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的最大冤假錯案:魏延真的腦後有反骨?
幾百年前,羅貫中寫了一本暢銷書,讓三國成了一個熱門大IP,後來拍成了電視劇,固定了很多人對三國人物的印象。比如魏延,一提起人們都說,這小子就是個反骨之人!
人人都知道魏延腦後有反骨,知道他在長沙歸降劉備,諸葛亮疑心不肯收,要將他斬首防患於未然,結果被劉備保了下來!
還知道諸葛亮屍骨未寒,魏延就發動叛亂,結果被馬岱依計誅殺,大家紛紛感慨。丞相果然英明神武,明察秋毫,但實際上,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首先,魏延根本不是降將,而是一直跟著劉備的親信,所以劉備對魏延非常信任,也非常的看重。
劉備在漢中稱王的時候,魏延任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這個位置有多重要呢?當時普遍認為「無漢中則無蜀」。
按理說以桃園結義的關係,這個位置非張飛莫屬,誰也沒想到會落到魏延身上,可見劉備對魏延的器重!
劉備死後,諸葛亮成為蜀地一把手,從公元227年到234年之間,他一共組織了六次北伐,魏延全部參與,其中第四次是由他擔綱主帥並大獲全勝!
魏延的確不負劉備厚望,反而諸葛亮連連失利,甚至因戰敗自貶為右將軍,也正是在北伐中兩人的矛盾集中爆發了,主要的原因就是性格的不同和戰略的不同!
我們都知道「諸葛一生唯謹慎」,諸葛亮用兵一貫是穩打穩紮,而魏延則喜歡「出奇制勝」,所以諸葛亮常常壓制魏延的計謀!
意見不同本來是挺正常的事,但是不要忘了魏延是誰。是戰功赫赫又曾深受劉備信任的大將,甚至在當時蜀軍大營里流傳著。諸葛亮死後應該由魏延繼續領導北伐,而魏延也一直以此自許!
而諸葛亮最擔心的就是,有人不遵循他的既定方針,所以魏延成了他的一個心腹大患!看看諸葛亮身後事的安排就明白了,撤退時命令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軍隊就不管魏延,自行出發,而主持執行諸葛亮命令的人,偏偏又是和他「有如水火」的楊儀!
所以魏延得到消息之後非常生氣,感覺自己被完全排擠到了核心圈外:
替別人斷後掃尾,除了面子上過不去之外,還陷入了一種兩難的境地,如果完全遵循諸葛亮的政治安排,回到蜀國後,楊儀掌權肯定會秋後算賬,如果不遵循諸葛亮的政治遺囑。楊儀就會帶著主力軍撤回,魏延就要以偏軍面對司馬懿大軍!
這個時候魏延就走了一步臭棋,他自己率領所部先行撤退了,而且還把棧道全部燒毀,以阻止楊儀的部隊撤退,同時還上表奏告楊儀謀逆~
此時楊儀也揭發魏延要造反,而楊儀在道義上更站得住腳,因為他執行的是諸葛亮的命令,而魏延的做法正好給了他理由!
所以楊儀派兵抵抗魏延的阻擊,並且向魏延部下伸張國家大義,魏延的部下隨即一鬨而散,而魏延最終也被馬岱的追兵斬殺,一代名將就這樣被自己人幹掉了!這就是所謂的「反骨」的故事。
魏延的死其實是一個冤假錯案,無論是歷史學家陳壽的《三國志》,還是裴松之的《三國志注》,都認為魏延沒有謀反之心!
不得不說魏延的死,諸葛亮負有很大的責任。他在掌握蜀漢實權之後,可以說是「事事親力親為」,如果有人的政治意見和他不同,就會遭到全面的「封殺」,這就嚴重阻礙了後進人才的發揮!
如果諸葛亮聽從魏延的建議,從子午谷進兵襲取長安,或者魏延沒有被逼反,成為了蜀漢後期的重要將領,那麼歷史或許將會被改寫~
推薦閱讀:
※諸葛亮斬馬謖:人才誠可貴,法度價更高
※諸葛亮和劉備到底是怎樣的關係? ?
※「王將有命,賜我麴醪。今朝酩酊,明旦徵召。鐘鼓鏘鏘,雄駿驃驃。萬里疆埸,鐵血漫道……」求大神翻譯?
※謎一樣的子午谷在我的粗識鄙見里正是兵貴神速避實擊虛?
※為什麼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沒有帶上自己以及一些故去大將的子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