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紅袍文化現象

丘理真

我在武夷山多年了,但與茶界接觸無多,也不諳茶道。由於從事旅遊文化工作,自然避不開武夷岩茶了,長久以來,「大紅袍之謎」總是個心中的困惑。日前有幸拜讀了陳祥龍先生《探尋「大紅袍」之謎》大作,心有觸動,思路漸覺明晰,於茲訴諸文字,只求為武夷紅火的茶事「捧個人場」。

我覺得,要想驅散「大紅袍」問題的團團迷霧,得從宏觀上把握。我提出一個「大紅袍文化現象」觀點,這是個人的一己之見。我歸納「大紅袍文化現象」包括五個方面:即大紅袍商標、大紅袍故事、大紅袍摩崖、大紅袍母本真身、大紅袍文化遺產傳承。對此五個方面一一試做分析,以請大家指正。

一、大紅袍商標

武夷岩茶歷史悠久,傳承有序,所謂「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崇嘉」——武夷人都知道,無庸贅述。

  

近年武夷山市委、市政府為擴大武夷茶的影響,拓寬市場,已將「大紅袍」作為武夷茶的品牌推向市場,這無疑是明智之舉。武夷茶有近兩百個品種,本地人沒有十年八載時間也弄不清楚,更何況域外之人。我常住福州,福州距武夷尚不足四百公里,不少文化人甚至不知「水仙」、「鐵觀音」、「肉桂」即是烏龍茶,遑論一般居民。要賣茶,不可能先給每個顧客上武夷茶文化課!時下,「大紅袍,紅天下」的廣告牌已頻現福州以至北京繁華的鬧市街頭。「大紅袍」已從「皇家御用」的「神壇」走下,步入尋常百姓家。大紅袍今日才真正躋身於「碧螺春」、「金針銀毫」、「福州茉莉花茶」等中國市場消費者熟悉的茶品之列,而且以其獨特的品質拔得頭籌,進駐北京國賓館。

  

武夷山茶人欣喜地說:武夷岩茶「茶價年年高,銷售日日遠!」

二、大紅袍的故事

「大紅袍的故事」在武夷山市幾乎人人均可講述一二,但卻版本不一。為什麼版本多多?因口口相傳,隨意杜撰;因無事實為模版,所以花色多多!

中國古代,書本文化只屬少數有閑階層,大多數民俗文化靠口口相傳,靠村頭橋邊閑聊胡侃,代代傳承。大紅袍的故事是宣傳武夷岩茶的絕好材料。武夷山下世代流傳的這些故事,極大地增加了武夷茶的神秘性——越神秘越好——這即是原始的商品廣告要追求的效果。凡中國的好東西,差不多都有「故事」烘托著——中國的「神仙」總是飄在一片「彩雲」之上。

「大紅袍」,按字面理解當然是紅色的官袍,所以武夷山大紅袍的故事均離不開這件服飾,都拿它說事兒。「望文生義」的錯誤在中國很普遍,極為正常,因為中國是個詩歌國度,在語言、文字的傳情達意方面,「借喻」、「明喻」、「暗喻」的文學手法使用過廣、過久、過濫所致。

「大紅袍」茶名,其實是指其茶之茶湯的色澤。「武夷茶色,紅如瑪瑙,質之佳過印度、錫蘭遠甚」。據民國三十一年版的《崇安縣新志》載:武夷岩茶名稱「宋以後花樣翻新,嘉名鵲起。然揭其要,不外時、地、形、色、氣、味六者。如先春、雨前乃以時名;半天妖、不見天乃以地名;粟粒、柳條乃以形名;白雞冠、大紅袍乃以色名;白瑞香、素心蘭乃以氣名;肉桂、木瓜乃以味名。」(見《崇安縣新志》第586-587頁)大紅袍諸故事中有一則是「仙話」,該「仙話」中有一句是說:大紅袍被地主豪紳掠去了,不久後他自己「逃了回來,駕著一片彩雲,飄飄悠悠地落在了武夷三花峰半壁地半天妖」……這是前人在向我們透漏一些不宜公開宣講的文化秘密,它是珍貴的史料。

  

話雖這麼說,但武夷山各種版本的大紅袍故事還得繼續講下去,畢竟美麗的傳說是武夷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大紅袍」摩崖題刻

先說一個普遍認同的公理:某人家中有件極為珍貴的寶物,則必然是藏之唯恐不秘。不可能放在抽屜中,同時在外面題著「藏寶處」三字。

福建武夷山九龍窠,當地茶葉局的技術人員在給"國寶"大紅袍母樹施豆肥。

大紅袍——武夷岩茶之「皇」,世界獨有的三株(指當時),無價之寶,竟然放在荒山野嶺之上,而且赫然標出物名「大紅袍」,唯恐賊人不知?豈有此理!「大紅袍」三字之上的茶叢,摩崖與大紅袍「母株真身」的秘密耐人尋味。

  

這裡,提供有關大紅袍摩崖題刻的一種推論。「大紅袍」作為摩崖題刻是民國三十二年崇安縣長吳石仙所書,一縣之長,文化人當然了解武夷文化。「大紅袍」題刻是武夷山摩崖題刻群體中的一員,必然具有武夷摩崖的一般特徵。其特徵是「比興」手法,而且地名、物名、峰名、岩名不題字,一旦題字即非地名、物名、峰名、岩名(新版《武夷話源》中有詳盡敘述,在此不再重複絮說)。至於近年的濫觴題刻,在此不予評說。《明清民間宗教》一書中,我欣然發現這樣一段話:為了激勵起義造反的信眾,白蓮教《教義》上說「獲滅門九族大罪者,死後升九重天,披大紅袍」(白蓮教,系混合有佛教、明教、彌勒教等內容的秘密宗教組織,起源於宋代,一直延續到清代,教派名稱隨時隨地變化……清代有清水教、八卦教、天理教等名目。清代著名的有嘉慶元年至十年,川楚白蓮教大起義等。武夷山虎嘯岩亦曾是明清農民起義山寨,在著名的「虎嘯八景」中就有白蓮渡一景,此名稱之義是一過此渡就是造反起義的地界了。)我認為,上述引文中「大紅袍」的語意最符合縣長吳石仙題字時的由頭。1942年前後正是戰亂動蕩時期,作為一縣之長,不堪兵匪官紳對武夷岩茶的巧取豪奪之擾,題刻「大紅袍」以轉移視線,保護地方名產之根脈,無疑是必要之為,睿智之行,大義之舉。當然,這一行為也有「欺上瞞下」之嫌,但為了治下黎民百姓之利益,也是值得的,即使危及個人身家,那有何防——「死後升九重天,披大紅袍」嘛!

白蓮教之亂

話又說回來,「大紅袍秘密」在武夷山市素來就是最高機密,能知其奧者不足三五,而且口風極密。直至武夷景區開放初期,九龍窠一帶尚不能容許境外遊客隨意進入。據說,當時有導遊碰了這條「高壓線」,還被公安部門追究……聽說那些年國際市場上茶葉競爭激烈,武夷茶在當時沒有發揮其優勢,曾經受挫。外國茶人窺視武夷大紅袍者有之,為此,「防人之心不可無」。

四、大紅袍母本真身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剛涉足旅遊教學工作,有一次曾與幾位年輕朋友到景區遊覽,踏勘導遊線路。走出天心廟地界,於一坡道邊發現有一精心用石板鋪就的曲折光潔的小路蜿蜒直達三花峰趾,見一鐵門擋在山峽洞口,兩牆岩壁間有石階登頂,越高越窄,半途路斷。我們推開虛掩的鐵門,好奇地拾階而上,尚有丈余距離達頂時石階沒了,要兩臂左右撐持,手腳並用,吃力攀登,年輕敏捷者勉強可上,身體轉過岩壁,豁然一方小平台,可站八九人許,有兩三株蔥鬱的茶株,笑傲蒼穹。我有恐高症,兩股戰戰,不敢移動,縱目遠眺可清晰地看到九龍窠「大紅袍「摩崖……下山後,我暗自揣度:幾棵茶樹價值幾何,值得為其鋪設石板路,安裝鐵門?我油然想起一句幽默的古語「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阿二沒有偷!」

半天腰 圖/徐謙

1994年前後,我萌生了回榕奉母的念頭,星村幾位竹筏工朋友知道後曾深情挽留,我應邀陪幾位進山閑逛,相互切磋導遊說辭,又再度登臨此處,鐵門沒了,殘存的鐵門框仍深嵌在岩壁上,石板路被荒草掩蓋……不知曾發生了什麼變故,但此次登臨印象格外深刻,「半天腰」摩崖之下的茶叢依舊,綠葉間伏有一條竹葉青蛇,一位友人還小心地摘了兩片茶葉兒,其葉奇大,柔軟而清香……下山途中幾位竹筏工師父興奮異常,抒發感慨,一致認同此處與父輩所談「大紅袍所生之處奇險,人行難至,天心廟僧人訓練猴子採茶,每年制茶不足一斤」相符合……

天心永樂禪寺

日前恭讀武夷山資深茶人黃賢庚先生之文章《採過「茶王」的僧蓮》。文章說到,今已八十四的耄耋長者釋蓮枝,民國二十七年,他15歲時,在天心永樂禪寺受戒後,便在寺中當大和尚昌明師的侍者,他曾有幸和師兄三人採過「茶王」之茶。文章說「……拜畢,攀岩附壁,上到『掛在』岩壁上的大紅袍茶園,大家小心翼翼採摘,大約採得10來斤茶青。回寺後交給寺中茶廠做青師傅製作,方丈一直在廠中監製」

……文中的描述使我又清晰地憶起了兩次三花峰之行……

  

在《武夷歷代名叢奇種一覽表》中,所列55品名叢奇種中,以地名命名者惟有「半天妖」和「不見天」,以地名命名,則使人難知其茶的時、形、色、氣、味,而最易於掩飾其奧秘。

  

三花峰的「半天腰」摩崖與「半天妖」奇種名叢諧音。可以斷言,三花峰「掛在」半壁的一方樂土,像懸在丹山碧樹間的搖籃,孕育了物華天寶;聖母瑪利亞的懷抱,以甘美的乳汁,孕育了聖嬰。

  

今天,大紅袍母本真身安在?搬家了嗎?亦或不堪世俗的叨擾而脫於塵寰?……我無由而知。

  

我每次走到九龍窠,都禁不住駐足凝望。「虹橋一斷無消息,萬壑千岩鎖翠煙」的詩句便泠然飛上心頭……

  

大紅袍「母本真身」價值連城,世人矚目,但也身世坎坷,歷盡滄桑。據陳祥龍《探尋「大紅袍之謎」》載:他「在武夷山市工作時就聽到對大紅袍有三種說法:一說大紅袍即極品肉桂;二是說大紅袍是幾個名叢搭配而制的混合香型的茶;三是說奇丹單叢即大紅袍。」我認為這段話太重要了!

  

上述文章中又說:陳德華(曾任武夷山市茶科所所長十餘年)「1985年11月到福安參加福建省茶葉研究所40周年所慶活動,私下向該所一位老同學要了5株大紅袍茶苗,帶回栽種在武夷山茶葉研究所御茶園名叢觀察園中,也就是這5株大紅袍茶苗茁壯成長,承擔著繁育推廣的任務。20多年來,繁育了大量苗木,使純種正本大紅袍的面積年年不斷擴大。」

陳德華

大紅袍「母本真身」有嚴格的規範標準:其時、色、形、氣、味,以及玄妙的「岩韻」都有一定的嚴格要求,這是它的屬性,而它的載體卻不可能也不應該是惟一的一株或兩三株茶樹,而應該是「年老的退休,年輕的接班」。這是與時俱進的觀點。如今農科技術日新月異。武夷茶企群雄爭霸,大紅袍品種的「茶王」輩出,一波推動一波。為大紅袍「母本真身」提供了大量的儲備——這是武夷大紅袍永續利用,永葆青春的物質基礎。

  

總之,大紅袍「母本真身」是個動態的概念,我們有自信,有依據地說:今日的大紅袍「母本真身」比昨日的「母本真身」更年輕,更有活力;明日的大紅袍「母本真身」比今日的「母本真身」品質更高、更好。

  

而以「大紅袍」為商標的武夷岩茶亦將以其「岩骨花香之勝」經歷國內、國際市場地拼殺,而最終「席捲六合而并吞八荒」。

五、大紅袍文化遺產傳承

時下武夷山民眾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利用「雙世遺」的旅遊優勢,把生態旅遊與茶文化結合起來,使茶、旅遊、文化交相輝映,協同發展。

  

長達千五百年之久的豐厚武夷岩茶文化是武夷「世界文化遺產」的要件,其卓絕的歷史文化內蘊涵蓋了物種、加工、管理以及有關詩詞歌舞、禮儀等等,體現了岩茶的自然屬性、人文因素,富有傳奇魅力。2003年武夷山獲得「中國茶文化藝術之鄉」的殊榮——這是我國的唯一!

  

「大紅袍文化現象」是武夷茶文化的最精美部分,我們應進一步將之凸顯出來:武夷山中大片蔥碧的賞心悅目的茶園,是武夷茶文化的物質基礎——但,這還遠遠不夠,這不是文化,文化注重精神!馬頭岩的制茶作坊,三菇石背後的七十二版牆,拔地而起的一家家茶企那古雅的建築,接待茶客的古氣盎然的大廳,華貴厚重的大茶案……它具體、生動地表現了一段歷史——武夷茶人從山間走向城市的歷史,是茶人從貧窮走向小康地歷史,是一家一戶地小農經濟走向機械化、科技化、現代化的歷史!

  

而其中最為珍貴的莫過於那通往三花峰的苔跡斑駁的石板小路,那人工艱難的登山石階,以及當年不少人還在吃糠咽菜的貧困中建造的顯得過於奢侈的鐵門,那冒著生命危險開闢的「掛在」半天腰的方丈茶園……它歷歷在目地記述了武夷茶人世世代代,「芒履踢開降虎路」篳路藍縷的創業歷程……置身其間,我們彷彿聞到了先人的氣息,看到那幅《父親》名畫中那飽經滄桑的面容……那是觸動靈魂的,是令人熱淚盈眶的,是真誠感動的——「千年祭」的龍柱浮現在我眼前——「武夷魂」雕塑浮現在我眼前,彭武、彭夷戰天兜地的嘯歌在武夷山中迴響…… (文/丘理真)

(圖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聯繫郵箱:744373898@qq.com)

新浪微博:福茶之心

福茶之心

微信 | fuchazhixin

茶覺先生,食茶交友

weixin.qq.com/r/2HWrszv (二維碼自動識別)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推薦閱讀:

與傳統沖泡方式相比,冷泡茶有哪方面的優勢?
白茶性清涼,卻又號稱「女人茶」,這不矛盾嗎?
紅茶系列(有目錄)
有什麼相見恨晚的茶?
如何高逼格得泡茶?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