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我們總能和同事甚至陌生人很好地交流,卻很難和自己的孩子深度溝通?

孔子講過一句讓許多人不舒服的話: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這話聽上去讓人很不舒服:咋啦?當媽的和娃最難養?有這麼欺負人的么?

其實孔子不是這個意思。論語中的「小人」,是與「大人」(君子)相對的一個概念。君子是擁有自身原則的人,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擁有自己核心價值觀的人,不會因為你對他遠了近了而患得患失。故「君子之交淡如水」。而「小人」,則實際上是指大多數的芸芸眾生。芸芸眾生的特點,是比較情緒化,關係好點,說話做事就沒了分寸,容易忘形,關係遠點,則容易有被忽略甚至拋棄的怨憤感。咱倆啥關係?你怎麼可以這樣對待我呢?而在芸芸眾生中,女人又相對更為情緒化,所以,就特別是指出來。

不過,用「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來解釋親子關係,尤其是母親與孩子的關係,還是挺貼切的。這句話可以重新翻譯為:

唯當媽的與親娃是很難相處的。溺愛一點吧,娃就熊得沒個教養,讓人生氣;你忙得顧不上他,或沒揣摩到他的心思,他就一肚子怨氣,彷彿你欠他十輩子似的。

當然,也可以翻譯為:

唯親媽和娃是很難相處的。跟她掏心窩子說話吧,她就沒個底線地干涉你,恨不得你是一個牽線木偶;跟她疏遠一點吧,她就跟個怨婦似的,整天嘮嘮叨叨覺得自己養了個白眼狼。

所以,站在當媽的角度,在辦公室說話一套一套的,大家一團和氣,共做中國夢。這一下班,不是堵車,就是賭氣。

為什麼我們總能和同事甚至陌生人很好地交流,卻很難和自己的孩子深度溝通?

1

核心原因,仍然是「界限感」。

與同事或陌生人交往時,我們有很強的界限感。我們知道捍衛自己的邊界,哪怕我的喝水杯子,別人也知道不能碰;我們也知道尊重別人的邊界,不會魯莽地介入別人的私生活。在交集處,我們不自覺地尋求整體利益最大化,因為多數時候,我們知道要達成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必須尊重別人的利益。這樣,大家心理上是輕鬆的。

但是在自己家裡不行,界限感很容易模糊:

我的是我的,你的還是我的。

缺乏界限感的結果,是在親子關係中,往往交織著「不遜」和「怨」,很難真正地尊重對方。

為什麼親子關係中很難有尊重?

因為親子關係的核心是「愛」,而且是無原則無理由無邊界的愛,而一切尊重都有一個前提,就是必須是兩個獨立的有邊界感的人。在沒有邊界的情況下,我們對於對方的期待是多重的:

你應該是我肚子里的蛔蟲,我不說你也知道,不然,你就不愛我。

你應該是我的垃圾筒,任由我發泄,不然,你就不愛我。

當我需要你時,你應該隨時出現,不然,你就不愛我。

因此,我們才會看到當著班主任的面訓斥自己孩子,甚至動手打自己孩子的家長,全然不顧孩子的自尊;因此,我們才會看到不顧及父母面子,在公共場合胡攪蠻纏的熊孩子,全然不管父母有多難堪。

所以,成熟的父母,會在自己與孩子之間保持界限感。

不翻看孩子的私人物品;

不隨意進入孩子的房間;

尊重孩子的朋友;

尊重孩子的感情;

提供幫助,

但不代替孩子學習;

提供意見,

但不代替孩子做重大選擇……

同時,成熟的父母,也會通過溝通,讓孩子學習尊重父母。

不隨意翻看父母的私人物品;

不隨意打聽父母的隱私;

尊重父母的獨處時間;

尊重父母的工作時間;

明白父母是監護人,

有權知道有些信息;

明白父母是幫助者,

不無限制地提出各種要求……

這一切,都是通過不斷地溝通和互動得來的。可惜,在親密關係中,保持界限感很難。父母很容易溺愛孩子,更容易忽冷忽熱,這是一種不成熟的愛,只是借溺愛孩子來肯定和表達自身,向世界宣告:「我有孩子,我能愛他。」孩子很容易喜怒無常,這也是一種不成熟的愛:「你愛我?那麼證明給我看,證明無論我多麼蠻不講理,你仍然愛我!」

這種糾纏有時候很甜蜜,雙方都獲得了肯定和安全感,但有時候,就會無謂地消耗人的精力,乃至於消耗人的創造性。到了危機時刻,就可能會出現極端行為。

我這次就不去管你,

看你怎麼辦?

怎麼辦?

我離家出走啊,

我自虐啊,

看誰斗得過誰?

2

有了界限感,才能夠相互成全而不是相互糾纏。

我見過絕望的父母,工作真的很忙,領導那邊催得要死,焦頭爛額。然而,孩子在學校里電話一個接一個:「我不想上學了,你們馬上接我回家!」

接,還是不接?

多數時候,是父母妥協,孩子潛意識地知道父母的軟肋在哪裡。或者往死里哭,或者躲貓貓,甚至各種威脅。等接到了家裡或者外面餐館,你氣的要死,他拿瓶飲料,安安靜靜地坐在那裡喝。

怎麼解決?無法解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些行為,都是從關係模式的土壤中生長出來的,除了改良土壤,別無他法。

在親子關係中,所有的「怨」和「不遜」背後,都有一種潛在的中國式邏輯:

我所做的一切,

都是為你好。

而實際上,更成熟的邏輯應該是:

我所做的一切,

都是為了讓你自由。

也就是說,父母要清晰地意識到,讓孩子明白兩個關鍵很重要:

你必須過好你的人生,

我們始終是你強有力的支持者。

在親密關係中,許多悲劇的原因,都是以「愛」的名義,企圖主宰別人的命運,或者企圖讓別人承擔自己的命運。結合雙方都感覺到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邊界消失的地方,情緒的野草必然叢生。

草叢裡藏著的,是熊孩子和幽怨的父母。

3

要建構孩子的理解模式,幫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自主,又心懷愛和感激的人,主要路徑不是「講道理」,而是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用行動來塑造孩子的認知。

你的書包,你必須自己背上。

你的房間,你必須自己打掃。

你的作業,你必須按時完成。

你的承諾,你必須認真遵守。

孩子會抗拒,不會那麼聽話,重要的是家長要「溫柔地堅持」,「溫和而堅定」。這「堅定」不是一種傷害孩子的蠻橫:這是你的事,你今天非做了不可!不做我就……

這不是教育,不是培養獨立性,這叫跟孩子杠上了,進入到了權力之爭。

不要想著畢其功於一役,要懂得審時度勢,有必要的妥協。所有這些方面,都要給孩子以合法延緩期,甚至不妨「結硬寨,打呆仗」。學會講理、談判,以積極的方式溝通,而不要以威脅的方式達成當下目標。

舉個例子,孩子不想住校,你不得不讓孩子住校,或者你覺得應該有適度的分離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擺脫對你的依賴,你就不能一下子地「斷舍離」,而要和孩子談判,逐漸地減少接回家的次數,同時伴隨著另外的補償,直到孩子適應為止。

在這個過程中,激勵,肯定,對孩子的任何進行予以正面的解釋和鼓勵,對孩子的任何退縮保持必要的接納和寬容,都是比指責甚至威脅更高明的方法。

權力之爭的邏輯是:我要你怎麼著,你今天必須怎麼著,不然就會怎麼著!

問題解決的邏輯是:我們共同面對一個難題,它讓你怎麼著,讓我怎麼著,但我們必須聯手解決它。

做有原則的父母很難,做能夠清晰知道邊界感並能守住邊界的父母很難,畢竟,我們(包括我)都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都是孔子所謂的「小人」,我們每天都處於情緒的洪流中,循著本能與孩子互動且不斷地上演愛恨情仇。然而,我們仍然擁有一種自由,就是從彼此的關係中學習,從彼此的關係中練習,這不但能讓我們更好地幫助孩子,也能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推薦閱讀:

父母喜歡隨意進入我的房間,怎麼辦?
如何讓父母理解並接受我的想法?
殊不知,terrible two竟是建立規則,培養好性格、好習慣的絕佳時機!
弟弟正處於叛逆期要選擇怎麼樣的方式去教育他引導他?
孩子油鹽不進?你應該這樣做。

TAG:家庭教育 |