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佛經學冥想(3)

Maha Satipatthana Sutta

這本經書應該算是我第一次認真讀的經書了,在兩年前。師兄的文章里。認認真真細緻的讀了很多遍,但是也並沒有真的讀明白。字面意思上的認知和理解不等同於可以照著做的那種明白。

其實這篇經文非常的簡單,邏輯清晰,通過語句的重複來進行了強調。

首先就是講如何專註於呼吸。長呼吸的時候知道是長呼吸,短呼吸的時候知道是短呼吸。那麼什麼是長,什麼是短呢?老師講解說有兩種權威的說法,一種是自己主觀的認定,知道自己是在進行長還是短的呼吸,一種是說,呼----------氣的時候是長呼吸,從呼---------氣到吸--------氣之間的轉折,吸到呼的那個小轉折就是短呼吸。可以通過自己的嘗試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那麼什麼是呼吸,呼吸不僅僅是指簡單的呼氣吸氣,更重要的是感覺到,空氣在鼻孔里的不斷流動,空氣和鼻孔每一個部位的不斷接觸的感覺。重點是達到清晰明了和穩定。清晰且持續穩定的知道感受到空氣在和鼻腔的哪個部位接觸。通過這樣的方法,來明了全身,放鬆全身,從而漸漸理會到,呼吸只是呼吸,沒有一個fixed的人在呼吸。這樣智慧就會慢慢升起。

然後是專註於感官感受。這時候不是沉溺於這種感官感受,而是拿他們作為冥想的所緣來進行關注。這裡分為感官感受和費感官感受。感官感受就是有實際的外界的刺激而引發的感受,而非感官感受則是一直比較高層的意識,使得練習者可以持續進行練習並且從內心激發的感受。更高一層的awareness覺知就是對這些感官感受的分析體驗。

再接下來是心觀念處,觀察內心想法活動。這個和感受的不同在於感受是外界刺激引發的情緒,而想法是這種感受的結果。例如感到喜歡冰淇淋,是feeling,然後發展出了對冰淇淋的吃的慾望,就是mind。這樣直接的觀察心與理智的認知來認識心相比,前者可以更快的達到與emotion的脫離。

再下來是法觀念處。理解因緣之法。在佛經記載,如果按照這樣的方法去訓練最少7天即可證悟。這也是為什麼7在佛教里是特殊的吉利的數字。


推薦閱讀:

怎麼提高對氣息的控制?
3分鐘伯克利教授幫你搞定氣息不足的難題!
氣聲結合和氣與聲的對抗
目目三步氣息發聲法
【氣為聲之本!「深吸慢呼」是最佳的練習方式】

TAG:正念 | 冥想 | 气息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