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在知乎,演得開心嗎?

寫下這篇文章,是因為受到了幾件事的影響。本來今天早些時候就想寫,打開知乎正巧看到首頁上鱗次櫛比的葯娘悲慘故事,看了幾篇,沒忍心下筆。

剛才又受到了另外一些事情的影響,決定趁著自己心硬,趕緊把該寫的都寫下來。

我寫下這些文字,內心也是掙扎的。

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

符號化的我們

還記得我剛發布的《性別論》的內容嗎?文中提到,現在的女性,都活成了符號,喪失了各自的美感。而這並不僅僅局限於男女的刻板印象造成的社會組成元素單一化,同時更是一個個體和群體相互協調的過程。這個話題往大里說,很大,因此今天我們就把問題簡化:你們,為什麼,要在知乎,悉心塑造自己的角色。

乍一看來,各位塑造角色的行為,和之前提到的刻板印象造成的單一化從字面意義上背道而馳;實則不然。對於女性而言,人們(直男癌)心中有一系列既定的評判標準:可愛(過去是美?),溫柔,乖巧,聽話,貌美,膚白,多才多藝,平易近人。。。。。。越是符合這個標準,越是受到愚昧大眾的歡迎:因為大家沒有腦子去深入思考,只知道像查閱電腦硬體規格一樣,來判斷自己「到手」的「商品」是否「合格」。

大眾是人類的主體,愚昧是大眾的主體,愚昧也就成了文化的主體,也就成了社會規範的主體。

而上面的「懶惰」的刻板印象軟社會暴力,體現在方方面面:結婚生子,好好學習,勤懇工作,感動中國,就算父母家庭暴力也要孝敬父母,就算師長黑惡勢力也要尊敬師長,我們的一切行為被社會綁架,就像一個寫好的程序中微不足道的線程;而另一方面,大腦退化的我們又進而成為維護這個群體暴力的一員。

社會分工的明確,文化的單一,精神的空白,也就進而形成了對一切事物統一且單調的判斷標準。好孩子的標準,好女孩的標準,直男癌的標準,小公主的標準,人們熱衷於給自己貼標籤,1是遠離傻逼、容易站隊,2是更加容易無腦地相互殺伐,3是更加容易抱團取暖、相互吹捧,固化自己扭曲的三觀。

宛如一個軟性、大型、綜合宗教。

而我們在給自己貼上足夠的標籤之後(看到那一堆簡介里一大堆數都數不完的斜杠的傢伙們沒有???什麼都能拿來當標籤貼!),就開始卯足馬力扮演自己貼出來的那個人格。那麼,雖然每個人貼出來的標籤都不同,然而總體看來,大都圍繞著塑造一個令人喜愛的角色服務,而這個角色的特性,是符合某種刻板印象的。

我們,繼而淪為一種符號,每個人都在使用豐富的表現,使用不同的言語,做著不同的論述,只不過每個人手裡拿著的,都是矛煮襲語錄。

不存在的我們

有多少賬號,就有多少人格。

自己所捏造出來的人格,大概總有一個,會得到別人的喜愛。

我想,有的人是有意這樣做,而大多數人,更是無意這樣做的。你可能回想,不我只有一個賬號,而我在這個賬號上隨心所欲,記錄自己生活的點點滴滴(給人看)。只不過,你(也可能是無意間)悉心篩選了那些看起來更酷的內容,小心翼翼地隱藏起可能導致形象崩塌的信息細節,將那些美好的故事拿出去,讓人們按照你們的想像來編織出一個你的故事。

我想,你們很好地利用了上圖中的原理,你們就像那隻兔子,使用棉棒將雜亂的線條蓋掉,觀眾就會腦補出一隻完美的兔子。(書名:イラストで學ぶ ヒューマンインタフェース)

我熟練掌握Windows Linux MacOS(的開關機),Photoshop Illustrator Painter SAI(的啟動和關閉),3ds Max Maya ZBrush(的作品欣賞),上午用(現學的)Ae給學校做視頻(白乾活),下午女裝出街(PASS度=0),晚上抱葯娘女朋友睡覺(一年見了一次,然後分了)。

久而久之,你會覺得自己確實是一隻完美的兔子,從而心理得到虛幻的滿足。

我想,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本來內心風平浪靜的我們,打開知乎,看到完美的兔紙,看到圓圓的絨布球,看到大家不遺餘力演繹出的完美角色,是會當真的。當真了,就襯托出自己的渺小,自己的無力,自己的蒼白,而自己如果恰巧手上有點可以演的材料,那就要迫不及待地去為自己塑造一個新的角色,來和網上的那些耀眼的星星交相輝映,相映成趣,來打消心裡的低劣感;而無論怎麼努力演,自己心裡卻都明白自己是裝的,而別人都是真的。

我並不是說葯娘圈,我是說在座的各位圈,都是這幅景色。加重抑鬱是一方面,對於普羅大眾而講,看到自己和那些演繹故事的差距,便迫不及待地順便點開知乎市場去找課,來趕緊吸幾口知識的獲得感,以不讓自己感覺過於糟糕。

我想裝逼的風氣,就是這麼個毒品成癮一般的惡性循環。

真的不存在的我們

拋卻那些浮華的皇帝新衣,我們還剩下什麼?

前幾日和圈裡某知名角色形象塑造者長談,深感其內心深刻的空虛。空虛是一種什麼境界?是空虛到無法直視自己的空虛,空虛到無法認知自己的空虛,空虛到誤認為自己塑造的角色就是真實,空虛到除了用力去抓、去佔有,不知道還可以做些什麼。

我寫下這篇玩意,內心十分拒絕。我想,上面的過程,是個不可抵抗的過程:造就我們的空虛和偽裝的,並不是我們自己的責任。每天打開知乎都會看到葯娘在家自殺,這是極端的一側;而平常的一側,還有朋友圈充斥著旅遊照片和男友合照的普通妹子,每天填滿GitHub綠格子為樂的碼農,大家就算不是不停用自殺去換取社區的注意力,也是在用材料堆砌自己虛構的生活給別人看,就算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心理,也感到無能為力、束手無策。

只有虛榮的人把榮拋棄,那就只剩下虛了。

沒有糧食的人就算吃觀音土,也總要吃點什麼。

所以我寫下這些垃圾,到底有什麼意義?

就像前幾天響起的防空警報一樣,告訴大家「5分鐘後你就會被今叄乓的導彈炸死,請耐心在家等候」?

我究竟該怎麼做才能豐腴我圈子裡偽娘葯娘們的精神,和大家一起構建出新世界的希望?

反過來想,那麼什麼又是真正的「存在」?

在我的圈子裡,我經常發表「各位自認為恆久的屬性,都很有可能只是暫時的」的觀點。人是發展的,人是經歷和成長的,而且這個速度還很快:那麼標籤也不是那麼容易貼住的。我想,虛幻的形象塑造,本身就是和真正的存在對立的存在:這就像我們不斷認知世界、模擬世界,卻總是無法揭曉世界真正的樣子那樣,比起塑造,我們的網路形象更應該是一種真實的自己對別人來講「發現」的過程,坦然面對自己、接納自己,然後,也接納別人面對自己、接納自己的過程。

我在創立專欄前,曾經發布過一篇論文翻譯,內容是講跨性別者如何利用Facebook完成自我內心形象的轉換過程。然而我深刻地感到,論文中談及的「自我形象轉換」,不應該是知乎的各位塑造虛幻形象的過程;而是通過更加充分的自我表達,來透過文字發現自我的過程,是一個去掉偽裝、剖析自我的過程。論文中的MtF利用Facebook加速了自我身份轉變的全過程,Facebook是她們的工具,是好幫手,而不是一個自我展示的平台。論文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Facebook為MtF提供了身份轉變的土壤和試驗場,沒有Facebook,就沒有新自我。

(我必須提一句我是Facebook黑)

作為試驗場,是不應該欺騙自己的。

我想,真正的「存在」狀態,是一種不貼標籤、不加評判的狀態,接納此刻的自我,並不加修飾地傳遞給社交圈,讓社交圈發揮其本應該發揮的作用(也讓知乎發揮其傳播知識(和想法)的本來目的。。。。。。)

何不食肉糜

賣慘的小葯娘和她的幻象在光明和快樂中飛上了天空,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天賦黨爆照、沒有Lo裙女裝程序員dalao、也沒有戾氣和嚶嚶嚶的地方去了。。。。。。

前段時間斤叄乓發射導彈,日本除了警報響得特別歡,卻遲遲不發布一些更加有用的信息,Twitter上大片指責安倍挑起國民緊張情緒來藉機實現廢憲進程完成軍國化。在我的觀察中,人們從最開始支持警報的行為逐漸轉變為反對警報,理由是「影響電視台直播節目的安排,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のけもののフレンズ?)」,「打擾我睡覺」,「連我們領空都沒進真的有必要響警報嗎?(斤叄乓導彈沒進大氣圈,太空不屬於領空)」

日本作為全球唯一被爆國,核避難所卻只能容納全國0.03%的國民,遠低於其他發達國家(作為參考,美國80%);而作為地震頻發的國家,大量國民卻住在容易倒塌的木造房子里,一發生5+級地震死的大部分都是木造建築一樓的住戶。。。。。。

我想,日本社會特別有居危思安的精神,而就像斤叄乓導彈來臨時,警報信息引起無謂的慌亂、而充分的知識令我們迅速解決問題那樣,無謂的抱團和賣慘我想並沒有幫助甚至只會起反作用(這幾天看到一些人因為看夠了葯圈決定退乎的想法),而各位更加積極地分享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知識,來幫助新葯娘迅速完成自我的蛻變,才是社交媒體真正應該發揮的積極作用,就像那篇寫Facebook幫助MtF完成蛻變的論文那樣。

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

更新

在這裡插播一個小密圈中的問答。

不是天真 提問: 小姐姐對自我價值是怎麼定義的?比如說自卑,自負的一些情緒,是因為對自我價值的定義出現了誤差?

我:

沒錯,自卑自負是因為將價值感放到了和外界進行比較的過程。

自卑是什麼?看到別人展示出來的幻象,感到自己的卑微。然而這實際上是一種幻象(可以看一下我剛在專欄發的那篇文章)(註:指的就是本文)

自負是什麼?看到別人展示出來的不足,終於有個機會反擊上面的自卑情緒,其本質依然是自卑。自卑的越厲害,越需要自負去達到一定程度的平衡。

那麼,在自己身上感受到價值,首先需要認清「人人都在演」這麼個事實。我們打開知乎,看到的故事,都是人們生活中美好的一面:每個人把自己生活中美好的一面拿出來編一編,看起來都差不多!我們看到他們展示出來的美好,就會以為他們生命中全都是美好,這形成的自卑,是一種完全不必要的自卑情緒。首先認清這一點,有助於我們消滅自卑情緒。

要治本,還是要徹底放棄和外界的比較。我之前也說過,這個世界上永遠有人比我們強,也永遠有人比我們弱。我們無論置身在什麼位置,上面都是無限大,下面也都是無限大,這樣看來和外界比較變得完全沒有意義。那麼可以拿來比較的,就只有過去的自己。

自我價值,就是在自己的不斷前行中感受到價值,不依賴於和外界進行比較的價值。看到比我們強的,想吸取經驗;看到比我們弱的,想吸取教訓以及伸出援手。不將外界的一切看做敵人,而是看做夥伴,才是真正的力量。

在裝逼的洪流中,自我被衝散;而在穩定的前行中,自我得以凝聚。

我想,各位可能一定程度上誤會了我本文想要傳達的中心思想。我認為,圈中部分人的演繹行為,加重了其他人不必要的自卑情緒,和Facebook論文中所描述的社區應當起到的正面作用相比,是一種惡性循環的社區氛圍。

因此我所提出的呼籲,是一方面,讓一部分受到這股風氣影響而深陷自卑者得到救贖;一方面,希望大家將重心從掩飾和演繹轉向平等和平和的分享。這很烏托邦嗎?我覺得不見得。

我想,知乎是個分享知識的平台,不是分享「我懂很多知識,就是不告訴你」的平台,不是分享「我懂很多知識,因此我比你們過得強多了」的平台。最重要的,我想這裡也不是個搞偶像操作和偶像崇拜的地方,不是我們發泄情緒的地方。

那麼,在此想討論一下評論區中幾個有意思的觀點。

1.人活著不就是演嗎?

人活著就是演?我想,如果我們需要虛偽的自我形象塑造,人活著確實在演,就像把自己毛髮炸開來威嚇敵人的動物一樣,如果我們生在一個周圍布滿了敵人的吃人社會,時時刻刻都在演確實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手段。

當這種思維形成了慣性,我們就認為活著就是演,演變成了一種真理。

我記得之前看過幾篇批判中國學生不懂如何提問的文章。中國學生的提問,總是看似高端大氣上檔次,總是問一些「您對XXX(某個高深莫測的名詞)持怎樣的看法?」一類的問題,作者認為,這一類問題,裝逼意義大於提問意義。之前看到某個大V也提到過中國學生使用英語和使用母語提問時迥然不同的心態:使用英語,要事前醞釀在三,提問充滿氣場,要博得老師的讚許、同學的欽佩,至於對方的回答,どうでもいいじゃない?

那麼由此及彼,我們是否可以進一步得出:提問問題不就是在裝逼嗎?

不,提問本應該是一種充分表現自己的無知之處,並向對方徵求解答的過程。

人活著,本應該是一種向他人展現自己的真實,並建立適合自己的社交圈的過程。

人們為什麼開始演?當演,變成了事實標準,就顯得宛如真理。不演,也可以是你我的選擇。

2.我們都在心中樹立一個美好的形象,並向著它去努力。

沒錯。我並沒有否認這一點,雖然我並不贊同這種行為(詳見我《小魔女學園》系列評析文章)。

人,有目標我當然支持。但,有目標不代表我們要裝得已經達成了目標,不代表我們要急著根據目標給自己貼上無數標籤來把自己固定住。這個美好的形象,會不斷變幻,變幻得比我們預想的還要快;它隨著我們見識的不斷增長,不斷變幻形態,變得更加清晰真實,變得更加平易近人。

我們心中的美好形象,也不一定就只能拿去裝逼。它還可以作為知識分享,可以和他人的思想碰撞中加以補足。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比起一開始看似完美卻逐漸展現出其不完美的對象,我們會對開始並不完美卻持續成長的對象給予更高評價。

成長,對成長的展現和分享,才是最大的魅力。

3.我偏激。

我想這可能是腦補。因為我發現,知乎的各位非常容易犯非黑即白的邏輯謬誤。我行文描繪了最近常見的一種現象,大家就會認為我在徹底否定和這種現象沾邊的一切行為,繼而指責我偏激。

就像性別光譜一樣,我們生活在廣泛的灰色地帶。知乎上的無謂爭執,大都在爭黑天鵝還是白天鵝,就像程序員要爭PHP是不是最好的語言,要爭「面向對象編程還是函數式編程」。就像我一直所提倡的那樣,比起爭論前方的路通向何方,最好的辦法,就是踏實地向前踏步,來用事實證明,並且將自己的發現積極地分享給社區。

而最重要的是,前方不僅有路,更有可能有廣場,有平原。

推薦閱讀:

偽娘/葯娘/變性姑娘一般都很好看嗎?
MTF判別TS與AG的方式 這樣對嗎?
發現老公是易性癖患者如何是好?如果離婚,購買記錄、聊天記錄可以當做證據嗎?
為什麼知乎偽娘類提問質量越來越差?
女裝子找一份什麼樣的工作最適合?

TAG:药娘 | 伪娘 | 跨性别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