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靡國內外的「啃臉葯」,到底是什麼毒品?

望名生畏,是什麼葯讓人產生如此瘋狂且喪失人性之舉,沒錯它就是毒品,是非常恐怖的一種新型毒品,關於這類毒品,主要盛行在國外,被許多年輕人所「熱枕」並為之「瘋狂」。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全面的認識下「啃臉葯」。

簡介:它是什麼?

「啃臉葯」又稱:喪屍葯,長治筋,其化學成份為「甲卡西酮」,國外名之為:浴鹽,其啃臉事件最初發生在美國。

形狀:粉末狀或與水的混合液體。通過燙吸或注射使用。

作用:具有提神的作用,跟苯丙胺類毒品的作用相似。其對身體各神經臟器的損傷尤為明顯,長期或過量的使用則可能對於神經系統造成器質性不可逆的損傷。

中國:浴鹽、喪屍葯、喵喵、象牙、光環、香草的天空。

澳大利亞:ketone or bk。

紐西蘭:羊毛戰士、毛織品。

南非:Cat,Ietsies kayo,gram

追溯起源:它來自哪裡?

1928年,甲卡西酮作為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第一次被合成,因此,在20世紀30至40年代的前蘇聯,甲卡西酮也被作為抗抑鬱葯使用,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在娛樂場所。

補充下甲卡西酮的親戚:冰毒

1893年苯丙胺面世時,被稱作「覺醒劑」,是一種中樞興奮葯及抗抑鬱葯。「二戰時期,日軍為解除士兵疲勞和強化他們的行為而使用這種藥物。」

1928年在列寧格勒市首次發現甲卡西酮,甲卡西酮看上無害不起眼的晶體狀物質,卻能讓人產生興奮的作用,過量也可致精神錯亂,正因它的那股「暴勁」倍受年輕人歡迎,喜愛。

1989年,美國密歇根州出現濫用的現象。

1992年,威斯康辛州也出現濫用的現象。

2007年,法國警方也在毒品中發現甲卡西酮。

案例:在國內外產生的影響及造成的嚴重後果

國內:最初出現是在山西長治,由當地的曠工稱作「面面兒」使用,關鍵對於高危作業者能起到集中注意提神並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又因獲得容易、價格便宜,被低收入人群所濫用。同時山西也是毒品源的擴散地,從國內向國外輸送,主要流行於歐美。

於《法醫雜誌》2016年第6期,有關於《吸毒後殺人並食屍致機械性窒息死亡1例》案例;某小區內發生一起殺人案件,兩人死亡,兩人受傷,其中一女性屍體多處創口,左胸部及下腹部有較大的創口,心臟及部分腸組織遊離於體外。。。。。。(詳見網上報告)

國外:主要爆發是啃臉事件:邁阿密一無家可歸者威脅咬食警察,最終制服戴上防咬人面具;美國摩根州立大學一大學生殺害室友並食其器官;等,因「浴鹽」所致的恐怖案例比比皆是

源自網

各種新型毒品的興起,我們應該提高對毒品的正確認知,養成高度的警惕心理,不可被其外表所誘惑與蒙蔽,也萬不可掉以輕心;因毒品的迫害性遠遠高出我們的預想,我們需要懂得珍惜自身的生命,學會保護自己,對自己、家庭負責。


推薦閱讀:

邊境毒販平均每次販毒的收益大概是百分之多少?
美國人平常接觸到毒品的多嗎?
家裡有小孩,等到多大了讓小孩子了解毒品的危害合適?要怎樣合理灌輸才能讓小孩從內心裡抵觸且反對毒品?
20 歲女大學生如何拯救毒癮父親和承擔起一個家?
這個數據真實嗎?有一百萬人戒毒成功?

TAG:毒品 | 社会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