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武夷大紅袍二三事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之一,武夷岩茶即為其名產,而大紅袍則是武夷岩茶中的傑出代表,品質優異,並被列為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堪稱國寶。

關於大紅袍茶樹名稱由來,民間傳說頗多。一說大紅袍乃仙人所賜,生長在懸崖峭壁,人莫能登,寺僧以果為餌,馴猴采之,因此又稱「猴採茶」。一說天心寺的老方丈,用九龍窠的神茶治好了一位進京趕考舉子的病,舉子得中狀元後,趕回天心寺以謝方丈以茶救命之恩,並將皇上所賜紅袍披於六棵茶樹上,以示龍恩,後人便將茶取名「大紅袍」。又說某朝一位皇后患病,久治不愈。太子便到民間尋找仙草秘方,途中得一老漢相助,前往武夷山九龍窠採得3株茶樹的葉子治癒母病。皇帝大喜,連下二道聖旨:一是賜大紅袍一件,每年寒冬為茶樹禦寒;二是封老人為護樹將軍,世代襲職,每年採制進貢,自此就把這3株茶樹稱為「大紅袍」。

天心永樂禪寺

傳說中的大紅袍多了幾分神秘,而現實中的大紅袍走出九龍窠進而被推廣繁育的過程更為曲折。筆者曾於1963年開始至1997年在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工作,並任數屆所長,主持武夷名樅(包括大紅袍)的挖掘、整理和繁育工作,現將所了解的大紅袍情況略述如下,以饗同好。

武夷岩茶歷史悠久,而大紅袍則又是武夷岩茶中之佼佼者,傳說明末清初即有其名,1921年《蔣叔南遊記》中就有數處提到武夷山大紅袍,如天心岩九龍窠(即現在有摩崖刻「大紅袍」3個字的一處,傳系1927年天心寺僧刻)、天心岩一處、珠濂洞(也有人叫水濂洞)一處,但遺憾的是,這些遊記和調查中都沒有交代大紅袍的品質特徵及具體地點、屬哪個寺廟、是否是同一品種或同名不同種,以及茶樹特徵;1941年林馥泉《武夷岩茶的產制銷》一文中提到馬頭岩的磊石、盤陀有叫大紅袍的,而記錄大紅袍採制全過程的卻是九龍窠那3株。

大紅袍

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筆者主持武夷名叢的挖掘、整理、繁育和推廣工作,曾對當時的岩茶產區天心大隊逐村逐戶進行調查,對有關國營茶場及有關前輩、茶人也是多方了解,在走訪過程中沒有人提天游岩、珠濂洞及馬頭岩的磊石、盤陀等處有大紅袍茶樹的存在。從武夷山著名的「四大名叢」看,水金龜、白雞冠、鐵羅漢、大紅袍各有其特點。水金龜茶樹生長在大路旁;白雞冠特徵獨一無二,嫩葉淡黃色時間長達50天左右;鐵羅漢生長在鬼洞,樹高達3.3米;大紅袍則生長在九龍窠懸崖峭壁的半山腰。傳說1927年,天心寺僧在茶樹旁刻了「大紅袍」3個字,當時在武夷山僅有大紅袍刻有名字。沒有傳言能夠證實除了九龍窠半山腰的幾株大紅袍外還有其他的大紅袍存在。事實上,目前武夷山茶區還未聽說過有不同品種的大紅袍存在。

生長在九龍窠半山腰的峭壁上的大紅袍母樹,樹高達2米以上,不知從哪個年代開始,常年有專人看守,有過寺僧、士兵、農戶,從未間斷,這在國內外可算是個典型。早些年,筆者雖與看護很熟,有次陪同客人要求到半山腰參觀一下大紅袍,竟被婉拒,只能在山下仰望。

武夷山御茶園

1962年和1964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福建省茶葉研究所為研究所需,帶著介紹信,到縣政府辦公室辦好手續,才允許剪取大紅袍枝條帶回扦插繁育。此外,從沒人敢提出去剪取枝條繁育,甚至在1978年底至1982年,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開展對武夷名叢的挖掘、整理、繁育工作時,也沒有提出繁育和推廣九龍窠大紅袍。直到1985年11月,筆者到福安社口參加福建省茶葉研究所四十周年所慶之際,私下裡向該所一位同學要了5株大紅袍茶苗,帶回後栽種在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御茶園名叢觀察園中,這5株大紅袍茶苗在御茶園裡承擔著加速繁殖的任務。繁育10多年來,所育苗木大量種植,純種正本大紅袍的面積年年都在擴大。武夷山大紅袍於上世紀60年代初走出九龍窠,20多年後,繞了一個大彎,又秘密的走回武夷山。如今,武夷山大紅袍已有相當的種植規模。回首40餘年的不平凡經歷,心中感慨萬千……

上世紀80年代末,武夷山市政協科技組曾有委員提出對大紅袍的保護問題,後來卻因為各種原因不了了之。管理和保護的不善使大紅袍母樹的生存條件和長勢每況愈下,產權亦幾經交替,並由此引發了一些不同形式的摩擦和爭執。直到1995年5月,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專門針對此事印發了相關的文件,大紅袍母樹的產權管理、保護工作才正式被提上日程。5月25日,武夷山市政府第二次常務會議對大紅袍母樹的產權管理和保護工作等問題進行了專項研究,並下發了文件。這次會議充分肯定了武夷山市綜合農場以往對大紅袍母樹的保護和管理工作,為了便於管理,明確表示:大紅袍母樹是國有財產,由武夷山市政府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市政府決定委託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承擔大紅袍母樹的保護、管理和採摘加工;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應本著對大紅袍這一國寶和對武夷山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抓緊時間派出技術人員落實管護工作。同年6月5-9日,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茶葉專業組在武夷山茶葉研究所召開稀有茶樹品種資源研討會。會議期間,與會專家在詹梓金組長的帶領下,實地查看了6株大紅袍的生長情況後,專題研究了大紅袍母樹的管理和保護工作,提出了相關技術措施,並建議省、市政府將大紅袍母樹列入省級珍稀植物進行重點保護,撥專款進行改造、複壯,立碑文,重建看護房。當年省財政還撥了8萬元專款作為保護大紅袍的經費,但由於諸多原因,這些保護措施未能很好落實實施。

武夷茶葉之生產製造及運銷·林馥泉

純正大紅袍的植物學特徵為:植株灌木型,樹冠半披張,樹高可達2米以上,主幹尚明,分枝較密;葉稍向上斜生長,葉長一般6—7厘米,長者可達10~11厘米,寬一般3厘米左右,最寬可達4.3厘米,中葉型,近闊橢園形,葉身稍內折,葉肉稍厚微隆、質脆,葉齒27~28對,淺尚明,葉脈7-9對;花形尚大,直徑3厘米左右,花瓣6瓣,萼片5片,花絲稀疏稍長,高低不齊,二倍體;茶果中等。嫩芽梢尚壯,深綠微紫,夏梢葉帶紅毫尚顯。萌芽、開採期比肉桂遲,一般在5月10日左右開採。從採摘時間上看,據林馥泉1941年記載的九龍窠大紅袍採制時間是5月17日;2005年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按小面積採摘的時間是5月11日,中開面為5月16日,高山茶區為5月18日。現在的大紅袍和60多年前九龍窠大紅袍採制日期基本一致。

大紅袍屬於品質特優的「名叢」,以精湛的工藝特製而成,成品茶香氣濃郁,滋味醇厚,有明顯「岩韻」特徵,飲後齒頰留香,經久不退,因其獨特的口感和品質被譽為「武夷茶王」。初制宜中開面采3-4葉,以頂二葉失去光澤為萎凋適度,搖青以三紅七綠為適宜,香氣顯、紅邊適中即可殺青,烘焙、足火均以保持原味為準,多有桂花香或粽葉香。

福建省茶葉研究所曾對武夷山眾多名叢進行品質篩選、鑒定,最後首捧大紅袍。早在1921年《蔣叔南遊記》中就記載了當年的大紅袍每市斤64銀元,折大米4000斤。這在當時可謂比黃金貴。

現存的6棵大紅袍母樹,年產茶葉不足500克,極其珍貴。大紅袍母樹曾於1998年8月18日在武夷山第五次岩茶節上首次公開拍賣,其中的20克被海外投資(澳洲)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榮茂先生以15.68萬元人民幣拍下。也是20克,2002年11月在廣州和2004年12月在香港的拍賣成交價分別為18萬元人民幣和16.6萬元港幣,2005年4月13日在上海被北京馬連道茶緣茶城董事長馬武以19.8萬元人民幣拍得;2005年4月17日在武夷山更是由新加坡人陳漢民先生拍出20.8萬元人民幣的天價!即使是新植的大紅袍,1995年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少量採制的也曾被人以3萬元的價格買走1公斤。

陳椽

上世紀80年代,各類岩茶品種的小包裝茶葉已在市場上銷售,其中也有稱武夷山大紅袍的,由惠安縣一家茶莊生產,而大紅袍原產地武夷山市卻沒有大紅袍生產。於是,1985年上半年,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決定嘗試大紅袍的小包裝茶葉上市。首批包裝正面為一片簡單的紅葉,寓意大紅袍紅的特徵;背面以大紅袍的真實場景配以傳說中的官員朝拜大紅袍的畫面來體現大紅袍的貴重,凈含量15克。首批小包裝大紅袍上市後獲得了成功,然而1990年市場上就有了雷同包裝的大紅袍。1990年10月,筆者到安徽農業大學請陳椽教授題寫了「大紅袍」3字,落款為八三茶人陳椽題。1991年新茶開始後,大紅袍包裝即用陳椽教授的題詞,凈含量也由原來的15克改為20克。

陳椽教授題寫了「大紅袍」3字,落款為八三茶人陳椽題

目前,武夷山茶區所種植的大紅袍,據筆者了解,其苗木都是直接或間接從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引種的,都通過無性繁殖,不存在代數之分,因此市場上流傳的大紅袍一代、二代或是三代、四代之說純屬無稽之談。

大紅袍是武夷名叢中極具特徵的一個品種,筆者認為,從目前情況看,只要選擇土質好的茶園,在武夷山茶區種植大紅袍不存在風險。希望有關專家加大科研力度,摸清大紅袍特徵,完善改進初制工藝,最佳地發揮大紅袍的品質特徵,進而推廣之。在目前提倡發展無性系良種茶園和良種多樣化的情況下,也不能因為大紅袍品質特殊、名聲大而大面積盲目推廣;大紅袍不能取代其他茶樹品種的特色,必須和其他良種合理搭配種植,這樣才能保持武夷山大紅袍的聲譽,並使其健康正常發展。(文/陳德華)

本文原載《中國茶葉》2005年第6期。

(圖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聯繫郵箱:744373898@qq.com)

關注微博:點擊「閱讀原文」,新浪微博:福茶之心

福茶之心

微信 | fuchazhixin

茶覺先生,食茶交友

weixin.qq.com/r/2HWrszv (二維碼自動識別)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推薦閱讀:

開個茶葉店需要投入多少資金?
來,干一杯台灣大碗茶
野菊花可以泡茶嗎?
黑茶能降三高?
茶能解酒嗎?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