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流] Knock knock, who's there? ——測序技術
按照承諾,這回的更新是純技術貼。談談科學家們到底是怎麼知道腸道菌群裡面有什麼的。
經過之前將近一年的文章,希望大家已經有點了解腸道菌群的重要性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喝牛奶到吃蔬菜,從減肥到長壽,似乎腸道菌群都要『摻一腳』。那有人不免要問,科學家具體是怎麼知道,人類腸道里的細菌都有哪些,都怎麼演變的呢?
先從簡單的說起。為了研究腸道菌群對宿主的影響,有些研究組會使用特定的模式生物。模式生物的好處么,是可以直接在腸道內接種特定的一種或幾種細菌。以小鼠為例,目前有公司專門培養無菌的小鼠,並讓它們繁衍後代。它們的後代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待在無菌箱里,食物和飲水也全都是滅菌後的。這樣一來,這些小鼠的腸道就是『乾淨』的——只要不把它們從無菌箱里拿出來,它們全身上下都沒有一個活著的細菌。實驗的時候,直接用注射器往小鼠的消化道里注射特定的菌種液,就可以明確地知道這些小鼠體內究竟有什麼細菌了。由於這種方式通常局限於研究少量幾種細菌,人們也經常在這幾種細菌上做一些熒游標記之類,然後直接通過解剖小鼠或是研究小鼠糞便,就可以知道這幾種細菌『長勢』如何。類似的方法可以用於其它的模式生物。比如果蠅,由於是卵生,連代際培育都省了,直接把果蠅卵表面用酒精或漂白粉消毒,放進無菌培養基里,孵化後就是無菌的果蠅。再在它們的培養基里加入適量的細菌,就可以用這些細菌接種果蠅的腸道了。類似的,斑馬魚啊,線蟲啊,都可以用類似的方法操作。聽說還有人用雞做實驗的,想想拿塊酒精棉擦拭雞蛋表面的畫面,還有點想笑。
但是更困難的問題是,如果我們不是想接種特定的菌群,而是想知道自然環境下,某種動物或是人類的腸道菌群狀況,又該怎麼辦呢?其實也不難。糞便中含有大量的腸道細菌;只要我們能通過特定手段,『數』清楚糞便里有哪些細菌,各有多少,問題就大功告成。對於小鼠之類的模式生物,還有另一種手段——直接解剖腸道,然後通過顯微鏡來『看』有哪些細菌,各有多少。這個話題會在下一次詳細說。咱們今天就談談『數數』。
數清楚有多少細菌,聽起來容易,做起來還是有點麻煩的。畢竟腸道里什麼細菌都有,而一克糞便里,就有一半是細菌,可能有數十億個。單純手動數,怕是要數到地老天荒。更何況,我們要知道的可不僅僅是有多少細菌,還要給它們分類呢。難道真的在顯微鏡下一個個扒拉看?要真是這樣,先不考慮生理上的噁心因素,單算時間,一個博士生大概數清楚一份樣品就可以畢業了。當然,前提還得是,你能『認識』所有細菌的樣子;而很多細菌雖然種類迥異,長相卻大同小異。
折中一點的辦法,就是稀釋樣品,然後讓細菌們在培養基上生長。通過長成的菌落數量,可以大致估計原本樣品里細菌數量;同時,通過菌落的形態和顏色很多時候也能大致猜測細菌的種類。這樣的操作自然簡單了很多,但問題同樣存在:通過菌落形態來辨別細菌種類的方法並不可靠;另外,還有很大一部分細菌目前根本沒有辦法在實驗室培養,所以它們會直接被無視。
所以,目前大家覺得最好的辦法,是直接測序——找到細菌的基因序列。幸運的是,雖然在進化的過程中,很多基因變化極大,但在各種細菌里,有一段基因序列相對穩定。這段序列位於細菌的核糖體 16S RNA 上。這段序列在進化過程中也會慢慢發生演變,但同時保持了相對穩定。因此,只要比較兩個細菌 16S RNA 的特定序列,就可以大體知道這兩個細菌的親緣關係如何,究竟是同一個屬不同種,還是同科不同屬等等。
當然,這樣做的壞處就是,海量的測序數據,處理起來還真是頭疼呢……
題圖 credit: http://phylonetworks.blogspot.com/2014/08/
推薦閱讀:
※如果只把有用的基因拼接起來,會變成什麼樣?
※聊聊轉錄組測序——2.數據分析與解讀(上)
※一條序列測兩遍的方法:O2n-seq
※在對線粒體基因測序前為什麼要對患者進行線粒體病評估?
TAG: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