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編寫的明史可信度有多高?國家歷史第一檔案館解開真相

觀今亦見古、無古不成今,歡迎來到歷史觀古易今。

清朝史學家趙翼曾在《廿二史札記》中評價明史編纂得體、材料詳實、敘事穩妥、行文簡潔、立場公正是從古至今以來最完善的史書。

當然,這一觀點也引起了許多專家學者的激烈辯駁,有的認為明史的準確性足以令人稱道,也有的卻認為明史可信度非常有限。由此也讓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清朝編寫的明史可信度到底有多高呢?

眾所周知,歷朝歷代的史料都是出自後來人書寫,這也就導致在記錄前朝歷史的時候,史書往往都會帶著後來人的立場和觀點。

而自古以來,後來者為了讓政權的交替更加合理,往往也都會在不同程度上詆毀前朝的歷史。這也導致記錄史書往往都逃不掉被後人編排的命運,只是在編排程度輕重有所不同罷了!

回到正題,清朝編寫的明史可信度到底有多高呢?

事實上關於明史的編撰,其實早在清順治二年,也就是滿清入關的第二年就已經開始了。

在當時清朝一方面為了否定南明政權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又為了拉攏明朝遺臣,所以就打算用編撰明史的方法來確定其正統地位的合法性,所以這個時候的明史可靠性也相對較高。

一直到公元1679年,也就是清康熙十八年,儘管各地起義仍然時候發生,但是清朝的地位基本得到了穩固,於此同時清朝對明史展開了第二次系統性編撰。

對於此次編撰明史,康熙表現的非常重視,僅初期主要編撰人就多達一百四十三人,然而一直到公元1723年康熙皇帝死去,明史的編撰工作仍然沒有能夠完成。

直到清乾隆4年,也就是公元1739年明史這才最終定稿。

毫不誇張的說,明史是中國歷史上纂修時間最長的一部官方修訂的史書。從順治二年的最早編撰再到乾隆四年的最終定稿,明史前前後後一共歷時九十四年之久,是明朝編寫元史時長的九十多倍。(元史編撰歷時僅331天)

另外據有關資料表明,清朝在康雍乾時期,對明史的編撰進行了多次嚴格的增刪、政審、篡改。另外此期間清朝不但嚴禁民間修明史,否則一律殺頭,還同時焚毀了大量明代的原始史料。並對有關蒙古、清的各種明朝原始資料做了系統的銷毀和篡改,對"皇明""甲申"等字頭之類的書籍,更是全部進行銷禁、焚毀。

據中國歷史第一檔案館現存的明朝原始資料分析,檔案館內僅存3620餘件明朝原始檔案,而這些檔案中絕大多數都是明末天啟、崇禎兩朝的資料。反觀明朝初中期的原始資料卻幾乎沒有,這也讓如今的學者對明史的可靠性失去了強有力的第一手反駁證據。

著名的明清史學家謝國楨對此就專門指出:明史有五個缺失的地方:1、對清廷不利的史實、2、對明朝初年事實記載不夠詳細真實,尤其是驅逐蒙古於漠北、女真於東北臣於明和明初統治集團內部矛盾、3、出清廷的需要,明史對建文帝的事情非常忌諱、4、對於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大肆抹黑、5、對東林黨人多加以美化。



推薦閱讀:

海瑞的「南平教諭」職務能否作為「海瑞買豬肉、吃豬肉」的佐證?
回到崇禎年間,有什麼方法能讓明朝免於滅亡?
明初空印案之後,中央戶部是如何和地方府縣對賬的?是乖乖的恢復正常來回跑腿,還是修正了工作方法?

TAG:明朝历史 | 明史史书 | 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