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

觀今亦見古、無古不成今,歡迎來到歷史觀古易今。

明末著名文學家王夫之曾說: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這也讓我們感到疑惑,到底什麼才是弱滅,什麼又是強亡呢?

當然,評定一個朝代的強弱是必須要從多方面考慮的。但如果單單只是從這句話看來,成唐個人認為這裡的強弱,指得因該是上一個朝代走向滅亡到下一個朝代興起中間這一段時間,整個諸夏軍事力量的強弱!

舉個例子:秦國自在秦孝公開始,經過7代秦王的不懈努力,最終完成了大統一。在其後又推行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等等一系列制度,奠定了封建制度的根基,素有「百代都行秦政法」的美譽。

在軍事方面大秦帝國北擊匈奴、南並百越,可謂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在秦朝滅亡後,北方匈奴迅速崛起,屢屢南下燒殺搶掠,更是成為了中原地區此後數百年的心腹大患。

再舉個例子,在鼎盛時期,隋帝國人口總數高達八百九十萬之多。疆域面積更是達到了東西長九千三百里,南北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

在軍事方面,隋煬帝南下平陳、北伐突厥、西巡張掖、重建河西走廊、打通絲綢之路,可以說隋帝國的繁榮程度令人難以想像。

在隋朝滅亡後,諸夏迅速陷入了內有軍閥割據混戰,外有突厥、高句麗等強敵覬覦的局面。在李唐建國之初,突厥雖然沒有成功入主中原,但卻也逼迫李唐定下渭水之盟,被李世民視為畢生恥辱。

反觀漢朝,在鼎盛之時能夠喊出:「南越殺我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我漢使者,頭懸北闕。朝鮮殺我漢使者,即時誅滅」,到了西漢末年,儘管已經到了最後的風燭殘年,但陳湯卻也毅然進軍中亞,向世界宣告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即使是在東漢滅亡後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亂世之中,諸夏也依然保持者強勢的霸主地位。馬超在西涼被羌人畏之若神,公孫瓚讓烏桓人見漢軍立馬調頭便跑、公孫度威鎮遼東、士燮則恩撫交趾、曹操滅烏桓歸降南匈奴、鮮卑.......

拋開武器裝備、養馬地等軍事因素不談,漢朝又是憑藉著什麼在亡國後仍然能夠保持強盛呢?

首先關於西漢滅亡後,新朝僅用了三年就讓匈奴、高句麗、老窩、浦涯等小國先後臣服 ,這顯然是和新朝完整的繼承了西漢是脫不了干係的,所以對此就不再過多敘述。

眾所周知,漢光武帝劉秀在建國之後,由於自身實力的限制,所以並不沒有對世家門閥進行抑制和清洗。這也導致整個東漢形成世家門閥掌控整個國家命脈,對於百姓的控制能力甚至遠遠要強於劉氏天子的局面。

在大多數人看來世家門閥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國家蛀蟲,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世家門閥在給國家帶來巨大弊端的同時也給整個國家帶來了凝聚力。同樣為了保護他們既有利益不受侵犯,世家門閥同樣也是國家利益最堅決的維護者。

此外,漢朝在繼承秦朝的正統地位的同時也繼承了秦人的血性方剛。儘管漢朝時期的軍功制度並不是晉陞的唯一手段,也遠遠不如秦朝那樣令人膽寒,但卻也絕對是最受人們追捧、信奉的。

也正因如此,戰場成了無數士子的名利角逐場,成了國家強盛不衰最有力的根基。

更何況此時的儒家儘管在長達三百餘年的專制中已經出現了腐化,但整體來說仍然可圈可點。而當時的文官體系,也遠沒有後世東林黨那樣黨同伐異到單純為了反對而反對,全然不顧國家利益的局面。

總的來說,尚武之風讓整個漢朝相比於後世少了一分柔和卻多了一分剛強,想來這也正是漢獨以強亡最根本的原因。



推薦閱讀:

秦國非周室宗親諸侯,卻何以直接承襲周部族的發祥之地?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事之三十:秦相之死
秦朝末年,劉邦才一個小亭長,項羽是貴族後代,按常理說,劉邦是不太可能打敗項羽,除了性格外,還有何原因?
為什麼秦朝之前的朝代都很長,六七百年的都有,秦之後的朝代最長也不過三百年?

TAG:汉朝 | 隋朝 | 秦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