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國際學校沒課本,做家長是有多不負責!
沒有課本的國際課程
國際學校的課程,有許多不同的體系,比如A level、AP、IB等。有關國際學校課程請看文章:家長問:IB考試比A-level難?北上廣哪些國際校開設?
我孩子上的國際學校(A校)小學使用的IPC課程、6-8年紀採用的是IMYC(international middle years curriculum)課程體系,9-10年級是IGSCE體系。這麼多縮寫,真複雜,不過別上火,後面基本都用不到,這裡掃一眼就行。
我孩子上6年級,所以是IMYC課程。我今天主要介紹的也是IMYC課程。
我孩子是5年級畢業從公立學校轉到A校的。轉學前,考察國際學校的時候,也注意到A校的課程沒有課本。我估計是因為我潛意識裡一直認為書本上的死記硬背的知識沒什麼用。
我的一個觀點是數、理、化課程如果以後真準備做科學家,大學從頭學起也來得及,對於一般性職業(也就是正在讀這篇文章的大多數讀者)來說,理科100以內加、減法掌握了就夠用了(我的觀點全是謬論啊)。所以當時選擇學校時我真沒把沒課本當回事。
最近,我想了解下孩子學了些什麼,才又意識到:A校的IMYC課程真是沒有課本啊。
當時怎麼就敢把孩子轉過來!怎麼會有這樣的家長?
原來他們使用「主題教學法」。
IMYC課程---A校實例篇
下面再用我孩子的一些課程舉例,不是很全面啊,通過一些個別的例子展示如何開展「主題教學法」的,信息都來自於我翻看孩子的筆記:
1.講授「Adaptability」主題時,Science課上講了不同動物的器官,比如嘴,是如何適應環境的不同而又進化成不同的形狀的,還講了達爾文的進化論;(6年級講進化論!)
2.講授「consequences」後果主題時,Health課程講授了吸煙、過量飲酒、吸毒的危害
靠不靠譜
後面啰啰嗦嗦說很多,但大家認真看的話應當對IMYC課程會有初步了解,先談下感受:
1.傳道、授業、解惑
感覺IMYC課程在做的事情就是老祖宗一直在說的事情「傳道、授業、解惑」,傳人間大道,balance「平衡」、adaptability「適應」,都契合了「道」家的觀點。
「道可道、非常道」,怪不得沒有課本呢,根本說不清楚嘛,「授業」,傳授知識,「解惑」解答疑問,不僅是學問上的疑問,還有做人、做事、生活、世界的疑問。
從這個角度講,公立學校的課程好像就是「授業」而已,準確說,不是「授業」,是「作業」。
如果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話,反過來想,還真是不需要課本了,因為「道」在哪裡?答案是:哪裡都有道。古人讀書的時候就是沒有全國統一的課本的。這麼一想,好像有統一的課本是反常規的了。一本中學歷史課本,就是學習歷史的全部嗎?
2靠不靠譜?
我也不知道,反正過幾年再看。因為A校也還是有語言、數學、科學等學科,只不過是加了一個「主題」的維度。
沒課本行嗎?這我也不知道。A校的上課資料都是每個老師按照IMYC的要求準備的。比如Social studies的課程,老師會從網上搜很多資料,也會讓學生上網去查很多資料。
這種沒課本的方式,好處是絕對不會「讀死書」,因為根本就沒書。如果學生跟得緊的話,應當是能學到更廣闊的知識。以歷史舉例,歷史課的內容是包含在social studies里的,我看過孩子的筆記。
6年級講了宗教的內容,涉及到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起源,涉及過reformation,15、16世紀的宗教改革,涉及過巴以衝突。按照主題,談到某一話題時,比如巴以衝突,如果孩子感興趣,就可以專門找些經典書目去讀,這樣好像更是一個研究的態度。
當前,世界的不安定其實主要來源於宗教上的一些衝突,孩子學過這些內容有助於他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
所以,我理解,IMYC的這種主題教學法,是通過總結出30個重要的主題來引導孩子理解這個世界。從這點來說,應當是個不錯的嘗試。
IMYC課程-基礎篇
官方說法如下:
IMYC中學國際課程由總部在倫敦的Fieldwork Education國際教育組織聯合全球100多所國際學校的一線教育人員共同參與開發,已經被包括英、美、澳等國家在內的65個國家的1100多所學校採用。它解決了IB在初中小學階段只有課程框架,缺乏課程資料的不足。
IMYC在中學階段的學習有30個主題和8步周期,包括:
The Big Idea (中心思想) 、
Entry Point(導入)、
Knowledge Harvest(知識儲備)、
Learning Goals(學習目標)、
Research and Record Learning Activities(探究和記錄)、
Reflective Journaling(反思日誌)、
Assessment for Learning(學習評估)、
Exit Point(總結)
每個主題都按照這8步周期安排教學。每學期學習四至六個主題。每個主題持續六周。所有拓展課,如音體美等,及部分學術課均在同一時段圍繞同一主題展開。
天哪!「IB在初中小學階段只有課程框架,缺乏課程資料」,看來沒課本是國際課程的通病!
IMYC是個組織,它會向使用這個教學體系的學校提供指導,但是沒有固定的課本,授課教師要圍繞著核心內容組織課件。
IMYC-進階篇
按照我的膚淺理解,IMYC的教學方式可以稱作「主題教學法」。在上節已經提到,IMYC在6-8年級共有30個主題。下面是其中一些主題,比如:adaptability、balance(平衡)等等。(全是高大上的,基本上與聯合國秘書長每天考慮的事情差不多)
IMYC也開設各種與公立學校類似的課程,比如,A校6年級的課程有:
English language arts、
math、
social studies、
science、
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library、
PE、
arts、
music、
中文等。
就像「基礎篇」提到的,IMYC的主題教學法是每個主題講6周,在傳授某個主題時,所有的課程(包括PE、social studies等)都儘可能圍繞著這個主題開展。
每個主題的六周,都按照如下的順序進行:
簡單說,每個主題的基本順序是:講授主題的基本概念,所有課程圍繞著這個主題來展開,最後做個project,每個學生闡述對這個主題的理解,然後這個主題結束。
IMYC課程-國外實例篇
光說基本概念,一腦子漿糊。下面舉了國外的例子,是英文的:
這個例子是介紹Balance(平衡)主題的,平衡的Big Idea是:
things are more stable when different elements are in the correct or best possible proportions.
「基礎篇」提到了,在講授某個主題時,所有的學科課程要圍繞著這個主題展開。所以,在學習Balance主題時:
1. 體育課PE會通過循環訓練法、有氧運動、瑜伽等訓練來闡述「平衡」的概念;
2. Language arts(語言文學)課會引入「平衡」的概念,講述在寫故事時如何做到角色、背景、情節、主題的平衡;
3.在science(科學)課時,會重點介紹生物和其生存環境的「平衡」,以及失去平衡的情況下對生物及環境有什麼影響;
4. ICT課會教授在製作PPT、廣告、設計LOGO時,如何「平衡」地使用各種媒體形式以達到最大的衝擊效果;
5. 音樂課會講解在編寫一個搖滾歌曲時,如何「平衡」地使用各種音樂元素以達到最好的效果(這是真的,我孩子6年紀的音樂課真的教他們怎麼用一些作曲、編曲軟體自己創作一首曲子)。
再舉個例子,比如主題為Adaptability「適應性」,各科目均佔用一定課時,從本學科角度出發,詮釋「適應性」。
如,歷史課從戰爭中人們如何調整自己生活以適應戰時環境入手;地理課討論不同地理區域常有哪些自然災害,當地人民如何預防和降低災害影響;體育科重點討論如何根據比賽狀況及時調整戰術以適應情況;語言課則從如何選擇合適的語句、語法結構等以適應所要表達的主題。授課方式通常以討論式、小組合作式為主。
可以看出,學科的授課內容只要圍繞著30個「主題」中的某個主題就可以了,因此就沒有必要有課本了,因為圍繞一個主題,在任意一個學科可以有許多內容來闡述。
有關國際學校課程,各位家長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圈圈會抽出評論點贊量最高的一位家長,送大禮包哦~~
推薦閱讀:
人大附中畢業被耶魯錄取!學前英語0基礎、4年級讀原版魔戒,到全國辯論賽冠軍他有何秘訣?
十多年前很火的「哈佛女孩」劉亦婷,如今去了哪裡?
「收破爛的」何以能站到了哈佛講台?
中國人真的不能上純「國際學校」嗎?|擇校經
那年花開,學學「孫儷」的首富之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