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人用人有訣竅,古為今用最有效
知人才能善任,知人是恰當用人最基本的前提條件。 然而,「知人知面不知心」,說明了知人之難。怎樣才能既知其人,又知其心,古人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先給大家講個管仲識人的小故事:
公元前645年,為齊桓公創立霸業嘔心瀝血的管仲患了重病。齊桓公去探望他,詢問誰可以接替相位。
管仲說:「國君應該是最了解臣下的。」齊桓公欲任用鮑叔牙,管仲誠懇的說:「鮑叔牙是君子,但他善惡過於分明,見人之一惡,終生不忘,這樣是不可以為政的。」
齊桓公問:「易牙怎樣?」管仲說:「易牙為了滿足國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兒子以討好國君,沒有人性,不宜為相。」
齊桓公又問:「開方如何?」管仲答道:「衛公子開方捨棄了做千乘之國的太子的機會,屈奉於國君十五年,父親去世都不回去奔喪,如此無情無義,沒有父子情誼的人,如何能真正忠心於國君?況且千乘之封地是人夢寐以求的,他放棄千乘之封地,俯就於 國君,他心中所求的必定過於千乘之國。國君應該疏遠這種人,更不能任用他為相了。」
齊桓公又問:「豎刁怎樣,他寧願自殘身體來侍奉寡人,這樣的人難道還會對我不忠嗎?」管仲說:「不愛惜自己的身體,是違反人情的,這樣的人又怎麼會真心忠於你呢?請國君務必疏遠這三個人,寵信他們國家必亂。」
管仲說罷,見齊桓公面有難色便向他推薦了為人忠厚、不恥下問、居家不忘公事的隰朋。
遺憾的是齊桓公並沒有挺近管仲的話。三年後齊桓公病重,易牙、豎刁堵塞宮門,假傳君命,不許任何人進去。有兩個宮女乘人不備,越牆入宮探望齊桓公,齊桓公餓的正發慌,便讓宮女去取食物。宮女忙把易牙、豎刁作亂,堵塞宮門的情況告訴了齊桓公。齊桓公仰天長嘆,懊悔的說:「如死者有知,我又什麼去見仲父?」說罷,用衣袖遮臉,活活餓死了。
齊桓公死後,宮中大亂,幾個公子為爭奪王位各自勾結其黨羽,互相殘殺,致使齊桓公的屍體停放在床上六七十天無人收殮,屍體腐敗生蛆,慘不忍睹。
身為一國之君,不能識人用人,後果何其慘烈!那麼,如何才能正確的識人用人呢?古人給我們提供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1、六戚法
所謂「六戚」是指「父、母、兄、弟、妻、子」,六戚法就是觀察一個人在六戚中他的行為表現,從而得出對一個人的認知。
用六戚之法察人,人的忠孝愛敬便可一目了然。《堯典》中,四方諸侯之所以推薦舜,就是因為他能用自己的孝行感化家人,使他們不至於淪於邪惡。四方諸侯就是從父母兄弟的角度來觀察舜的。六戚之法,雖然有一定的準確性,但也有其局限性,在德、識、才三個方面,只注意了「德」,而忽略了「識」和「才」。
2、觀誠法
觀誠之法就是從人與他人的關係中考察人,從人對周圍環境的反應中考察人,從人的內、外兩方面考察人,是一種動態考察法。從父子、兄弟、君臣、老鄉等角度可以考察一個人的忠孝誠信,故意為之製造各種境況可以探索他的心志和性情,用此法察人,人的真偽、貪吝、善惡就沒有看不清的了。
3、考志法
意志薄弱的人,一經威逼利誘便會改變初衷;心志堅定的人,無論遭遇如何,也矢志不渝。通過人在各種情況下的反應,可以看出他的心態是否動搖。有考志之法,可辯人之正邪、忠信,也可知人之進退。
4、視中法
對於一種事物由感而生,必然表現在聲音上。視中就是由聲音和氣息觀察一個人的內心。人外在的聲音隨著內心世界的變化而變化,所以說「心氣之徵,則聲變是也」。人的聲音和氣息,如同人的心性氣質一樣,各不相同。本篇就是介紹了怎樣通過人的聲音判斷人的心性氣質,這樣一來,人的聰惠愚笨、賢能姦邪就可以判斷出來了。
5、觀色法
內心所積蓄的,往往表現在面色上,即使想掩蓋,內心也不能如其所願。這就是通常俗話說的"面部如命,氣色如運。"由此可以看出,觀色可以識人。通過人的喜怒哀樂,看到其性情本色。只要你善於觀察,有心觀察,便可做到觀面知命,觀色知事。這就是觀色法。
6、觀隱法
人多有隱藏偽托之處,以至心口不一,言行相悖,因而有隱藏在仁義本質之中的人,有用智慧事理來隱藏的人,有用語言藝術來隱藏的人,有用廉潔勇敢來隱藏的人,有用忠孝來隱藏的人,有用交友來隱藏的人。若是不明察秋毫,便會為他人的外表所迷惑。
7、揆德法
所謂揆德,就是考察一個人的道德。內心充滿道德,一定會合乎外表。然而虞舜有「再去做些具體事情」的話,孔子經過試驗後才加以稱譽,所以考察度量一個人的道德和考察一個人的辦事能力沒什麼兩樣。
8、甄偽法
甄偽之法是通過主動考察來辯識人才。如果是君子就讓他在遠方做事以觀察他是否忠誠,讓他在近處做事以觀察他是否勤懇,讓他處理煩難的事情以觀察他的才能,突然發問以觀察他的知識,倉促和他約定以觀察其信用,委託他錢財以觀察他是否廉潔,告訴他事情危險以觀察他的節操,讓他喝醉來觀察他是否儀態端方,男女雜處來觀察他如何對待女色。九個方面綜合起來,就可以分清好壞。
當然,古人識人用人的智慧還有很多很多,除了上面講的方式,還有其他的多種方式,比如: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等等。
總得來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古人的識人用人智慧也是無窮無盡。現代社會尤其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人力資源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如何正確的識人、選人、用人,的確是從事人力資源行業者需要深深思索的問題。
古為今用,善於向古人學習不失為一種好的方式。(文/董成竹)
推薦閱讀:
※問:為什麼劉邦這麼有能力,年輕的時候只是個亭長?
※卧龍,鳳雛,冢虎,幼麟得一便可得天下,為什麼劉備得了三個,最後還被滅國了?
※如果你是皇帝,身邊的人都是歷史上bug級別的存在,應該怎麼做?
※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