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庭院裝飾:「庭者,堂前階也」「院者,周坦也」

在現代家庭住房中,不少底層房屋都有一個大到30~50平方米,小到20~30平方米的庭院,人們都喜歡種樹栽草、堆山疊石、造水景、水車、小型噴水池,使它們有山野之趣,再擺些小桌凳或樹陽傘,創造一個休閑、舒適的寧靜環境。

創世紀園林認為若庭院較小,尤其在正面的,那就不適宜種植過多的花木,尤其高大粗壯,會遮住視線,給自己活動帶來不便。一般來說,庭院四周建築多,日照不很好,光線較弱而陽光直射時間短,創世紀園林認為可栽種些耐陰的小灌木,如杜鵑、山茶、楓樹、佛手、葡萄等。

也可盆栽龜背竹、萬年青、吊蘭、棕竹、君子蘭、馬蹄蓮、橘子等置放在庭院中或四周,也可放在窗前或落地門上,若再懸掛些觀葉的蕨類如鐵線蕨、鳥巢蕨、腎蕨及其它觀葉植物,如長春藤、泡葉冷水花,那麼上下呼應,會勾勒出風韻美、形態美的效果。

若庭院的門左右兩邊落地種植幾株棕櫚,離開門窗遠一些不擋視線為好,再植一些草坡,疊幾塊山石,旁邊綴些花草如鈴蘭、玉簪、蝴蝶花、虎耳草與色彩漂亮的彩葉草、紫葉酢漿草、紅花銀蓮花相稱,頗有野趣。

如果庭院較大,在30~50平方米,陽光較好,空氣流暢,濕度不大,創世紀園林建議栽種一些喜光性的陽性花卉,如丁香、木蘭、石榴、牡丹、月季、梅花,使其有漂亮的花景。也可以在離門窗近的地方,砌一個花槽,長約達2~3米,寬0。5~1米,種上盆栽球根,宿根性的草本植物,如鬱金香、石蒜等。再可種一些矮牽牛、萱草、鈴蘭、三色堇等形成花境,鄰旁地區再高低錯落種些觀葉植物如桃葉珊瑚、八角金盤、楓樹等,使其在冬秋有色彩,顯得光彩奪目。

創世紀園林認為在庭院中間或一旁可再造花架,種上攀援月季、紫藤、木香、凌霄、蔦蘿、牽牛花,那更是草本、木本植物競相輝映,在種植時應以綠色造景為主,偶爾點綴一些石筍、太河石,挖一些小井,則十分古樸幽靜。現在還盛行挖一小池,置以卵石,養幾尾金魚,循環小泵水聲潺潺,也是美不勝收。

「庭者,堂前階也」「院者,周坦也」。

庭院,狹義上指正房前面比較寬闊的地帶,廣義上還包括房前屋後、圍牆四周。20世紀30年代,學者葉廣度在著作《中國庭園記》中有這樣一個觀點:文學是詩人在自然之美與庭園(院)之地間,往來感慨寄興的產物,而庭園(院)又是他們理想中的必然歸宿。文人雅士多喜親近自然,或寄情山水,或歸隱田園。就居住環境而言,庭院就是他們「詩意地棲居」的最佳場所。

耕讀之樂

在農耕時代,庭院的原始功能與物質需求有密切關係,所以它的實用價值多表現為種植果蔬、飼養雞豚。這兩種使用功能後來演化成文人庭院中的兩種雅趣:種植花木和飼養寵物。雖然部分上保留了庭院的原始功能,但更多變成了一種審美的生活方式。在這塊或大或小(依勢而建)、可大可小(個人情趣)的空地上種植綠色植物,既是一種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又反映著居者的審美情趣和品格。

唐代詩人孟浩然在《過故人庄》中寫道:「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詩中提到的「場圃」就是農村常見的庭院,庭中植有「四君子」之一的菊花,而詩人與友人談論的卻是「桑麻」問題。在庭院中種植花木,是中國傳統農耕文明的某種文化傳承的結果,「耕」和「讀」是傳統文人生活中的重要內容。當然,文人雅士大多不需要以「耕」來解決溫飽問題,所以他們往往以「植」代「耕」,以此獲取精神滿足。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歸園田居》),在小巧拙樸的建築空間里,陶淵明用榆、柳、桃、李等常見植物營造出一種嫻靜清麗的美,正與他擺脫樊籠、復返自然的心境相契合。「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陋室銘》)階上的一抹青苔,窗前的一帶草色,在簡陋得近乎荒涼的庭院中,我們看到的是「德馨」居者劉禹錫高雅的庭院生活。「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項脊軒志》)歸有光的項脊軒庭院中的這棵枇杷樹,道不盡的則是物是人非的凄涼。

和諧之美

時至今日,人們十分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庭院恰是將「自然、人、社會」三者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關鍵。如何利用庭院中的綠色植物將「自然、人、社會」聯繫在一起呢?

在植物的選擇上,要體現因地制宜的原則。《園冶》中曾經提出:「梧陰匝地,槐蔭當庭,插柳沿堤,栽梅繞屋,結茅竹里,浚一派之長源;障錦山屏,列千尋聳翠。」可見,傳統庭院中種植植物,是需要根據不同的環境、位置來確定的。唐代白居易在《秦中吟》中曾做過如下描述:「繞廊紫藤架,夾砌紅葯欄。攀枝摘櫻桃,帶花移牡丹。」

植物的選擇還應體現文化氣息,具有詩情畫意,賦草木以人性,突出其象徵意義,如,以牡丹寓意富貴,以蓮花象徵高潔,以老梅代表堅貞,以石榴祈願多子,以柿子譬喻如意,等等。

在植物的配置方式上,庭院與園林有相似之處,但又不同於園林。園林突出濃縮自然,庭院則是微縮自然、以小見大;園林主要用來悅目,庭院則重在賞心。為達到移步換景的目的,庭院的植物栽植要將大自然中的天地山川化為「胸中丘壑」,將植物與建築主體、假山、池沼等巧妙配合,盡量做到渾然天成、不著斧鑿之痕。從而形成「小庭院、大世界」的效果,力求欣賞者無論站在哪個角度,看到的總是一幅畫。

人文之情

中國古代,自先秦諸子起,士人就居於文化的中堅位置,並以「入世」「歸隱」兩種方式和狀態存在著,歸隱又有「大隱」「小隱」之別。而自唐宋以來,伴隨社會的發展,理學盛行,庭院日漸成為士人在外界紛繁瑣事壓力之下保有精神上的自我的一方凈土。

庭院美學是基於生活的美學,不同於不食人間煙火的遁隱山林,它是在都市生活中開闢的一片私人空間,正所謂「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庭院中的綠色植物,無論草本、木本、藤本,都是士人這個階層發現的「生活之美」,是他們精神上享受的「生活之樂」。

這些綠色植物首先有物質層面的存在意義。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是「農耕文明」,種植的原始意義就在於解決「吃」的問題。因此,庭院中的植物,很多是結果實的,如:桃、李、柿、棗、枇杷、葡萄、葫蘆等等。即使是在溫飽問題解決之後,文人士大夫依然樂「耕讀」而不疲,這時庭院中的植物就開始承擔更多精神和情感層面存在意義,如:蓮、菊、梅、蘭、松、竹等等。進而通過「人文化成」「情理合一」而形成庭院綠植文化層面的價值,並傳承至今。


推薦閱讀:

這就是庭院嗎?
閑雅院落,讓人心生嚮往
小日本設計的庭院花園值得學習
別墅庭院綠化,景觀工程怎麼跑業務?

TAG:庭院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