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觀下的《矛盾論》解讀(二)

兩種宇宙觀

  在人類的認識史中,從來就有關於宇宙發展法則的兩種見解,一種是形而上學的見解,一種是辯證法的見解,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種宇宙觀。

(正文的第一部分標題就是「兩種宇宙觀」,宇宙觀就是世界觀。

「在人類的認識史上」,將時間覆蓋到整個人類歷史,也就是說這是覆蓋了幾百萬年人類的發展歷史。

「從來就有關於宇宙發展法則的兩種見解」,這裡解釋了宇宙觀的研究對象是宇宙發展,宇宙觀是宇宙發展法則集,而且宇宙觀分為兩大類,也就是宇宙發展法則集合分為兩大類。

「一種是形而上學的見解,一種是辯證法的見解,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種宇宙觀」,宇宙觀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形而上學的見解集,一類是辯證法的見解集。這兩類見解是互相對立的,也可以說形而上學宇宙觀和辯證法宇宙觀是宇宙發展法則集合的兩個互斥子集。

這句話講清了世界觀的時間段、研究對象和分類,以及這兩個分類的相互關係。)

列寧說:「對於發展(進化)所持的兩種基本的(或兩種可能的?或兩種在歷史上常見的?)觀點是:(一)認為發展是減少和增加,是重複;(二)認為發展是對立的統一(統一物分成為兩個互相排斥的對立,而兩個對立又互相關聯著)。」〔4〕【見列寧《談談辯證法問題》。新的譯文是:「有兩種基本的(或兩種可能的?或兩種在歷史上常見的?)發展(進化)觀點:認為發展是減少和增加,是重複;以及認為發展是對立面的統一(統一物之分為兩個互相排斥的對立面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6頁)】列寧說的就是這兩種不同的宇宙觀。

(「對於發展(進化)所持的兩種基本的(或兩種可能的?或兩種在歷史上常見的?)觀點」,列寧這裡對兩種發展觀很不確定的表述為基本的觀點,或者是可能的觀點,或者是歷史上常見的觀點。這三種表述各有區別:如果兩種發展觀是基本觀點,那麼發展觀只且只分兩種;如果是可能的,那麼這兩種發展觀還存在不確定性;如果是歷史上常見的,則這兩種發展觀是所有發展觀中統計上占多數,還有一些其他佔少數的發展觀。

「(一)認為發展是減少和增加,是重複;(二)認為發展是對立的統一(統一物分成為兩個互相排斥的對立,而兩個對立又互相關聯著)。」第一種發展觀認為,發展僅僅是數量的變化,而且是重複,即線性變化。

第二種發展觀認為是對立的統一,即將研究對象視為一個整體,然後再分為兩個互相排斥的部分,而這兩個互斥部分又有關聯。這也是「一分為二」的觀點。這種發展觀重點在於首先要將研究對象視為一個整體,這就要求對後續分成的兩部分要有一個先分後合的分析過程。其次,要將研究對象分為兩個互斥的部分,這裡的關鍵點是互斥。最後,分成的互斥兩部分之間還有需要分析的關聯,這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有時候經常是只記得分成互斥兩部分,忘記分析兩部分間的關係。

第二種發展觀,用系統觀來理解是很容易的:就是將一個系統分為兩個子系統,這兩個子系統間有競爭關係。

最後,作者表明,列寧所說的發展觀就是宇宙觀。至此,列寧所說的發展觀=本文所說的宇宙觀=我們常說的世界觀。)

  形而上學,亦稱玄學。這種思想,無論在中國,在歐洲,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間內,是屬於唯心論的宇宙觀,並在人們的思想中佔了統治的地位。在歐洲,資產階級初期的唯物論,也是形而上學的。

(形而上學的宇宙觀,也叫玄學,作者將我國古代哲學中的玄學部分等同於形而上學宇宙觀。作者又說有形而上學唯心論宇宙觀和形而上學唯物論宇宙觀。

前面講了,宇宙觀即世界觀,根據不同方法論將宇宙觀分為形而上學宇宙觀和辯證法宇宙觀兩大類,這裡又根據不同的哲學原點將形而上學宇宙觀分為形而上學唯心論宇宙觀和形而上學唯物論宇宙觀。那麼,辯證法宇宙觀是否根據不同哲學原點也分為辯證法唯心論宇宙觀和辯證法唯物論宇宙觀?)

由於歐洲許多國家的社會經濟情況進到了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階段,生產力、階級鬥爭和科學均發展到了歷史上未有過的水平,工業無產階級成為歷史發展的最偉大的動力,因而產生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於是,在資產階級那裡,除了公正的極端露骨的反動的唯心論之外,還出現了庸俗的進化論,出來對抗唯物辯證法。

(果然,作者又提出了辯證法唯心論宇宙觀和辯證法唯物論宇宙觀。

這一段不僅僅介紹了宇宙觀的進一步細分,同時介紹了這四種宇宙觀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次序以及出現的原因。作者認為辯證唯心論是為了對抗唯物辯證法才產生的,也就是說晚於唯物辯證法。現在一般認為辯證唯心論的集大成者是黑格爾哲學,辯證唯物法是借鑒了黑格爾哲學的合理部分,即辯證部分。也就是說,現在的觀點是辯證唯心論早於辯證唯物法。

四種宇宙觀具體如下圖:

我們一般是把世界觀分為唯心論和唯物論,把方法論分為辯證法和形而上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進行排列組合,形成四種組合,即文中提到的四種宇宙觀。這種分法的好處是符合我們的思維習慣過程。我們的思維過程一般是先看世界觀,再看方法論,根據世界觀和方法論得出結論集,然後根據價值觀從結論集中選出結論。

  所謂形而上學的或庸俗進化論的宇宙觀,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

(作者闡述了形而上學的特徵:孤立、靜止、片面。當我們看一個觀點,不僅要看這個觀點的世界觀是唯心還是唯物,更要看其方法論是形而上學還是辯證法。

如何判斷其方法論是不是形而上學?很簡單,按照作者給出的形而上學特徵判斷,就是看其方法是否有孤立、靜止、片面。

為了便於理解這三個特徵,可以用三個成語來對應:孤立即掩耳盜鈴(割裂耳朵和鈴聲的關係,孤立看待耳朵),靜止即刻舟求劍(不考慮主體和環境的變化,靜止的看待劍),片面即盲人摸象(將局部替代為整體,也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這種宇宙觀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態和種類,都看成是永遠彼此孤立和永遠不變化的。

(這種孤立和靜止看待問題的方法,也叫還原論。還原論在科學研究中是極其重要的方法,遵循的原則是笛卡爾提出的「把所有考察的每一個難題都儘可能地分成細小的部分,直到可以而且適於加以圓滿解決的程度為止」這條規則。即:把研究對象整體分成各部分,各部分都弄清楚後,就可以把各部分合起來,還原成研究對象。)

如果說有變化,也只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而這種增減和變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內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於外力的推動。

(這種由外力推動事物的數量變化或空間變化的觀點,是機械論的一部分。機械論其實就是還原論。這種觀點在經典力學中有明顯的體現。基於這種觀點,牛頓為了找宇宙發展的原初推力,不得不尋求上帝。)

形而上學家認為,世界上各種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從它們一開始存在的時候就是如此。後來的變化,不過是數量上的擴大或縮小。他們認為一種事物永遠只能反覆地產生為同樣的事物,而不能變化為另一種不同的事物。

(這裡借用百科詞條內容:「著名科學哲學家李察·威斯科稱牛頓為「原型自然神論者」(proto-deist),所謂「自然神論」,是相信神創造這世界之後,就讓自然規律去統治這個世界,自己再不插手,世界在自然規律的支配下運轉。牛頓正是抱著這種宇宙觀,所以牛頓對事情的解釋是自然規律加概率,當然沒禱告什麼事。在他那部著名的著作裡面,牛頓明確地說:他認為天體之所以會運動,是因為上帝創造了萬物以後, 也設定了各種自然規律, 比如運動定律等等。上帝先把它們一推,然後天體就按「動者恆動」的定律一直運動下去,事物都就按照自然規律和概率順其自然的發生。上帝不再作任何事情。牛頓的宇宙觀,屬於宗教的另外一個分支,也叫做「機械宇宙觀」、或者「鐘錶宇宙觀」。」

作者這句話和列寧在前面講的都是針對牛頓這種機械論說的。)

在形而上學家看來,資本主義的剝削,資本主義的競爭,資本主義社會的個人主義思想等,就是在古代的奴隸社會裡,甚至在原始社會裡,都可以找得出來,而且會要永遠不變地存在下去。

(針對一些當時常見觀點,作者直接指出其方法論是形而上學的,是靜止的。類似言論,現在也很常見,比如私有制會一直存在下去。)

說到社會發展的原因,他們就用社會外部的地理、氣候等條件去說明。他們簡單地從事物外部去找發展的原因,否認唯物辯證法所主張的事物因內部矛盾引起發展的學說。

(這種觀點也很常見,用成語來說就是「怨天尤人」。我們經常在生活中看到有些人將過錯全部推給外部因素,比如外部環境或其他人,而不說自身的錯誤,或者將自身錯誤輕描淡寫。)

因此,他們不能解釋事物的質的多樣性,不能解釋一種質變為他種質的現象。

(這部分主要是針對進化論說的,比如人怎麼會是從猴子變來的。這還僅僅是針對物,現實中我們對事的本質分析更難把握。如:赫魯曉夫全面否定斯大林後,蘇聯發展發生了質的變化;百家爭鳴到引蛇出洞的質的變化。

事的內在關係和部分物的發展的質變,由於不是能夠直接觀察到,所以才難於把握。對於明顯的可觀察的質變,一般還是會承認的,比如化學反應。)

這種思想,在歐洲,在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是機械唯物論,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則有庸俗進化論。在中國,則有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5〕的形而上學的思想,曾經長期地為腐朽了的封建統治階級所擁護。近百年來輸入了歐洲的機械唯物論和庸俗進化論,則為資產階級所擁護。

(作者羅列了形而上學的幾個別名。這些名詞的特徵均符合前面提出的三個特徵——靜止、片面、孤立中至少一個。一般片面和孤立會結伴出現。)

(以上一大段均是闡述形而上學的,作者直接點明了形而上學的特徵是靜止片面孤立,這也是形而上學區別於辯證法的地方,因此,靜止片面孤立是形而上學相對辯證法的本質。

這裡提出一個個人疑問:形而上學的特徵是靜止片面孤立的結論,是誰第一個總結的?如果有人知道,不吝賜教。)

  和形而上學的宇宙觀相反,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係去研究事物的發展,即把事物的發展看做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己的運動,而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互相聯繫著和互相影響著。

(作者闡明了唯物辯證法主要看事物的內部關係,同時不忘記看事物和外部他事物的相互關係,但是,事物的內部關係比事物的外部關係更重要。

讀到這裡,我們應該清楚發現,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並不是只看內因,不看外因。這種只看內因不看外因的觀點其實還是孤立的,是形而上學的,和只看外因不看內因的機械論是一回事。

需要注意一點:內因外因不僅僅是指內部事物和外部事物,還包括內部事物間的關係和外部事物間的關係。

這就是系統觀強調的,不僅僅要看系統的要素,更要看系統要素間的有機關係。可以理解為:系統= sum_{}^{}{子系統} + sum_{}^{}{子系統間的關係}

一般系統論創始人貝塔朗菲對系統的定義:「系統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諸元素的綜合體」。 這個定義強調元素間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統對元素的整合作用。可以表述為:

定義如果對象集S滿足下列兩個條件:

(1)S中至少包含兩個不同元素;

(2)S中的元素按一定方式相互聯繫;

則稱S為一個系統,S的元素為系統的組分。

這裡可以明顯看出貝塔朗菲對系統的定義與唯物辯證法的觀點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說是一樣的。

請注意下各自的時間:《談談辯證法問題》是列寧在1915年寫的一篇筆記式的短文;《矛盾論》是毛澤東在1937年的演講提綱一部分;1937年貝塔朗菲在芝加哥大學的一次哲學討論會上第一次提出一般系統論的概念,1945年發表《關於一般系統論》的文章。)

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內部都有這種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事物內部的這種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聯繫和互相影響則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這樣,唯物辯證法就有力地反對了形而上學的機械唯物論和庸俗進化論的外因論或被動論。

(這一句進一步闡述了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

作者前面一直沒有闡述什麼是矛盾,但是這裡可以看出,矛盾應該是事物內部的對立關係。也就是說,矛盾應該是指關係。這個猜測對不對?後文會解答。)

這是清楚的,單純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機械的運動,即範圍的大小,數量的增減,不能說明事物何以有性質上的千差萬別及其互相變化。事實上,即使是外力推動的機械運動,也要通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植物和動物的單純的增長,數量的發展,主要地也是由於內部矛盾所引起的。同樣,社會的發展,主要地不是由於外因而是由於內因。許多國家在差不多一樣的地理和氣候的條件下,它們發展的差異性和不平衡性,非常之大。同一個國家吧,在地理和氣候並沒有變化的情形下,社會的變化卻是很大的。帝國主義的俄國變為社會主義的蘇聯,封建的閉關鎖國的日本變為帝國主義的日本,這些國家的地理和氣候並沒有變化。長期地被封建制度統治的中國,近百年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正在變化到一個自由解放的新中國的方向去,中國的地理和氣候並沒有變化。整個地球及地球各部分的地理和氣候也是變化著的,但以它們的變化和社會的變化相比較,則顯得很微小,前者是以若干萬年為單位而顯現其變化的,後者則在幾千年、幾百年、幾十年、甚至幾年或幾個月(在革命時期)內就顯現其變化了。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觀點,自然界的變化,主要地是由於自然界內部矛盾的發展。社會的變化,主要地是由於社會內部矛盾的發展,即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階級之間的矛盾,新舊之間的矛盾,由於這些矛盾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前進,推動了新舊社會的代謝。

(作者舉例闡述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是否排除外部的原因呢?並不排除。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這句進一步闡述了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更明確的指出內因和外因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

此時,我們將引發事物發展的內外因及內外因間關係進行排列組合,可以有:1隻看內因、2隻看外因、3外因起根本作用內因是條件、4外因是條件內因起根本作用、5外因內因都起根本作用這五種情況。

第1、2種是割裂了內外因的關係,只片面強調一方面,屬於形而上學。只看內因的現象有「自怨自艾」,只看外因的現象有「怨天尤人」。

第3種是前文提到的機械唯物論的外因論和庸俗進化論的被動論,這種現象有「命中注定」。第2、3種情況都是作者所批判的機械論觀點。

第4種是本文提出的論點。

第5種說了相當於沒說,因為在實際運用中依然需要分清主次,都重要也就是都不重要。)

雞蛋因得適當的溫度而變化為雞子,但溫度不能使石頭變為雞子,因為二者的根據是不同的。各國人民之間的互相影響是時常存在的。在資本主義時代,特別是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各國在政治上、經濟上和文化上的互相影響和互相激動,是極其巨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不只是開創了俄國歷史的新紀元,而且開創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影響到世界各國內部的變化,同樣地而且還特別深刻地影響到中國內部的變化,但是這種變化是通過了各國內部和中國內部自己的規律性而起的。兩軍相爭,一勝一敗,所以勝敗,皆決於內因。勝者或因其強,或因其指揮無誤,敗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揮失宜,外因通過內因而引起作用。一九二七年中國大資產階級戰敗了無產階級,是通過中國無產階級內部的(中國共產黨內部的)機會主義而起作用的。當著我們清算了這種機會主義的時候,中國革命就重新發展了。後來,中國革命又受了敵人的嚴重的打擊,是因為我們黨內產生了冒險主義。當著我們清算了這種冒險主義的時候,我們的事業就又重新發展了。由此看來,一個政黨要引導革命到勝利,必須依靠自己政治路線的正確和組織上的鞏固。

(舉例闡述內因外因在事物發展時的作用。)

  辯證法的宇宙觀,不論在中國,在歐洲,在古代就產生了。但是古代的辯證法帶著自發的樸素的性質,根據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還不可能有完備的理論,因而不能完全解釋宇宙,後來就被形而上學所代替。生活在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期的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對於辯證法曾經給了很重要的貢獻,但是他的辯證法卻是唯心的辯證法。直到無產階級運動的偉大的活動家馬克思和恩格斯綜合了人類認識史的積極的成果,特別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爾的辯證法的合理的部分,創造了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這個偉大的理論,才在人類認識史上起了一個空前的大革命。後來,經過列寧和斯大林,又發展了這個偉大的理論。這個理論一經傳到中國來,就在中國思想界引起了極大的變化。

(講述了辯證法的發展歷史過程。這裡,作者又將前面的次序調整了,唯心辯證法早於唯物辯證法。)

  這個辯證法的宇宙觀,主要地就是教導人們要善於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的運動,並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因此,具體地了解事物矛盾這一個法則,對於我們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闡述唯物辯證法的重要性。)

(這一章作者詳細闡述了形而上學和辯證法的本質區別。尤其點明了形而上學的本質特徵是靜止片面孤立。現在我們都知道辯證法的本質特徵是發展全面聯繫,當然,文章此時並沒有提出,這部分是在第三章矛盾的特殊性部分闡述的。

形而上學的結論,在分析過程中必然有靜止、片面、孤立這三個本質特徵的一條或多條,一般片面和孤立會同時出現。

辯證法的結論,在分析過程中必然有發展、全面、聯繫這三個本質特徵的全部,因為任何一條特徵丟失,就會成為形而上學。

在運用辯證法進行分析時,應該時刻注意是否犯了靜止、片面、孤立的錯誤。

前面已經闡述了,系統觀和辯證法是一樣的方法。當運用辯證法時,可以採用系統觀的方法。將研究對象先分為若干子系統,同時分析各個子系統和各個子系統間的關係。然後分析研究對象所處的系統環境,也就是研究系統的母系統,並分析母系統和研究對象間的關係。如果這種分析還不足,則可以繼續看母系統的更高層系統,看子系統的更底層系統,還可以看在母系統下與研究對象處於同級的兄弟系統,並且將各個分系統間的關係進行分析。在整個分析過程中還要考慮各個系統在不同時間點的具體關係。

可以看出,辯證法或者說系統觀在運用時,計算量是驚人的。想要做到全面,那麼僅僅考慮研究對象的子系統是不夠的,甚至僅僅考慮研究對象的母系統和子系統有時也不夠。隨著思考的範圍擴大,各層級的系統總數成倍數上升。其中還要看各層級各系統間的聯繫,這種相互間的關係數量成指數上升。再加上發展,那麼各個系統自身的發展,各個系統間的關係的發展,讓所需要思考的內容成倍數上升。

那麼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我嘗試綜合前言和第一章的內容,做個簡單的辯證法或者系統觀的步驟:

1.確定研究對象。在確定研究對象時,要看研究對象是客觀事物還是語言辭彙。如果是語言辭彙,那麼必須找到該辭彙所對應的客觀事物。由於語言辭彙多是抽象的,那麼為了避免語言模糊性的干擾,應弄清該抽象辭彙所包含的具體客觀事物,也就是運用集合論的方法,把抽象辭彙視為集合,把該抽象辭彙所包含的具體客觀事物作為該集合的元素。在之後的分析過程中,應每步都要檢查研究對象的元素是否發生變化,因為在使用語言進行分析過程中,很容易將研究對象辭彙的範圍擴大或縮小。

2.將研究對象分成若干部分,弄清楚各個部分包含的元素,檢查是否有遺漏的元素或重複的元素。這一步,可以運用集合論的文氏圖來輔助。

3.分析研究對象各個部分之間的關係、研究對象與外部環境的關係。注意,外部環境是個模糊辭彙,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外部環境所指具體內容。更需注意,關係不僅僅有線性關係,還有複雜關係,甚至關係間還有相互影響的關係。

4.循環第2、3步,直到分析結束。

5.如果循環多次,仍無法分析清楚,那麼在第2步換個標準將研究對象分成各個部分,再依次去按步分析。

在這個分析過程中,需要經常提醒自己,研究對象和各個部分的元素是否發生變化,各個部分間的關係是否考慮足夠,關係間的相互影響是否考慮了,外部環境具體是哪些,研究對象和外部環境間的關係是否考慮了,外部關係是否對內部關係產生了影響。一共六個需要反覆提醒自己的要點。

)

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推薦閱讀:

個例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說明問題?在什麼條件下應該被忽視? 如何看待其有效性?
第三節 可證偽性
系統觀下的《矛盾論》解讀(一)

TAG:方法论 | 毛泽东选集 | 科学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