有心理學基礎的,人的高級行為過程需要在生理上需要經過神經中樞的處理,在信息層面上需要經過認知系統處理。既然,信息處理過程經過了自我的神經中樞和自我的認知系統,那麼信息處理的結果一定也是自我的,而不是公共的,這種偏向自我,而非偏向公共的性質,就是一定程度上的自私。
與自私相對的是無私,那麼無私是否也有心理學基礎呢?這則要看無私是如何定義的,如果認為一個人不考慮自己,只考慮他人,那麼這種無私是沒有心理學基礎的,嚴格的說在心理學上是不存在的。人的行為要麼被潛意識控制,要麼被自我意識控制,但是潛意識只能控制一些與生俱來的簡單的動作,而只要你是在自我意識系統的控制下去行為的,你的行為就已經認識了自我,你怎麼能夠說,你沒有考慮自己呢?應該說,人在有意識狀態下的行為,都是自我意識的體現,無私不是不考慮自己,而是無私的人認為認為無私的行為更值得去做。
在人類認識問題的過程中,存在自我意識與社會意識,社會意識通過自我意識起作用,社會意識是判斷社會情境下人際關係或事物發展的能力,這和自我意識一樣,是人的基本能力。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培養了這種能力,只有穩定的社會關係和穩定的社會預期,才能培養出積極的社會意識。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意識之上的,貨幣信號是很好的信號系統,計劃經濟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信號系統出現了崩潰,這兩者之間的比較研究,需要開專題,這裡不做討論。另外,人的行為受情景影響很大,我們都知道,東北三省相比沿海地帶,官僚主義更加嚴重,腐敗問題更加突出,那麼我們能說東北人更加自私嗎?如果東北人更加自私,那麼為什麼東北人到北上廣深工作之後,這種特徵就不明顯了呢?這難道沒有說明,人的行為受外界環境的直接影響嗎?既然人的行為受外界環境的直接影響,那麼為什麼要堅持認為,自私不可改變呢?
不過自私可以變無私,不意味著無私就是好的。從認知角度來說,大公無私,公而忘私在某些條件下的認知成本反而更高。清代小說《鏡花緣》勾畫了一個君子國,其中的人們不關心自己,只關心他人,我鞋帶開了,勞你發現並代為繫結;你換季更衣,要我操心預備(神似祖先 P44),但自己的情況,自己的感受更切膚,靠自己來調試最方便和迅捷,互相代理只是隔靴搔癢。所有事情,都委託他人辦理,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這是不經濟的。在人的認知過程中,以處理信息的來源不同,可以分為內部信息處理和外部信息處理。人的內部信息處理的主要對象依據的是物理信息素,如神經電衝動、激素等等,但人外部信息處理主要依據的是符號認知系統,如文字、語言等等,這兩種信號系統信息屬性不同,物理信息素直達腦神經,是思維與意識的底層屬性,更加基礎和直接,而符號認知系統受人的知覺影響,記憶、價值觀、信仰以及對客體的態度都會影響符號認知的過程。既然,我們的認知系統是搭建在自我之上的,內部信息處理效率更高,先認識自己不是比認識他人容易的多嗎,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因此,信息哲學從來都不強調大公無私,公而忘私,更不會說狠批私字一閃念這樣的話來。
以上,就是對自私問題的分析,委託代理理論則更加簡單些,委託代理理論認為,由於生產力大發展和規模化大生產,一方面生產力發展使得分工進一步細化,權利的所有者由於知識、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權利了;另一方面專業化分工產生了一大批具有專業知識的代理人,他們有精力、有能力代理行使好被委託的權利,因此委託代理關係必然產生。但在委託代理的關係當中,由於委託人與代理人的效用函數不一樣,委託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財富更大,而代理人追求自己的工資津貼收入、奢侈消費和閑暇時間最大化,這必然導致兩者的利益衝突。在沒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下代理人的行為很可能最終損害委託人的利益。而世界——不管是經濟領域還是社會領域——都普遍存在委託代理關係。但委託代理理論是建立在非對稱信息博弈論的基礎上的。非對稱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指的是某些參與人擁有但另一些參與人不擁有的信息。信息的非對稱性可從以下兩個角度進行劃分:一是非對稱發生的時間,二是非對稱信息的內容。委託代理理論關注的是信息不對稱下,如何進行制度安排,才能實現雙方共贏。但信息技術可以在程度上減少信息的非對稱性,實際上改變的是委託代理問題的初始條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委託代理風險。委託代理相對於權利人直接實施管理,確實多了一項成本支出,但是這項成本支出相對權利人直接實施管理是有比較優勢的,不能說被個人控制管理的財產就是私有制。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不在於財富的管理者是個人還是國家,關鍵在於財富生產的根本目的在於資本增殖還是社會效益最大化。更何況,管理本身就是一個決策過程,而信息是決策的原材料,更全面的信息通常也意味著更科學的決策。
綜上,本文認為,人的認知系統決定了,人的行為是從自我意識出發的,由於自我意識的形成機制,常常表現為自私,如果沒有外在信息控制系統的控制,人會和單細胞生物一樣表現為純粹的自私。讓合作的收益大於個人獨自處理的收益,這是解決自私問題的第一個前提。讓人與人的組織想生物體一樣協調,這是解決自私問題的第二個前提。信息共產主義強調把制度設計到信息工具上,減少信息的不對稱性,強化組織協調,以合作代替純粹的市場競爭。
推薦閱讀:
※發現自己很自私怎麼辦?
※如何克服戀愛中的自私心態?
※老人都是懷疑兒女的嗎?
※一個極度自私的人的心理是怎樣的?
※如何評價共享單車與人性的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